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颜朝  金萍  牛航空 《山西建筑》2009,35(23):313-314
介绍了砂土液化对道路造成严重破坏,从砂土液化研究的历史及砂土液化的机理入手,分析了影响砂土液化的原因,阐述了目前用于判别砂土液化所采用的一些先进的方法;结合公路特点提出高速公路路基砂土液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砂土液化的防范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砂土液化机理、砂土液化影响因素等的论述,提出了防止砂土液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饱和的砂土本文从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液化效应及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师岸 《山西建筑》2008,34(13):89-90
针对地基处理中的难题之一——砂土液化问题,首先分析了砂土的液化机理,然后给出了砂土的液化判别及影响因素,最后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砂土液化治理措施,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晓红 《山西建筑》2012,38(29):97-98
在了解有关地震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了饱和砂土液化机理,并对砂土液化进行了分类,进而提出消除砂土液化的工程措施,以取得理想的消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突变理论在砂土液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突变理论主要研究事物的突变及不连续性态,目前在井巷围岩位移的判定及利用坡脚隆起位移研究滑坡方面得到了应用。砂土在振动作用下,从稳定状态到液化,具有突变性。基于突变理论对砂土液化安全系数的分析,建立了基于砂土液化安全系数法的突变模型,并针对历史场地砂土进行了分析计算,其结果与抗液化剪应力法和现场液化情况较吻合,表明突变理论应用于砂土液化分析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杜明浩  王全龙 《山西建筑》2012,38(20):79-80
简述了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在地震中液化所引起的危害性,以及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液化机理及其液化判别的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分析蚌埠地区饱和粉土液化的判别方法,为了提高液化判别精度,进一步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其液化的因素,为合理的抗液化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现代土力学的研究方向,并结合饱和土液化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了饱和砂土液化与土体破坏的区别及主要破坏形式,重点阐述了地震作用下砂土的液化破坏机理,进而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苑宝军  张海莉 《山西建筑》2007,33(21):121-122
从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的宏观现象出发,分析了液化产生的机理,从能量的角度对液化进行了解释,描述了液化过程中孔隙水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对液化如何评判以及对评判内容和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加深对液化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和地质条件,详细论述了高等级公路砂土液化地基处理措施,并对液化砂土和软基共生条件下路基的处理方法、加固机理和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阐述,对公路路面抗液化处理措施提出了科学合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液化土层中桩基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饱和砂土中桩基的振动特性,对桩土振动过程中的动力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试验结果,得到距模型桩不同位置处的砂土的动力p-y曲线与API推荐做法得到的静力p-y曲线,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说明了饱和砂土液化降低了模型桩的横向承载能力,但并没有使模型桩的横向承载能力完全丧失。提示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可液化砂层的横向承载能力进行考虑时,完全不考虑可液化砂层的横向承载能力是偏于保守的。  相似文献   

12.
归纳总结了国内外液化土中桩基抗震设计的现状 ,并提出了各种简化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研究液化土中桩基动力响应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阐述了应采用的研究路线 .  相似文献   

13.
舟山海域海相砂土循环激振下的液化破坏孔压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舟山海相土在海洋环境中的液化失效规律,选用2类代表性海相砂土:乌石塘海相粗砂MS1及东沙海相细砂MS2,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镜(SEM)试验获得微细观物相结构,二者均属石英矿相碱性海相沉积物。在不同激振幅值下,采用GDS动三轴系统进行一系列双向循环激振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海相粗砂MS1产生高周循环液化时对应的激振幅值较低,而在低周液化下激振幅值则较高,海相细砂MS2在液化偏应力较小时可承受高周循环加载,而在液化偏应力较大时只可承受低周循环。基于归一化初始液化周数比建立舟山海相砂土的液化孔压模型并给出参数取值,模型揭示:2类海相砂土均随激振应力比增加而更易于液化;基于循环增量孔压比及Finn破损参数,建立舟山海相砂土初始液化破坏内时模型,并给出试验参数,模型揭示:过大的激振压缩应变诱发剪缩变形,导致海相粗砂MS1液化破坏,而海相细砂MS2的液化破坏则源于拉应变增大诱发的颗粒间接触失效。海相砂土宏观尺度的初始液化破坏是其微细观物相结构劣化积聚的最终结果,宏观力学机制与微细观试验分析结论吻合。  相似文献   

