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伤寒论》则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体系。作为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是从《伤寒论》开始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从《伤寒论》中的外感疾病的六经辨证拉开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序幕。 《伤寒论》初学者,往往会觉得尽管《伤寒论》言简义赅且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但是它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近现代中医的辨证论治都通过四诊去获得资料,而在《伤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医学经典巨著,身为中医学子,我们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会应用并指导临床。其一大成就是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笔者从三阴三阳理论来源、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关系、六经病各自的表里证来阐述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传变规律、表里关系的认识,懂得六经辨证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3.
伤寒方辨治甲型H1N1流感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杨麦青 《新中医》2009,(9):107-108
《伤寒论》作为中医临床经典,阐明了六经病证、传变机制,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当今,世界多国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给人民健康带来巨大伤害。笔者拟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探索此病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试探法是中医学在理论和临床上进行探索的一种方法,即通过有根据的假说或假设,合理地对病人进行试探性治疗.张仲景十分重视此法.本文仅就《伤寒论》中对试探法的运用、意义及其实质做一初步探讨.运用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可以说《伤寒论》在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方面都运用了试探法.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历代医家辨证论治的典范,并且在仲景学术思想指导下造就了许多中医学家。它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了完整、严密、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作为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备了基础及临床学科的性质。其课程教学是通过对六经辨证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其理论体系,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和运用伤寒方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教学诊疗咨询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  伍明德 《中医杂志》1996,37(5):264-266
《伤寒论》是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专著。该书的六经证治体系,自成诊疗系统,具有创造性。被誉为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理论、方法和科学内容,一直影响着中医学的临床和理论工作,至今仍为初学中医者必读和国内外中医药专家深入研究的重要医籍。因此,把《伤寒论》的原貌、科学内容和内涵的规律,把张仲景的辨证论治逻辑思维进行数学抽象,编制成电脑程序,以辅助《伤  相似文献   

7.
论方剂辨证论治方法体系之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髓,自《伤寒论》创立辨证论治总则和六经辨证方法以来,相继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问世,这些辨证方法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大提高了诊疗效果。当前,中医在剂型改革方面有较大进步,但在理论方面却没有大的进展,虽然对方剂辨证有所论述,但是还没有形成方法体系。本文拟就方剂辨证论治若干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从辨识证候到处方用药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维方式。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虽源于《黄帝内经》,但把辨证论治与临床有机结合则始于《伤寒杂病论》。刘渡舟先生认为:"中医学以辨证为先,惟《伤寒论》一书,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论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伤寒论》总结了六经辨证的规律,又厘定了主证、兼证、变证和夹杂证四个层次……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则在于方。"[1]关键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经典必读古籍之一,医圣张仲景以理法方药为基础,开创了六经辨证体系,是后世辨证方法之祖.文章在六经辨证基础上,结合中医肾脏病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中的不同临床特点,探析六经辨证在中医肾脏病中的六经传变以及六经辨治,继而更好地将六经辨证应用于中医肾脏病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与《伤寒论》学术渊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的学术思想与张仲景《伤寒论》学术渊源进行探讨。发现《中医眼科六经法要》是从六经的各种现象来辨证的,它从根本上结束了以证命名、辨证论治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临床上有症状无阳性体征的眼病来说,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该书在六经辨证体系的统领下,以脏腑辨证为基础,注重六经传变,贯穿八纲、五轮、八廓辨证,创立了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使眼科六经辨证思维体系成为一套具有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以六经为物质,以八纲为变化,六经是辨证之体,八纲乃是辨证之用,体用结合,有机联系.互相为用。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紧紧相连而不能相离,“气血辨证”则是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辨证核心。在研究《伤寒论》中,如果只谈“六经辨证”,或只谈“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而丢掉“气血辨证”这一核心内容,那就使仲景辨证论治的完善体系支离破碎,相割裂开来。所以,在《伤寒论》的辨证体系中,唯有用“气血辨证”的方法,才能提挈六经,统验八纲,才能使《伤寒论》中辨证论治的所有内容,纲举目张,洞若观火。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这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巨著,论六经辨证之理,其意深奥,叙疾病治疗之法,广博而精详,开创了临床医学的先河,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 《伤寒论》的治则为后世奠定基础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一般规律。《伤寒论》在六经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常用的基本治疗法则,进行了细微的  相似文献   

13.
1中医经典医著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四大经典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提高课。《伤寒论》和《金匮耍略》均是古代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规律和《金匮要略》中的脏腑辨证规律是中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所载方剂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本文根据伤寒六经的生理病理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总结出颈椎病的六经证候属性及传变规律,并基于方证对应、病机推求、循经辨证等方法论述了经方在颈椎病中的运用,同时简述了《伤寒论》中针刺治疗颈椎病的法则。  相似文献   

15.
六经辨证起于<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之渊薮."四象医学"的辨象论治是在<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四元构造论"和"人类中心论",为韩医学之核心.二者理论基础均为个体化论治,这正是东方医学的核心所在.辨象与辨证均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比较其异同,取长补短,有助于中韩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7.
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的纲领,《伤寒论》六经辨证反映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共性;《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个性;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两书。两者相互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辨证的体系上建立了独特的六经辨证,论述了六经的提纲证和各种变证,并提供了证治方药,不仅在理论上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医学,并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传统的中医辨证体系与六经辨证各有其优点,也有其不同,本文在此浅要归纳六经辨证与传统辨证的特点所在,并例举病案对其特点、区别及临床运用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一部辨证施治的经典专著。其“六经”辨证纲领和施治大法给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治疗的规律和依据,从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笔者仅就有关下利的不同类型、不同治法分别作一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李晓霞 《河南中医》2009,29(3):223-224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其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思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核心之一,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认真学习与实践《伤寒论》的辨证思想,提炼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意识与能力,对于提高临床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