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生脉饮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肺组织TNF-α、IL-1β和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静脉注射脂多糖(LPS,8.00mg·kg-1)造成内毒素休克模型,用加味生脉饮注射液作干预治疗,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因子在假手术组、模型组、加味生脉饮组、阳性对照组等各组大鼠肺组织内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肺损伤较重,TNF-α、IL-1β和NF-κB含量明显升高(P<0.05);加味生脉饮组和阳性对照组肺损伤较轻,TNF-α、IL-1β和NF-κB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加味生脉饮注射液能减轻内毒素休克时肺损伤和TNF-α、IL-1β和NF-κB表达,提示该药对内毒素休克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NF-κB通路过度激活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SRT1720对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SRT1720组,通过腹腔注射LPS(10mg/kg)建立SD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测定大鼠肺W/D值、组织匀浆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大鼠经LPS腹腔注射诱导肺损伤后,肺W/D值显著增高,且肺组织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而SRT1720能有效逆转上述指标变化。结论 SRT1720对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nidine,AG)对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NF-κB相关信号通路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AG对肺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G治疗组。模型组、AG治疗组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复制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各组按治疗时间又分为给LPS3h后治疗3h(3h+3h)组和给LPS6h后治疗3h(6h+3h)组,分别于给LPS3h和6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及LPS组)和AG(100mg.kg-1,AG治疗组)。每组8只动物。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核移位和粘附分子-1(ICAM-1)表达;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光镜、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肺损伤后NF-κB活化,明显从细胞质移位于细胞核,表达量也明显增加;ICAM-1蛋白表达增加;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明显升高。肺损伤3h用AG治疗3h后,NF-κB从细胞质向细胞核的移位被明显限制,NF-κB的表达量、ICAM-1蛋白表达和肺组织中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相应的LPS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减轻;肺损伤6h用AG治疗3h后,治疗效果较差。结论AG于LPS3h后给药可减轻内毒素性肺损伤,可能与减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抑制核因子的活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断NF-κB相关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炎症因子和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氨基胍(aminogunidine,AG)对脂多糖(1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时程性变化的影响和对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的影响,探讨AG对肺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试验一: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G治疗组。模型组、AG治疗组静脉注射LPS(5mg·kg-1)复制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LPS3h和6h后腹腔注射AG(100mg·kg-1,AG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及LPS组)。原位杂交法(ISH)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肺组织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mRNA及蛋白水平;留取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BALF中的总磷脂(TPL)和总蛋白(TP)。试验二: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以LPS(终浓度10mg·L-1)损伤巨噬细胞,观察AG对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肺损伤后SP-A mRNA及蛋白表达在LPS6h、9h后明显下降;BALF中TPL明显减少,TP增多。肺损伤3h用AG治疗3h后,SP-A mRNA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明显增强,BALF中TPL较LPS组相同时间点明显上升,TP降低,病理显示肺损伤减轻。体外实验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处理巨噬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中NO、TNF-α、IL-6和LDH浓度明显增高,AG明显减少LPS所致的LDH和NO的释放,降低TNF-α和IL-6浓度。结论肺损伤后早期给予AG可通过增强肺表面活性物质表达减轻内毒素性肺损伤。AG可抑制LPS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对百草枯致大鼠肺损伤过程中的炎症抑制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百草枯20 mg·kg-1;罗格列酮组:腹腔注射百草枯前1 h,腹腔注射罗格列酮10 mg·kg-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1 mL。注射百草枯后4,8 h及1,3 d,收集各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标本,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 HE)染色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蛋白在肺组织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核因子-κB (NF-κB)和激活蛋白(A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增加。罗格列酮组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降低,血清IL-1β和TNF-α含量减少,肺组织NF-κB和AP-1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抑制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组织NF-κB和AP-1蛋白表达,减少IL-1β和TNF-α分泌,对百草枯所致大鼠肺损伤炎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内毒素(LPS)诱导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释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 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输注生理盐水)、LPS对照组(L组,股静脉注射LPS 5m g/kg后输注生理盐水)和丙泊酚处理组(Lp组,股静脉注射LPS 5m g/kg后立即输注丙泊酚10m g.kg-1.h-1)。