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广西程阳八寨旅游景观保护与开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阳八寨以其独特的侗族景观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但是随着旅游业的深入,程阳八寨暴露出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程阳八寨开发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开发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程阳八寨,分别由大寨、东寨、平寨、岩寨、马安、平坦、平铺、吉昌八个侗寨组成,八寨共居住有2037户9400多侗族同胞。清朝以来,程阳逐渐形成八个自然村落,俗称程阳八寨。程阳八寨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多彩多姿,源远流长,保存完整,极富特色,是南侗群体的典型缩影。程阳八寨,寨寨有自己的寨门,鼓楼和风雨桥。木结构吊脚民居鳞次栉比,寨前寨后  相似文献   

3.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水乡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水乡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而必将经历激烈的演变过程。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通过对小洲村空间景观格局、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剖析,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讨在蔓延的城市空间里保护与延续珠三角传统水乡景观的途径。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重点主要包括各级文物点的保护、乡村空间景观意象的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论述了通过保护并延续水乡聚落景观的质朴性特征;水乡建筑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建立多种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以维持水乡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建设绿色廊道,保护水乡景观区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等手段,保证珠三角水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非物质文化日渐消失的大背景下,文章从汶川县阿尔寨所面临的非物质文化流失现状开始探讨,通过对非物质文化景观规划概念的研究,对阿尔寨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展规划。方案提出将阿尔寨村建设为羌族释比文化特色村的定位,并将阿尔寨中羌族多神崇拜、羌红、羌族生活习俗等释比文化元素应用到村落景观规划中。通过意象点、意境场、意境流的氛围营造,将精神文化转化到具体的物质景观载体中,从而延续和保护羌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袁敬  林箐 《风景园林》2018,25(5):12-20
乡村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要素的形态、空间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多元化乡村景观特征具有文化、景观与生态等价值。工业化、城镇化导致传统乡村景观衰败及消失,并引发景观特征减少、多样性降低。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乡村景观特征的保护与更新进行探讨,包括内容、范畴以及具体措施和技术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四川鲜水河流域传统藏寨景观特征在其特定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宗教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多重环境因素的长期滋养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该文以流域内的拉日马石板藏寨为研究案例,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对其聚落选址、村落布局、平面形态、建筑特色等景观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传统藏族聚落的风貌保护规划和可持续更新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保护区与城市分离的“二分式”方法已无法阻止遗产环境文脉的割裂与丧失,也无法保护更广阔城乡区域的历史价值。“城市历史景观”的提出开拓了利用景观方法保护城市遗产的视野,英国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逐渐进入遗产领域并成为遗产保护和规划研究的重要工具,且在郡区尺度、城区尺度与场地(保护区)尺度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历史景观特征为核心概念的景观方法开始引领历史保护研究的工具转变,建立保护区与广域的城市历史景观的链接,为我国在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中于更大国土空间尺度上促进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研究 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是乡村生态环境及文化的重要承载单元之一,基于乡村景观特征体系开展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研究是乡村景观研究及规划的基础,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梳理了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相关文献。首先归纳了乡村景观研究进展,结合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绘制知识图谱,分析2000—2020年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系统介绍了现有的景观特征体系理论和应用研究;总结归纳中国乡村景观特征体系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为:1)基于应用目标指引建立合理的中国乡村景观特征指标体系;2)乡村景观特征分类及价值评价协同研究;3)乡村景观特征体系应用信息化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0.
乡村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兼具多重价值的复合景观系统。“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与实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2000—2020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管理与保护、乡村景观多样性,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政策、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与保护。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背景及驱动因素,对比两者在研究视角、理论与方法3个方面的差异,为探究乡村景观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提出国内的乡村景观研究未来应持续关注乡村景观多种功能和价值,健全评价与保护机制,完善理论与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11.
