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动电位极化与电化学阻抗谱分析评价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S~(2-)和Cl~-与S~(2-)共存情况下的套管钢J55腐蚀行为,分析了S~(2-)和Cl~-对J55的电化学腐蚀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2-)和Cl~-浓度的增大,J55的钝化膜稳定性下降,耐腐蚀能力下降;在含S~(2-)的腐蚀介质中J55的腐蚀行为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而在含S~(2-)和Cl~-的腐蚀介质中时则主要由电化学过程控制; S~(2-)的存在会对J55在含Cl~-环境下的点蚀产生一定的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含CO_2油田采出水的腐蚀问题,利用腐蚀电化学方法,分别研究了采出水中由硫酸盐还原菌(SRB)繁殖产生的S~(2-)及开发过程由地层携带的S~(2-)对碳钢的腐蚀行为,通过研究认识到SRB繁殖产生的S~(2-)和开发过程由地层携带的S~(2-)对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差别不大;且少量的S~(2-)对碳钢的腐蚀有抑制作用,但当污水中S~(2-)质量浓度大于0.5 mg/L时,随着时间的延长S~(2-)对腐蚀起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油田回注水中含有大量S~(2-),其会降低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黏度,进而影响驱油效果。采用化学氧化法去除油田污水中的S~(2-),探讨了KMnO_4、H_2O_2和NaClO对S~(2-)的去除效果,考察了油田污水中S~(2-)经氧化去除后聚合物黏度的恢复情况。实验结果表明,3种氧化剂均能有效去除油田污水中的S2-,提高聚合物黏度。经过安全性、方便性、性价比的对比,发现KMnO_4既能快速有效地去除S~(2-),改善聚合物黏度,且使用方便,价格合理,是最优氧化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污水中硫化物的来源及去除方法,对脱硫污水硫氧共存现象进行因素分析,对不同聚合物浓度的污水,进行曝气除硫实验。对比研究不同气水比条件下,硫化物与DO的变化情况,发现曝气强度、停留时间及含聚浓度是影响S~(2-)/DO共存的关键因素。最佳气水比小于7:1,S~(2-)、DO共存;最佳气水比大于7:1,S~(2-)、DO不共存。且同一气水比条件下,聚合物浓度越高,S~(2-)/DO共存机率越大。通过试验,提供最佳气水比,解决了双河油田脱硫后污水中S~(2-)/DO共存难题及污水配聚粘度下降及后端管线腐蚀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考察硫酸盐累积对烟气脱硫菌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测定了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浓度、Fe~(2+)、SO_4~(2-)、p H和电导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当Fe~(2+)和S~(2-)同时存在时,氧化亚铁硫杆菌首先利用Fe2+获得自身生长所需能量,S~(2-)大部分S~(2-)被氧化为S单质,之后S~(2-)被氧化为S_2O_3~(2-),生成SO_3~(2-)进一步被氧化成SO_4~(2-)。氧化亚铁硫杆菌对盐分的耐受值为13450μs/cm。  相似文献   

6.
河南油田江河区油田污水含硫高(60mg/L),经脱硫后沿注水流程硫化物(S~(2-))反弹上升,经分析其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大量存在和繁殖所致,通过采用优化杀菌工艺,使污水中SRB由250个/mL以上降至25个/mL,抑制了沿程S~(2-)反弹,使沿程S~(2-)稳定在5mg/L左右。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纳米铜(Cu_(nano))和Cu-MOFs修饰电极(Cu_(nano)/Cu-MOFs-Nf/GC电极),该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Cl~-存在的情况下,该电极产生固相的Cu Cl电化学氧化峰。当加入S~(2-)以后,由于发生不可逆的S-Cl置换反应,生成更稳定的Cu_2S,从而导致CuCl电信号的降低,实现对S~(2-)的检测。最后,Cu_(nano)/Cu-MOFs-Nf/GC电极用于检测工业排放污水中的S~(2-)。  相似文献   

