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已有智慧课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智慧课堂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了基于"WEB前端技术"课程的智慧课堂;采用基于慕课的"学生主体,任务驱动,教、学、做、评、比"五位一体教学方法,在"WEB前端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探索;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评价以及智慧课堂教学与和传统教学对比等形式检验了教学效果。结果表明:通过实施智慧课堂教学,在学生知识递增、能力递进、素质递升等方面优于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2.
"智慧课堂"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与留学生地域文化课程在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上契合度很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地域文化智慧课堂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表现在课堂互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教师对智慧课堂持谨慎态度。智慧课堂的推广还需要转变教师观念和提升教师现代教学技术,同时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将线上SPOC和线下慕课堂小程序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构建异步SPOC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环境,自建OJ(Online-Judge)线上辅助训练平台;在课堂面授环节中引入慕课堂小程序,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该混合教学模式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课堂凭借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学习资源、立体的学习评价方式等特点,使其顺势而生,成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智慧课堂的全新理念,通过分析化工经济与管理课程现状,探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化工经济与管理课程智慧课堂的构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慧学习,培育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的化工管理智慧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基于高职院校三年制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汽车装调技术"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点、突破学习重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依托云课堂智慧职教教学平台、三维虚拟装调仿真系统,虚实结合,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本课程科学合理的指导性学习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施工组织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中既传统又比较综合的科目,结合现阶段BIM技术的高速发展,对BIM信息技术融入该门课程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创造性的弊端进行剖析,深入研究BIM信息技术优势,寻找与课程教学的契合度.在教改过程中,利用翻转课堂、角色模拟、理实相结合等教学手段总结出BIM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将全过程案例导入,让学生体验施工全过程管理,而且通过软件的使用,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并在课程结束后真正实现了与市场动态链接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对学生旅游行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很难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为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切实推进"三教"改革的进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并以课程中的参观游览模块为例,分析信息化手段在课堂设计中的应用.课改调动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和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期待,教学辅助平台应运而生,为智慧课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研究智慧课堂的内涵和特征、对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进行比较分析、借鉴主流智慧课堂模式经验,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模式,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网上创业"课程中进行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尝试,探索出适用于本课程或同类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能整合教学资源,加快知识传播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倾向于全面化、素质化,各高校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层出不穷,各项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以此为主要导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更多的教育者使用于高校课堂教学当中。"翻转课堂"的实质是对课堂主体的翻转,是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回归为标志的教学模式。以《材料分析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为主要依据,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重点进行阐述,充分体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其目的在于提升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利用"教育+互联网"作纽带,促进《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与实验课程更好地结合。通过"互联网+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实验中,提高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依托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建立班级课程群,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有效延伸有限学时。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实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微课等教学资源为支撑,以互联网学习软件为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现场仪表安装实训"课程为例,以超星学习通为网络平台,在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研究实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结果表明,"互联网+实训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信息化教学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且课堂上转变了师生的角色,使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高职的基础专业课对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影响非常大,所以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将以高职电子专业的课程——《模拟电子技术》中"PN结的形成及其单向导电性"内容为例,对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验证,结果表明:翻转教学的课堂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智能布线工程课程的"智能布线工程设计"为例,通过对现有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状态、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出PADCF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电子组装基础是一门研究电子组装技术、设备等内容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知识面宽、知识点新、查找资料困难.电子组装基础网络课程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学习电子组装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更多更好地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职中电类各专业学生的主要技术基础课,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实验探究日渐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为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在电子实验教学中改变实验呈现的方式,探索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趣味实验,变"课堂实验"为"体验实验,在变化中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和全新的学习体验,以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方向,但高职工科类课程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适应性不强。结合高职工科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构建了"课前探营-课堂活动-课后小测-作业提交"的"四步法"教学模式。通过在高职小型水工建筑物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模式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工科类课程学习规律,在提高学生兴趣度和参与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可为高职工科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课程知识点抽象、分散和理论无法联系实际的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开展课程改革,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制教学.将课程知识体系模块化,工程案例嵌入教学模块中;以工程案例为背景开展"应用型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科竞赛和真实项目为依托开展分层次的项目制教学;在翻转课堂和项目制教学过程中联合...  相似文献   

19.
"传道、授业、解惑"在"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专业的基础课,是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起着桥梁的作用.当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对课程体系不了解、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导致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剖析该学科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关系的同时,认识到正确解决此关系对促进教学非常关键.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加强学习、精心备课、发挥学生主动性及激发学生创造性等四个方面改进"通信原理"的课程教学,既可以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以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通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项目来介绍,通过选手对设备装配调试、自动化控制、加工,展示职业学校机电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