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言悟 《中国药业》2009,18(21):71-71
目的评估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50例择期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均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0.75%盐酸罗哌卡因15mg、B组采用0.75%盐酸罗哌卡因5mg+2%利多卡因15mg进行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02)等心血管生命指征及感觉、运动阻滞情况。结果B组到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明显快于A组[(7.8±1.6)min对(13.3±2.2)min,P〈0.01],下肢运动恢复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130.3±33.2)min对(150.5±25.7)min,P〈0.05];B组阻滞后30minMAP较术前降低明显[阻滞前后(118±14)mmHg对(98±7)mmHg,P〈0.05],两组阻滞前后HR及SPO2变化不明显。结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中,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给药效果明显好于单用罗哌卡因,且麻醉后心血管生命指征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拟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n=20),A组患儿选择临床常用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33%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采用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1%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而后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麻醉镇痛起效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结果B组镇痛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A组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麻醉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加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择期骨科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20例,在硬膜外末次给予0.25%罗哌卡因10ml30min后开始术后止痛。A组,持续给予0.2%的罗哌卡因;B组,持续给予0.3%的罗哌卡因;C组,持续给予0.2%罗哌卡因加接泵前给予硬膜外注入氯胺酮0.4mg/kg;D组,持续给予0.2%罗哌卡因加接泵前给予硬膜外注入吗啡2mg。4组均应用福尼亚恒流镇痛泵(固定速率为5ml/h)。观察术后12h、24h、36h不同时段疼痛评分;下肢运动阻滞程度;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焦虑、烦躁不安、神经质一系列精神症状等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的镇痛VAS评分明显高,与其他3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3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B组的运动阻滞程度分级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间无差异(P〉0.05)。D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15.0%),皮肤瘙痒4例(20.0%),嗜睡2例(10.0%),其他3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加0.2%罗哌卡因行术后镇痛,既可减少罗哌卡因的剂量,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镇痛效果满意,运动阻滞轻,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在下肢手术的麻醉效能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下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A组0.5%罗哌卡因,B组0.5%布比卡因。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感觉和运动的起效和持续时间、心率、血压等变化。结果A和B组比较,A组起效慢、感觉阻滞好、运动阻滞稍差、阻滞平面低,平面固定时间长,循环变化小,不良反应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0.5%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手术时,其效能优于0.5%布比卡因,循环稳定,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6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分别利用0.3%、0.4%、0.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术毕时运动阻滞效果、止血带反应及麻醉不良反应,进行麻醉效果评级。结果三组麻醉结束时运动阻滞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恢复慢(P〈0.05),麻醉效果满意。结论0.5%盐酸罗哌卡因适用于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麻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6.
沈上荣  曹伟 《海峡药学》2011,23(2):112-114
目的探讨0.5%盐酸罗哌卡因比较等摩尔甲磺酸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肛肠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肛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盐酸罗哌卡因组),两组患者均以1%盐酸利多卡因5mL作为试验剂量,5min后无不良反应则分别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5%盐酸罗哌卡因各20mL。记录麻醉效果。结果甲磺酸罗哌卡因比盐酸罗哌卡因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短,前者吸收快,易出现轻度局麻药毒性反应。两者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无明显差异,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骶管阻滞下实施肛肠手术起效快,感觉阻滞完善。  相似文献   

7.