按预设时相分别于1h、2h、3h、4h时间点放血处死各组动物,酶联免疫吸附法(EL ISA)检测肺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L组大肺组织中TNFα-、IL-1β水平与C组相比较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经丙泊酚处理后,此作用得到部分逆转。结论:丙泊酚能抑制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肺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1β水平上升。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内毒素诱导的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内毒素诱导的脏器损伤大鼠血清和肺、肝、肾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影响及肺、肝、肾组织病理改变,探讨其对脏器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LPS)组、治疗组。舌下静脉注射LPS诱导脏器损伤。治疗组在给予LPS前静脉注射UTI,分别于给药后2、6 h取血,同时取肺、肝、肾,制备组织匀浆并作病理。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及肺、肝、肾组织中TNF-α、IL-6、IL-1β、iNOS。结果治疗组血清及肺、肝、肾组织TNF-α、IL-6、IL-1β、iNOS较内毒素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肺、肝、肾组织的细胞变性、坏死、渗出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轻于内毒素组。结论UTI能减少内毒素诱导的脏器损伤大鼠血清及肺、肝、肾组织中TNF-α、IL-6、IL-1β、iNOS的含量,减轻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脏器损伤,保护脏器功能,减少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DE4活性与TNF-α/IL-10平衡在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ALI)中相互关系,探讨选择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吡拉米司特(piclamilast)对AL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脂多糖(LPS)诱导大鼠ALI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吡拉米司特组(1、3、10mg.kg-1)和地塞米松组(1mg.kg-1),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比色法测定BALF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酶(MPO),ELISA法检测肺组织中TNF-α和IL-10含量,高效液相(HPLC)法测定肺组织中PDE4活性。结果①吡拉米司特(1、3、10mg.kg-1)灌胃给予能够抑制BAL中MPO、O2.的增加,改善LPS诱导的大鼠ALI模型BALF中的炎症细胞聚集和肺水肿程度,②吡拉米司特可抑制LPS诱导的大鼠ALI肺组织TNF-α上升(P<0.05~0.01),并能明显提高LPS引起的大鼠ALI肺组织IL-10分泌下降,③大鼠ALI模型肺组织中PDE4活性明显上升(P<0.01),吡拉米司特预处理可抑制PDE4活性的上升,而且其对PDE4活性抑制性变化与TNF-α/IL-10比值的变化基本一致。地塞米松1mg.kg-1也能降低TNF-α和升高IL-10水平,调节TNF-α/IL-10平衡关系,但DXM不能抑制PDE4活性的升高。结论TNF-α/IL-10可能是ALI病理生理学的一对重要的平衡性细胞因子。吡拉米司特可能通过抑制PDE4活性,调节TNF-α/IL-10平衡改善LPS诱导的大鼠AL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黄-黄芩配伍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内毒素血证模型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4.5和2.25 g·kg~(-1)大黄-黄芩药对组。各组大鼠预防性给药7 d,于末次给药0.5 h后尾静脉注射LPS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于造模后6 h处死动物取血。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大黄-黄芩药对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和NO的释放。结论:大黄-黄芩配伍后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的炎性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NO的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氯胺酮对内毒素诱发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氯胺酮对内毒素诱发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的采用内毒素刺激(尾静脉注射脂多糖5mg·kg-1)的方法。72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12组。其中,6组于用药2h后处死,另外6组于6h后处死。2h后处死的动物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凝胶电迁移(EMSA)测定PBMC的NF-κB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6h后处死的动物测定肺组织湿重与干重比以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结果体内注射内毒素可以导致明显的肺损伤,表现为肺组织中MPO活性增加,湿重与干重比增大,TNF-α、IL-6浓度升高,PBMC的NF-κB的活性增加。氯胺酮(5或50mg·kg-1·h-1)抑制NF-κB的活性。50mg·kg-1·h-1氯胺酮还可以抑制肺组织中TNF-α、IL-6的升高,预防MPO活性增加,防止湿重与干重比增大。结论氯胺酮超过麻醉剂量时可以抑制内毒素诱发的肺部炎症反应,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尤文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96只SD大鼠分别于气管内滴注LPS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LPS组)、英脱利匹特组(ω-6组)、尤文组(ω-3组)、地塞米松组(DXM组)、英脱利匹特+地塞米松组(ω-6+DXM组)、尤文+地塞米松组(ω-3+DXM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处理3 d后,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Pa O2及肺组织湿/干重比(W/D),ELISA法检测BALF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 LPS组与ω-6组大鼠肺泡隔增厚,肺组织出血、水肿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W/D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给予地塞米松或尤文后,模型大鼠死亡率降低,肺损伤程度减轻,Pa O2升高,BALF中TNF-α、IL-1β、IL-6含量降低(P<0.05)。