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物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种质创新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核心.通过多年的系统研究,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研究已跃居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麻类资源大国.但是,麻类种质创新落后、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可利用资源贫乏的矛盾还十分突出,种质资源研究与育种和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本文报告了麻类种质创新的方法和技术,麻类优异基因源的发掘和利用,"十五"苎麻、红麻、亚麻、黄麻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的成果,对今后的麻类种质创新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黄麻长果种和国果种起源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种植地域广,品种资源丰富。建国前麻类专家卢浩然和资汉儒分别于原南京麻种场和广西沙塘农事试验站进行黄麻种质资源的研究。建国后黄麻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充实丰富,作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工作。从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与鉴定入手,逐步向深入评价和充分利用方面转变,进而为有种和生产提供各具特色的优异种质资源,在不同历史时期促进了我国的黄麻育种和生产的发展。现将我国黄麻种质资源的研究成就、进展概述如下:1黄麻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与鉴定由中国农科院麻类所主持与有…  相似文献   

3.
亚麻种质资源是育种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亚麻育种的突破性进展与优异种质源的发现和利用密切相关。自“六五”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一直是亚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项目的主持单位,经过连续几个“五年”攻关计划、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国内优异种质资源筛选、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亚麻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在亚麻品种改良体系中,优异新种质的创造与利用之间往往呈现出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4.
棉花种质资源是棉花育种和生产发展的基础,棉花育种的突破性进展与优异种质源的发现和利用密切相关。经过连续几个"五年"攻关计划的实施,国内棉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优异种质的筛选和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为棉花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麻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更新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安全保存和优异种质的评价利用现状,讨论了黄麻、红麻、亚麻、大麻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技术关键和经验,并对麻类种质资源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秀珍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秀珍菇是近年来的菌中新贵。从秀珍菇遗传特性、种质资源研究以及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自交育种、辐射诱变育种等综述了秀珍菇遗传育种的现状及进展。开展秀珍菇种质资源收集,进行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评价和利用研究,对秀珍菇种质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秀珍菇种质资源,促进秀珍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红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评价利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麻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种质资源拥有国。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红麻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并促进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本文讨论了我国红麻的种植历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创新等问题。同时还探讨了红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持续发展和利用对策。我国红麻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的成功经验,可为红麻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麻类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更新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麻类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安全保存和优异种质的评价利用现状,讨论了黄麻、红麻、亚麻、大麻种质资源的繁种更新技术关键和经验, 并对麻类种质资源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设性建议 .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国家麻类种质资源平台工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平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为依托,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名。"十二五"期间,收集国内外麻类种质1204份,资源拥有量增至10970份,居世界第一位;农艺性状鉴定2804份,优质、抗病虫、抗逆等特性鉴定挖掘出优异种质51份,创制新种质11份;种质分发服务2952份次、年均约590份次,资源信息咨询1000份次,优异种质展示50份、150份次,累计参观人数923人次,现场预订种质材料243份次,大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成效显著,服务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个、各类科技计划课题49个,育成麻类新品种25个,支撑成果奖励5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4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红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评价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麻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种质资源拥有国.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红麻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并促进其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利用.本文讨论了我国红麻的种植历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利用创新等问题.同时还探讨了红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持续发展和利用对策.我国红麻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的成功经验,可为红麻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是对麻类资源全面系统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技术四个方面综述了麻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为麻类种质资源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研成就:苎麻、亚麻、黄/红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麻类及同类纤维种质资源研究;麻类种植技术研究;麻类加工技术与加工机具的研究与推广;麻类生物脱胶与产品加工研究,特别是纤维质生产乙醇及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本文还分析了未来该所麻业发展的走向:从麻类作物拓展到纤维植物;加工手段从农业微生物拓展到酶制剂;产品从传统的纺织原料拓展到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4.
我国麻类生物技术的研究概况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庆华 《中国麻业》2006,28(3):113-116
本文介绍了我国麻类作物在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无性系突变体的利用、原生质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概况,提出了我国麻类作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麻业科技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和平 《中国麻业》2006,28(2):57-60
本文分析了麻业发展中的原料生产与初加工方面存在着的优异种质缺乏、收获技术和原料脱胶技术落后等三大关键问题,提出我国麻业必须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条件设施建设,重视人才团队的培育,针对麻业发展中原料生产和脱胶技术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科技创新目标,推动麻业向高效、环保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气候、历史和主要作物的竞争等原因,加拿大目前种植的麻类作物仅限于亚麻和大麻,作者介绍了加拿大麻类作物育种、种植、利用、科研方面的概况,并指出随着消费者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和麻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加拿大的麻类研究迎来了一个转折时期,加拿大麻类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水稻育种学和水稻种质资源学的无缝对接,常规育种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的有效融合,本团队创建了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和材料体系。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体系包括水稻核心种质概念、理想基因系统与突破性大品种对应假说、理想模型(模式)构建、前景选择与背景选择统筹、基因集的生物学意义、核心种质基因型和表现型云数据、先进适用综合育种方法研究和核心种质杂种优势利用八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培育了黄华占、美香占和华占核心种质育种材料体系等三套育种材料体系,育成了当前我国籼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黄华占、我国连续三届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唯一籼稻品种美香占2号和我国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华占等一大批优良品种(组合)。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麻类生产质量安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爱平  冷鹃 《中国麻业》2004,26(5):255-258
我国是世界上庥类生产、贸易大国。目前我国庥类生产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质量监控检测体系不健全,原料市场较乱,良种区域化程度低,初加工技术落后,庥纺织加工水平低。所以加强麻类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类庥检测手段,规范市场行为,加强优质育种,实行良种区域化,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强横向联合等是提高我国麻类生产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