张忠慧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745-746
目的:观察对比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与常规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年龄65~84岁择期耻区以下手术患者50例,其中股骨头置换术16例,股骨颈骨折DHS内固定术6例,下肢骨折内固定23例,前列腺电切术3例,双下肢大隐静脉剥脱术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用0.75%罗哌卡因1mL+芬太尼0.5mL(25μg)+10%葡萄糖1mL;B组25例,用0.75%布比卡因1.5mL+10%葡萄糖1mL。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腰麻后麻醉效果不满意时,硬膜外腔追加0.75%盐酸罗哌卡因完善麻醉。观察两组用药后血压、心率、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镇痛完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运动神经阻滞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B组慢(P〈0.01),A组痛觉维持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比B组快(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高龄患者下肢手术小剂量罗哌卡因连续腰麻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剂量0.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下肢手术患者40例,年龄70~93岁,ASAⅡ~Ⅳ级,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以0.1ml/秒速率蛛网膜下腔分次小剂量注入0.5%罗哌卡因(R组)0.5ml或0.5%布较卡因(B组)0.5ml直至麻醉平面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痛觉阻滞程度、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分级法),并且记录麻醉前(T0)、麻醉满意时(T1)、切皮后1h(他)和术毕(T3)期间HR、MAP的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的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比布比卡因显著延长(P〈0.05);而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比布比卡因显著缩短(P〈0.05);罗哌卡因组最大Bromage评分明显优于布比卡因(P〈0.05)。结论小剂量0.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能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临床上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罗哌卡因单侧腰麻用于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单侧腰麻用于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2例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等比重罗哌卡因组(Ⅰ组)和重比重罗哌卡因组(Ⅱ组)。Ⅰ组注入等比重0.75%罗哌卡因1.5ml;Ⅱ组注入重比重0.75%罗哌卡因1.5ml。用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记录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结束时进行改良Bromage分级,术后随访记录恶心、呕吐,尿潴留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结果腰麻给药后,Ⅰ组MAP在10min和15min时下降明显(P〈0.05),Ⅱ组MAP下降不明显,两组患者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romage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尿潴留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中单侧腰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等浓度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临床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四名 《安徽医药》2010,14(2):214-215
目的观察等浓度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1—2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0.5%罗哌卡因组(R组)和0.5%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L2~3或L3—4穿刺蛛网膜下腔给药,R组给予0.5%罗哌卡因注射液2.0ml,B组给予0.5%布比卡注射液2.0ml。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恢复时间,同期连续监测血压、心率、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较B组麻醉起效慢,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R组显著低于B组(P〈0.01),B组舒张压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2.0ml的0.5%罗哌卡因用于腰麻安全有效,与等浓度剂量布比卡因比较,起效慢,维持时间短,下肢运动神经阻滞弱,尿潴留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骶管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男性尿道下裂患儿50例,随机分成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和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组(RM组),每组25例。R组全麻诱导后用0.25%罗哌卡因0.5mL/kg进行骶管阻滞,RM组用0.25%罗哌卡因0.5mL/kg复合吗啡7.5μg/kg进行骶管阻滞。记录两组患儿手术、麻醉以及镇痛时间。术后24h内记录不良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R组平均镇痛时间为(9.8±2.6)h,RM组镇痛时间为(16.2±3.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6,P〈0.05)。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相似(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9,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吗啡7.5μg/kg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骶管阻滞镇痛,镇痛时间长,效果确切,没有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在颈丛阻滞中的体会。方法随机将6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三组(A: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组,B: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合剂组,C:利多卡因-丁卡因组),颈丛阻滞后,观察三组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心血管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神经阻滞后4h后疼痛程度A=B〈C组,12h后疼痛程度A〈B=C组。结论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在颈丛阻滞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疗效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红艳 《中国药师》2009,12(4):502-503
目的:比较0.5%罗哌卡因和0.5%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其镇痛疗效和运动神经受阻滞功能恢复是否优于布比卡因。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单胎初产妇,年龄22~35岁,体重55~86kg。随机分为B组和R组,每组30例。B组硬膜外导管中注入0.5%布比卡因,R组硬膜外导管中注入0.5%罗哌卡因,观察比较B组和R组镇痛疗效和运动神经受阻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麻醉镇痛完善,R组运动神经阻滞恢复快于B组。结论: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满足麻醉要求,下肢运动恢复快,对产妇的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14.