ω-3组、DXM组、ω-6+DXM组之间各检测指标无明显区别,而ω-3+DXM组肺组织基本正常,W/D比值最低,Pa O2最高,BALF中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给予尤文后BALF中IL-10明显增高,ω-3组与ω-3+DXM组BALF中IL-1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文联合地塞米松可通过调控TNF-α、IL-1β、IL-6及IL-10等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枝、荆芥挥发油对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用大肠肝菌内毒素(LPS)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桂枝挥发油和荆芥挥发油治疗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细胞中核蛋白NF-κB P65的含量和肺组织溶浆中磷酸化IκB-α、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正常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磷酸化IκB-α、TNF-α和IL-1β有微量表达,LPS经尾静脉注射6 h后,各指标表达均显著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桂枝、荆芥挥发油组NF-κB P65、磷酸化IκB-α、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桂枝、荆芥挥发油对急性肺损伤时高度活化的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有显著的抑制或拮抗作用,提示核因子κB/IκB信号通路可能是桂枝、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荆芥挥发油(VOH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及其抑制物α(IκB-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细胞信号调控转导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VOHS高、中、低(110、55、28μg.kg-1)剂量组。尾静脉注射1 mg.kg-1LPS或生理盐水,6 h后处死大鼠,光镜下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NF-κB p65、磷酸化IκB-α、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VOHS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减轻大鼠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显著降低NF-κB p65、磷酸化IκB-α、IL1-β和TNF-α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VOHS的抗炎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IκB-α磷酸化的降解和NF-κB的活性,进而减少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合成和释放。  相似文献   

14.
PTEN抑制剂对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PTEN抑制剂phen对内毒素导致的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取3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LPS组与phen+LPS组(n=16),比较两组大鼠48h的死亡率。另取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组,n=6),LPS组(n=24),phen+LPS组(n=24)以及phen组(n=6)。其中LPS组和phen+LPS组在注射LPS后1、3、6、12h又被分为4个亚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蛋白、TNF-α和IL-6的浓度,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以及肺组织中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 phen+LPS组死亡率明显低于LPS组(P<0.05)。LPS组大鼠BALF中的蛋白、TNF-α和IL-6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肺组织破坏明显,可见肺泡内出血、肺间质水肿、肺泡萎陷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Akt表达明显受抑。与LPS组比较,phen+LPS组肺组织损伤程度轻,BALF中的蛋白渗出、TNF-α和IL-6的释放减少(P<0.05),肺组织p-Akt表达增多(P<0.05)。结论 PTEN抑制剂phen能明显缓解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桂枝、荆芥挥发油对核因子KB/I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用大肠肝菌内毒素(LPS)制作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通过桂枝挥发油和荆芥挥发油治疗后,采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细胞中核蛋白NF-KB P65的含量和肺组织溶浆中磷酸化IKB-a、TNF-a和IL-β的含量.结果 正常大鼠肺组织中,NF-κB P65、磷酸化IKB-α、TNF-α和IL-1β有微量表达,LPS经尾静脉注射6 h后,各指标表达均显著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桂枝、荆芥挥发油组NF-KB P65、磷酸化IKB-α、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桂枝、荆芥挥发油对急性肺损伤时高度活化的核因子KB/IKB信号通路有显著的抑制或拮抗作用,提示核因子KB/IKB信号通路可能是桂枝、荆芥挥发油抗炎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CPhG)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PS 3 mg·kg~(-1))、模型+地塞米松(Dex)2 mg·kg~(-1)(阳性药对照组)、模型+CPhG 125,250和500 mg·kg~(-1)组,每组10只,CPhG各剂量组每天按设定剂量ig给予受试物,其余3组均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连续30 d;第31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经口气管插管后,采用雾化注射器喷入LPS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模型+Dex 2 mg·kg~(-1)组在造模前1 h给予Dex 2 mg·kg~(-1);造模3 h后,经腹主动脉采血处死大鼠。检测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性,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6含量;计算右肺中叶湿/干重比值(W/D),HE染色观察右肺后叶病理组织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右肺中叶W/D升高(P<0.05),血清MDA和NO含量升高(P<0.05),SOD活性降低(P<0.05),TNF-α和IL-6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CPhG 500 mg·kg~(-1)组大鼠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右肺中叶W/D降低(P<0.05),大鼠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6含量明显下降(P<0.05),右肺后叶组织炎症反应程度均有不同程地的减轻(P<0.05),血清中SOD和GSH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和NO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CPhG对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减轻肺水肿和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预处理对炎症反应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内毒素休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造成的急性肺损伤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脂多糖(LPS)腹腔注射法诱导内毒素休克小鼠模型,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法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II组、AII+FK506组,实验前2 d开始,AII+FK506组动物给予他克莫司20 mL*kg-1,sc,每12 h给予相同剂量维持;AII组以0.9%氯化钠注射液替代他克莫司.