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四有”新人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这一思想把泽东提出的教育方针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对这一方针中包含的教育目的深化和具体化;这一思想实现了培养“四有”新人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高度统一,并对“又红又专”作了科学的分析和界定。本文从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社会主义关系三个层面论证了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还从培养共性个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的制约整个教育事业的高度,阐明了培养“四有”新人规定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尺度。从而在较深层次上揭示了邓小平培养“四有”新人思想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提出培育“四有新人”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四有”中 ,邓小平同志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有理想”是指有共产主义理想 ,包括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我国人民做到“有理想” ,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邓小平的“四有”人格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邓小平的“四有”人格理论李兰芬邓小平一贯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具体化为培育“四有”新人。1980年他就明确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既强调成人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成人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邓小平提出了我国成人教育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教育思想。注重理想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华,它概括了教育的核心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小平同志注重理想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论述,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归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新时期人才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四有”新人;发扬“五种精神”等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主要内容。而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务实性;难得的成熟性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鲜明特色,对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领导我党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时,十分重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促进了这方面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他就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在于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科学地提出和论证了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一,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的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社…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体现。就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形成过程而言,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是以毛泽东新人观为起点,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恢复与重建任务的协调推进中形成,以塑造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核心内容,以塑造共产主义新人为最高理想的系统理论。就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的内涵而言,这一思想内蕴着新人的总体规格之“新”、基本素质之“新”、精神面貌之“新”和实践要求之“新”。系统梳理邓小平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中共三代领导人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 ;邓小平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理论 ;江泽民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 ,要积极推进全民素质教育 ,并指明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对他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研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理论建设问题,是指强化党的领导,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新形势下对如何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谈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强化理论灌输。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精神文明的基地,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重大任务。在新形势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并以此理论武装师生员工,是高校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在实现这一根本任务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应把培养“四有”新入这一宗旨融入到高校的办学思路及学校发展规划中,落到实处。邓小平在阐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反复强调要培养“四有”新人。早在1980年他就明确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新时期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文章从全党注重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促进经济发展、适应改革需要四个方面,论证了邓小平新时期教育思想的战略特征及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纪律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国家纪律、党的纪律、军队纪律、学校纪律、纪律处分和纪律教育等诸多内容 ;邓小平还深刻论述了“有纪律”是“四有”内容之一 ,是五种革命精神之一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精辟见解和严谨思想 ,对今后党风党纪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 ,以及“四有”新人的培养 ,具有伟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当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在他始终如一地把富民强国、振兴中华摆在第一位,并找到了实现这一理想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内涵。富民强国,振兴中华是所有爱国者的毕生追求和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也集中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理想和纪律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与“四有”新人培养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伟大实践者。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强调纪律教育,是邓小平理想信念和纪律观的重要特色。必须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邓小平理想和纪律观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四有”不仅是现阶段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也是党中央对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共同要求,在“四有”教育中,理想教育居于核心的第一位的地位,它对于道德、文化、纪律起着统帅和决定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强调指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谈到理想,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分做为广义的理想和狭义的理想。广义的理想是泛指人们  相似文献   

19.
198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我们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1985年,他又强调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此后,培养“四有新人”被明确写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和有关决议之中。今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相对经济建设而言,精神文明建设相对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故文化建设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分别是: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