14.
周雪娣 《山西建筑》2007,33(27):125-126
介绍了压密注浆法处理液化地基的加固机理及加固效果,对其加固范围和注浆工艺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施工工程实践,论述了压密注浆加固处理中等液化砂土地基的适宜性和处理效果,以推广该处理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液化及液化后砂土的流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液化后土体视为流体是一种较新的地震液化研究思路。根据液化后砂土变形试验结果,从流体力学的观点,分析了液化及液化后砂土的流动特性,包括应力-应变率关系和表观粘度的变化,试验中考虑了相对密度、固结压力和液化度三个参数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液化砂土的表观粘度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减小,是一种“剪切稀化非牛顿流体”,且在“剪切稀化”状态下可发生较大的应变。随着液化后孔压的降低,砂土的表观粘度随应变的增大而增大,随孔压比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液化土层中桩基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饱和砂土中桩基的振动特性,对桩土振动过程中的动力相互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试验结果,做出了砂土液化后,距模型桩不同位置处的砂土的动力p-y曲线与API推荐做法得到的静力p-y曲线,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说明了饱和砂土液化降低了模型桩的横向承载能力,但并没有使模型桩的横向承载能力完全丧失。提示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可液化砂层的横向承载能力进行考虑时,完全不考虑可液化砂层的横向承载能力是保守的。  相似文献   

17.
介绍脉冲X光机和医用X光机的特性,应用这两种设备进行一系列饱和砂土的冲击加载实验。利用医用X光机拍摄到了饱和砂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横断裂缝,纵向排水通道以及密实沉降的照片,得到了横断裂缝和纵向排水通道的出现规律,从而为研究饱和砂土冲击液化后结构破坏与密实沉降的机理提供了一种实验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砂土液化及液化后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流体力学中的绕球定常黏性流动理论,在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砂土液化及液化后流动特性的试验装置。在振动台模型箱的砂土中埋入可以水平滑动的钢球,当砂土发生液化时使钢球发生水平运动,通过测量钢球所受的阻力来反算液化及液化后砂土的表观动力黏度,进而研究液化及液化后砂土的流动特性。试验中考虑了砂土的初始相对密度、钢球的运动速率、液化后砂土的超孔压比等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液化及液化后状态下砂土的表观动力黏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减小,液化砂土呈现出剪切稀化的非牛顿流体特性。随着液化后超孔压比的降低,表观动力黏度也逐渐增大,通常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表观动力黏度–超孔压比曲线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19.
砂坡液化稳定问题的动三轴液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堤坝砂壳边坡在强地震时经常出现破坏现象。动三轴试验是进行砂土液化研究的必要手段。本文除讨论排水条件和密实条件外,还提出了不同砂土液化时总强度降低规律,这对于大致地鉴定砂坡的稳定性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Soils and Foundations》2012,52(5):793-810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caused the severe liquefaction of reclaimed lands in the Tokyo Bay area, from Shinkiba in Tokyo through Urayasu, Ichikawa and Narashino Cities to Chiba City. However, the reclaimed lands that had been improved by the sand compaction pile method, the gravel drain method or other methods did not liquefy. The reclaimed lands that did liquefy had been constructed after around 1966 with soil dredg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bay. The dredged and filled soils were estimated to have been liquefied by the earthquake. Seismic intensities in the liquefied zones were not high, although the liquefied grounds were covered with boiled sand. Most likely it was the very long duration of the main shock, along with the large aftershock that hit 29 min later, which induced the severe liquefaction. Sidewalks and alleys buckled at several sites, probably due to a kind of sloshing around of the liquefied ground. Moreover, much sand boiled from the ground and the ground subsided significantly because the liquefied soil was very fine. Many houses settled notably and tilted. In Urayasu City, 3680 houses were more than partially destroyed. Sewage pipes meandered or were broken, their joints were extruded from the ground, and many manholes were horizontally sheared. This remarkable damage may also have occurred due to the sloshing around of the liquefied gr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