张斌 《南方建筑》2018,(3):66-70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解读了乡村景观生产、生态、环境、识别和遗产等多元价值。分析认为,现行乡村保护对景观价值的选择性忽视、保护与规划脱节等问题,构成了乡村景观管护的难点。进而提出由国家自然资源部主导,以保护景观的重要特征为目标,建立国土(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和村落(群)的多层级管护体系。该体系借鉴欧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分层级实现景观特征类型识别、类型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可为乡村景观的跨区域管护协同、县域管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村落(群)整体管护提供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88-90
民族地区的乡村景观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乡村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侗族地区为例,以景观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尝试从景观符号学中的能指、所指以及符号系统中的符号生产者、符号编码者和符号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等方面构建文化传承机制,旨在为民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传承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欧洲乡村景观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彤  韩锋 《中国园林》2021,37(1):110-115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成康  张译元 《园林》2022,(6):105-110
为弥补当今遗产保护领域从游客主观视角出发自下而上探寻遗产景观与人类互动关系研究的不足,以景观环境多样的南京明城墙为例,通过收集大众点评网游记数据,借助NLP算法,运用语义分析文本等方法得出游客的情感与行为偏好,从而探究游客行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南京明城墙的评论数相对于南京市内其他景点仍有较大差距,其景观与人类的互动性和保护宣传力度仍有待加强。(2)游客评价中积极评价约占80%,消极评价约占20%,游客对南京明城墙以及周边整体景观环境的体验满意度、认可度较高。(3)分析积极与消极评价内容结合场地调研,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南京明城墙遗产景观的保护经验及优化策略进行归纳总结。验证了“社交网络文本数据”在遗产景观保护研究领域的适用性,为未来遗产保护和城市绿地规划等提供新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韩锋  郭晓彤  杨晨 《风景园林》2022,29(10):89-94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是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多层次价值体系的有机构成,为自然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国际遗产保护理念和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解读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价值内涵及其保护与发展的局限,从价值认知、规划制定和多方共治3个层面构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框架。以武陵源中湖乡为例,识别乡村景观在生态、农业、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价值,提出乡村景观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策略,为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的“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杨晨  韩锋  刘春 《风景园林》2018,25(5):37-42
点云技术为提升乡村景观遗产保护方法带来了重要机遇。从乡村景观的遗产价值保护出发,以识别乡村景观空间模式为目标,探索如何运用点云技术定量化记录和表现乡村景观的空间信息。以贵州安顺鲍家屯古村落为研究案例,全面集成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激光雷达技术和点云可视化技术,构建了一套多尺度的空间信息数字化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快速、精确、全面地记录和表现乡村景观的空间特征,为识别其空间模式提供数据基础,也为遗产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文化空间是一种时空与人的活动相结合的文化的活态存续;民族村寨既是包含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空间,又是民族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空间形态,其文化空间属性价值更甚于历史、经济或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理论建构下,关注于民族村寨文化实践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归纳民族村寨的文化空间价值特征,并提取出文化特征场所、建成空间形态、农林活动环境3个文化空间层面。依照“价值保护”的思路,民族村寨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发展建设布局和形态,都应以文化空间特征价值为依据来确定和规划。而在制度和规范层面制定从文化空间视角出发的民族村寨价值保护的规划原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保护实践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张琳 《风景园林》2017,24(5):87-93
乡村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文化景观,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乡村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深入分析了哈尼梯田、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景观的特征价值及其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围绕"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保护及展现"、"传统民居的活态保护及价值更新"、"哈尼传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这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规划思考。提出要从旅游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并尊重乡村景观的价值,自然性、真实性、完整性、地域性和体验性是乡村景观的核心特征,不仅构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更是进行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华中建筑》2021,39(10)
乡村景观特征的研究是乡村规划建设的前提与基础。该文选择桐庐梅蓉村为典型样本,微观上,利用图解分析从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及聚落景观要素三个层面分析梅蓉村乡村景观要素特征;宏观上,利用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景观水平两个角度整体分析景观格局特征,从而总结提炼乡村景观特征现状。为分析富春江其他乡村景观特征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