曹国辉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367-136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儿童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四组(各组25例):A组用0.33%罗哌卡因;B组用0.25%罗哌卡因;C组用0.2%罗哌卡因;D组用0.167%罗哌卡因。记录患儿麻醉前(Tn)及手术开始后1min(T1)、10min(T2)、120min(T3)平均动脉压、心率;记录氯胺酮的用量、镇痛维持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患儿不良反应情况;记录麻醉效果评级。结果D组在T1、T2、T3各个时点MAP和HR明显高于术前基础值,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和C组在麻醉效果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麻醉效果较差,与其余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氯胺酮用量与A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的镇痛维持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与其它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镇痛效应好,不良反应少,更适用于儿童上肢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Ⅰ组(23例)注入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45ml,Ⅱ组(22例)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45ml。注药完毕后,观察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测定并记录下肢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时间,观察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对麻醉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间下肢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动脉压、心率及麻醉满意度综合评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中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麻醉效应及安全性,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了更多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氯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和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改急诊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硬膜外分娩镇痛改急诊剖宫产的足月单胎孕妇120例(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3%氯普鲁卡因组40例,2%利多卡因组40例,0.75%罗哌卡因组40例,选择L2~3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3 cm。分别注入首次量3%氯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和0.75%罗哌卡因各3 mL。试验量5 min后再分别注入对应药物各12 mL,分别观察心率、血压、呼吸次数和氧饱和度及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疼痛恢复时间、麻醉上界平面、运动阻滞最大程度( Bromage评分)、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麻醉效果评定。结果0.75%罗哌卡因麻醉起效时间(4.57±1.68) min、痛觉消失时间、疼痛恢复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2%利多卡因、3%氯普鲁卡因(F=4.636,均P<0.05),3%氯普鲁卡因的起效时间最短,与2%利多卡因和0.75%罗哌卡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氯普鲁卡因组麻醉上界平面、满意度最高,运动阻滞恢复和痛觉恢复时间与2%利多卡因大致相当。2%利多卡因组出现麻醉效果不满意为18例(45%),0.75%罗哌卡因组麻醉效果不满意为24例(60%),3%氯普鲁卡因组与2%利多卡因组、0.75%罗哌卡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在各时间点上呼吸循环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3%氯普鲁卡因麻醉效果良好,起效迅速,阻滞完善,更适合硬膜外分娩镇痛改急诊剖宫产麻醉。而2%利多卡因、0.75%罗哌卡因出现部分麻醉效果不满意,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在腰椎间盘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分为腰麻一硬膜外联合组(观察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用0.1%罗哌卡因4ml行腰麻后待翻身体位固定后再注入0.2%罗哌卡因5ml于硬膜外,根据麻醉效果及平面分次硬膜外推注0.2%罗哌卡因10~15ml,对照组用2%利多卡因3~5ml和0.75%罗哌卡因5~15ml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对照两组起效时间、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术中、术毕患者脚、下肢活动情况及麻醉前后循环系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问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镇痛和肌肉松弛效果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术中、术毕患者脚、下肢活动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后15、30min血压及心率与麻醉前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照组麻醉后15、30min血压及心率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的起效时间、术中、术毕患者脚、下肢活动情况及麻醉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明显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腰一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4月我院下肢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腰-硬联合麻醉,随机分组。A纽麻醉用药为布比卡因,B纽麻醉用药为罗哌卡因。对比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在下肢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罗哌卡因对循环系统影响更小,术后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9.
胡凯  王圣文 《江西医药》2013,(9):816-817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行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麻醉30例,随机均分成A、B两组。每组15例。A组为0.5%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组.B组为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臂丛神经阻滞组。结果A组臂丛阻滞时间为(156.8±6.1)min.B组臂丛阻滞时间为(225.2±3.1)min.A组臂丛阻滞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A组和B组麻醉后镇痛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并发血管危象的病人A组6例.B组1例。结论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复合地塞米松应用于手外科血管吻合手术,能明显延长麻醉时效。减轻术后疼痛.满足预防手外科手术吻合血管后发生血管危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复合依托咪酯麻醉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拟行择期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依托咪酯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A组给予0.25%盐酸罗哌卡因1ml/kg骶管阻滞复合依托咪酯3mg/(kg·h)静脉麻醉。 B组给予氯胺酮组0.5~1.5mg/(kg·h)静脉麻醉。记录两组患儿在麻醉前、术中探查时、收缩压(SBP)、心率(HR)的变化,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术后烦躁的发生率和术毕苏醒时间。结果:B组在术中探查时SBP、HR明显高于A组(P<0.01),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术后烦躁哭闹发生率高于A组(P<0.05),术毕苏醒时间明显比A组延长(P<0.05)。结论:盐酸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复合依托咪酯麻醉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是一种镇痛好、循环稳定、苏醒快、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