8.
杀螟丹是日本武田公司仿制天然生物物质沙蚕毒素研制成功的杀虫剂,并有杀菌活性。近年来发展很快。1975年日本杀螟丹原药产量为1300吨,除二溴乙烷外,仅次于杀螟松和地亚农,占杀虫剂第三位。1974年日本Tomiz-awa等人用S~(35)-杀螟丹研究其在水稻中的代谢过程。其过程为:但未见S~(35)-杀螟丹的合成报导。我们为满足国内兄弟单位的需要,1977年5月用S~(35)-合成了S~(35)-硫代硫酸钠,再参照国内杀螟丹合成条件,合成了S~(35)-杀螟丹。同时提供了S~(35)-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采用恒电位沉积纳米Ag(nano-Ag)修饰到裸玻碳(GC)电极表面。连接好三电极体系,放入3.0 mmol/L AgNO_3、0.1 mol/L KNO_3和磷酸盐缓冲溶液(pH值=6.98)混合溶液中,在-0.8 V的电压下循环伏安扫描,扫描时间为150 s,制备出nano-Ag/GC电极。通过对比裸GC电极的循环伏安图,可以发现nano-Ag/GC电极具有明显特征的氧化还原峰。Ag~+可以和Cl~-发生反应,生成AgCl沉淀,如果向反应体系加入硫离子(S~(2-)),AgCl不可逆地转变成Ag_2S沉淀,此时反应体系的固体Ag/AgCl电信号会发生变化,且加入S~(2-)的含量不同,电信号下降幅度也不相同,由此,可以进一步可以检测出S~(2-)的含量。Nano-Ag/GC电极检测硫离子的线性范围为1×10~(-6)~1.2×10~(-5) mmol/L,检测限为2×10~(-6) mol/L(信/噪=3)。制备的nano-Ag/GC电极为S~(2-)的检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最后,Nano-Ag/GC电极用于快速、灵敏的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S~(2-)。  相似文献   

10.
干法脱硫剂吸硫量的测定目前大都采用燃烧—中和法。这种方法由于试验装置不尽完备,以至在生产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为了保险起见,使用厂往往在脱硫剂尚有较大吸硫能力的情况下将其废弃,造成浪费。用重量法测定脱硫剂的吸硫量,对具有一般检验分析条件的单位皆可采用。一、原理简述脱硫剂中的硫除本体含硫外一般是以硫化物(S~(2-))和单体硫(S)形式存在的。S~(2-)在逆王水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  相似文献   

11.
《陶瓷》2018,(11)
笔者对AZ80镁合金试样分别在0.001S~(-1)、0.1S~(-1)、10S~(-1)、1320S~(-1)、2020S~(-1)、3100S~(-1)六个应变率下进行冲击试验,金相显微镜对其进行金相组织观察,主要观察不同加载条件下AZ80镁合金的晶粒形貌,包括晶粒变形、尺寸及剪切带等。采用origin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相应的曲线,研究其变化规律,分析应变速率、应力、应变等条件对AZ80镁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分析塑性变形过程中组织演变的规律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采用丙碳脱碳法后碳化塔腐蚀日趋严重的问题,通过调研及有关电化学测试,对 PC(丙碳)、Cl~-、S~(2-)等因素对腐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 S~(2-)含量过低是腐蚀恶化的主要原因,气体分布不均,操作温度经常超高对腐蚀也有重大影响,并提出缓解碳化塔腐蚀的有关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使用催化色谱、TPR、XPS、XRD、IR比色法等研究了Pd(Pt)/Al_2O_3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工业再生技术。结果表明,硫中毒是催化剂失活的首要原因。而硫的化学状态有S~(2-)、S_2~(2-)、S~(6+),其中主要是硫酸铝盐水化合物。经过不同程序的再生,可使工业失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抗中毒性能基本恢复到新鲜催化剂水平,並使催化剂的物化结构得到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4.
继1986年上海合成β-胡萝卜素研究成功以来,轻工业部制盐工业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从盐藻中提取天然β-胡萝卜素”的研究又于1990年4月由轻工部主持,经专家评议,通过了技术鉴定。目前,产品可提供天然β-胡萝卜素晶体,植物油悬浮体(含量30%),植物油溶液(含量  相似文献   