分别测定0,3,6,9 h两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并观察肺湿重/干重(W/D)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两组血清TNF-α、IL-1β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TNF-α于3 h达峰值, IL-1β于6 h达峰值,各时间AII+FK506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AII组低,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各时间点AII、AII+FK506组大、小鼠W/D比值均较0 h相显著升高,AII+FK506组升高幅度低于AII组,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肺组织病理显示:AII组大小鼠肺实质及间质广泛性损害,肺间隔明显水肿、增厚,肺泡结构紊乱伴大量炎性渗出及PMN浸润;AII+FK506组肺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结论:他克莫司干预可减少炎症反应时血清TNF-α、IL-1β含量,减轻由炎性递质引发的急性炎症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连花清瘟胶囊(LHQW)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地塞米松5 mg·kg-1组、模型+LHQW 2,4和8 g·kg-1组,每组20只。地塞米松和LHQW均ig给药,每天1次,共7 d。末次给药24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气管内滴注LPS溶液,制备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肺泡上皮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表达细胞百分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间隙连接蛋白43(Cx43)、闭锁蛋白和闭锁小带蛋白(ZO-1)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小鼠肺内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模型+地塞米松组、模型+LHQW 2,4和8 g·kg-1组较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肺泡壁增厚减轻。电镜下可见,模型组肺泡上皮细胞出现损伤,模型+地塞米松组、模型+LHQW 2,4和8 g·kg-1组较模型组均不同程度减轻。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地塞米松组、模型+LHQW 2,4和8 g·kg-1组外周血T细胞中TNF-α阳性表达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6±0.9)%,(6.4±0.8)%,(2.8±0.7)%,(4.7±1.6)%,(4.0±1.5)%和(3.6±1.2)%,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余各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模型组肺组织中Cx43、闭锁蛋白和ZO-1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地塞米松、模型+LHQW 4和8 g·kg-1组3种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LHQW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改善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缓解LPS导致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125b(miR-125b)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n=20);各模型组(n=20)大鼠注射LPS 4、8、12及24 h后取其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PCR检测各组各时点肺组织中miR-125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Pearson相关性分析实验组肺组织中miR-125b的表达与TNF-α、IL-6水平的相关性。NR8383细胞培养后分组,对照组不进行LPS刺激,实验组加入LPS刺激4 h、8 h、12 h及24 h时收集细胞,检测各组miR-125b、TNF-α与IL-6的含量变化。另NR8383细胞设3组,阴性对照组只转染空表达质粒,miR-125b mimic组转染miR-125b mimic表达质粒,miR-125b inhibitor组转染miR-125b inhibitor质粒。PCR测各组细胞中miR-125b 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测Notch1的表达情况。结果LPS各处理组大鼠模型肺组织严重出血、水肿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对照组比较,在注射LPS 4、8、12以24 h后,实验组大鼠肺组织中miR-125b显著降低;而肺组织中TNF-α与IL-6水平则升高,其中在LPS注射4 h后,TNF-α与IL-6的表达水平达到峰值(P<0.05)。实验组肺组织中miR-125b的表达与TNF-α及IL-6呈负相关(r 分别为-0.599、-0.580;P<0.05)。在LPS诱导的第4、8、12、24 h,实验组NR8383细胞系miR-125b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TNF-α、IL-6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25b mimic组miR-125b 相对表达量升高、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降低(P<0.05),miR-125binhibitor组miR-125b 相对表达量降低、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miR-125b mimic组比较,miR-125binhibitor组miR-125b 相对表达量降低、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microRNA-125b可能通过调控Notch1蛋白的表达,影响炎症因子TNF-α与IL-6的表达,参与其免疫炎症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脂多糖(LPS)间断注射建立大鼠慢性炎症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LPS处理1、2、3、4周组。除对照组外的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LPS(0.2 mg·kg-1·w-1),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检测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心、肝、肺、肾HE染色镜检。结果大鼠全部存活。尾静脉注射LPS后大鼠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均增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心、肝、肺、肾出现以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淤血水肿为主的病理变化。结论 SD大鼠小剂量间断尾静脉注射LPS可诱导典型慢性炎症,可供LPS相关慢性炎症的长期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