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参照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和资助方式,推出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是首批启动、试点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2.
生态哲学操作:西部资源环境与经济生态三题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论及西部开发,学界通常强调应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并举,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高度统一云云。然而问题在于,结合西部地区的现实,在西部开发中如何有效实现这些进言献策,如何充分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能否以及怎样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思路,文章给出生态哲学理论视界,对此进行了观念/思维层面上的操作尝试。  相似文献   

3.
1成果的国内外需求及其科学意义 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广大水土流失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我国资源富集区。建国60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该区的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但到上世纪末黄土高原地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经济依然严重滞后,南北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了严重的区域不平衡,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稳定,另一方面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落后又制约着西部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建设,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经过几年的实施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种由系统外部输入大量经济社会资源推动的黄土高原及我国西部地区系统内部生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大势: --点上治理、面上污染可能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要想大发展造成小污染,只能花小钱办大事 --与人身安全、生态安全有关的才称得上大事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兼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发展道路,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确定"十一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沙产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 尽管我国防治荒漠化的国家级生态建设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相对广袤的"三北"地区的生态形势来说,国家投入仍远远不够满足生态恢复的需要,主要只能通过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互补性的生态建设进行环境治理.沙产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沙产业的概念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即在沙地或退化草原等荒漠化土地上建立的以多用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特点,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兼具生态恢复功能的产业体系.在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沙产业可以以较低的政府投入增大生态建设的力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双赢"的初衷在很多地方没有实现,沙产业的无序发展给部分地区的生态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尽管我国政府在2002年颁布了<防沙治沙法>,但各地在发展中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构词法、国际共识和中国实践,再次讨论"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并认为:"生态环境"不应成为环境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术语;"生态"与"环境"的具体含义应视其用于生态学抑或用于环境科学而定;"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不应包含"新建"与"创建";应放弃"生态环境建设"而保留"生态建设",后者应主要用于人工生态系统,并可英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与中国科学:现代新儒家的见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儒家文化对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这是很有意义也常引起争议的话题.当代新儒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对这一问题做过许多阐述.本文对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关于儒家文化中是否缺乏科学,儒家的价值观念是否有碍于科学发展以及儒家研究学问的方式能否成就科学等问题的回答作了简要概括和评析,并就如何估价儒学对科学发展的利与弊,如何分析儒家文化作用于科学发展的方式与机制以及如何预测儒家文化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作用等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是每个有理性的民族和国家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形式,而要建设生态社会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后现代主义从整体性、系统性的角度阐述了生态社会所必需的一种"真"的世界观,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建设的构想.生态后现代主义关于生态社会的一系列主张揭示了现代性的一些弊端,对我们当今建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是有一定借鏊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生态环境”一词。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不可混同,“生态环境”在日常用语中用是可以的,但是在科学术语和政府行文中应该规范。“生态”是关系,“环境”是实体,组成“生态环境”确实不妥。应该改为“生态与环境”,科学用词必须明确,不能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生态环境”一词从词汇结构上有三种理解: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和其他结构。这很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对“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由生态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或是生态与环境。作为政府文件或科学用语应该避免语言的泛化,使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在政府文件和科学用语中,为避免歧义,应该使一个词的词义上有惟一性,并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二、关于“生态建设”一词。“建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construction,是对有形物体而言的,另一层意思是对无形的事物而言的,如政治制度建设。“生态建设”从广义来讲也不错,是可以使用的。  相似文献   

10.
末次盛冰期以来,我国沙漠和沙地经历了气候由冷干向暖湿的变化以及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强,地表沉积和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支持下,我们对最近21ka以来中国沙漠和沙地环境演化的特征、影响机制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末次盛冰期,中国沙漠和沙地的流沙面积扩张了10%—270%;在全新世暖期,中国西部沙漠的流沙面积缩小了5%—20%,中部-东部沙地基本被植被覆盖、流沙固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沙地地区的影响急剧增强,证据显示,现代的流沙活动受到自然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进一步的分析有望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变化的贡献。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要加强高分辨率气候变化的定量重建、气候-环境-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机制、沙漠和沙地对气候变率响应的敏感性以及粉尘释放的定量评估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