15.
黄旺银  饶胡敏  曹小燕 《安徽化工》2017,43(6):109-111,114
根据S~(2-)、SO_3~(2-)、S_2O_3~(2-)在微酸性条件下可与定量的碘反应使碘溶液褪色,其吸光度和碘液的浓度成正比。方法在0~5.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摩尔消光系数分别为11.62×10~4、5.36×10~4、3.18×10~4L·mol-1·cm-1,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7.7%~102.8%之间。该法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可用于温泉水中S~(2-)、SO_3~(2-)、S_2O_3~(2-)的测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单因素对疏水缔合型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实验,研究污水中非还原性离子Na~+、Ca~(2+)、Mg~(2+)和还原性离子S~(2-)、Fe~(2+)对疏水缔合型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单因素实验研究表明,疏水缔合型聚合物溶液粘度保留率为60%时,单因素Na~+含量达到350 mg/L,单因素Ca~(2+)或Mg~(2+)含量达到100 mg/L左右,单因素S~(2-)含量达到6.5mg/L,单因素Fe~(2+)含量达到0.5 mg/L,确定对疏水缔合型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顺序是Fe~(2+)>S~(2-)>Ca~(2+)≈Mg~(2+)>Na~+,一方面,少量的还原性离子S~(2-)、Fe~(2+)对疏水缔合型聚合物溶液粘度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污水中非还原性离子Na~+、Ca~(2+)、Mg~(2+)含量较高,对疏水缔合型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塑料》2021,(4):64-64
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前身是1979年组建的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塑化室检测室,1983年由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建,同年由原轻工业部批准为“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检测中心”,1990年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被授权为“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塑料》2020,(1):82-82
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前身是1979年组建的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塑化室检测室,1983年由联合国工发组织援建,同年由原轻工业部批准为“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检测中心”,1990年获得国家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被授权为“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厂一九八二年改革了原脱硫工艺,将氨水脱硫改为铁——氨法脱硫,用廉价易得的铁盐为载氧体。它综合了氨水脱硫和干法氧化脱硫的优点,具有脱硫效率高,成本低,基建费用少的优点。一、基本原理铁——氨法脱硫主要是在氨水液相催化法脱硫的溶液中,由使用昂贵的对苯二酚,改加Fe_2SO_4·7H_2O,使吸收了H_2S的氨水在Fe(OH)_3作用下得到再生,而Fe~(+3)与S~(-2)结合成难溶的Fe_2S_3,然后黑色的Fe_2S_3在再生塔中与空气中O_2接触,S~(-2)被氧化成单体硫,成为硫泡沫悬浮于液面而分离,使  相似文献   

20.
采用摇瓶实验,分别以FeSO_4、FeS_2、FeSO_4+Na_2S_2O_3、FeS_2+Na_2S_2O_3、FeSO_4+S~0、FeS_2+S~0为能源物质,通过生物淋滤系统SO_4~(2-)、Fe~(3+)、EPS、SRF,以及病原微生物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能源物质对生物淋滤反应及底泥深度脱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含FeS_2的复合能源物质淋滤后底泥SRF由(5.98~8.84)×10~(12)m/kg可降至(0.65~0.98)×10~(12)m/kg。其中,以FeS_2+S~0为能源物质时,底泥比阻可降至0.65×10~(12)m/kg,下降率为89.07%。底泥脱水性能的改善与淋滤酸化、氧化作用引起的TB-EPS和LB-EPS含量减少直接相关。经淋滤处理,底泥病原微生物灭活率均超过了82%,以含有S~0的复合能源物质淋滤时则超过了98%。灭菌作用与淋滤反应形成的强酸环境,以及SO_4~(2-)和Fe~(3+)升高形成的氧化环境直接相关。实验条件下选择FeS_2+S~0为能源物质可加速淋滤进程,实现底泥高效脱水和灭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