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有关巴塞罗那馆的照片、文字、图纸的深入分析以及在重建的展馆的现场观察,罗宾·埃文斯探讨了密斯·凡·德·罗的这一重要作品中所暗藏的种种似是而非的属性: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结构的逻辑与外表的逻辑,延展的空间与封闭的空间,对体量的压抑与对光线的操纵,打破秩序的反射与创造统一性的反射,等等,并且对巴塞罗那馆的政治性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它的美使密斯和他的同代人从政治与暴虐中分神。  相似文献   

2.
傅洁 《华中建筑》2010,28(5):5-9
该文通过对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图解分析,试图展现密斯·凡·德·罗探索现代建筑空间形式构成的逻辑和各种处理方法,并以此作为研究流动空间创作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由密斯·凡·德罗设计,作为现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不论是材料表现的外部视觉效果,还是深入内部的建筑结构都体现着一种新的形式语言。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作为密斯·凡·德罗用来表达新的建筑空间观念的物质手段,体现了他对于新的空间存在状态的思考,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施马索夫的空间理论的影响,因此从施马索夫的理论入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密斯·凡·德罗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正>1密斯·凡·德·罗奖历史回顾始于1983年的密斯·凡·德·罗基金会(以下简称密斯基金会)是为了重建德国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以下简称密斯)在1929年巴塞罗那博览会上设计建造的德国馆而成立的。德国馆重建完成以后,密斯基金会致力于繁荣当代建筑文化,设立了在欧洲影响力最大的密斯·凡·德·罗建筑奖(以下简称密斯奖)。不同于普利兹克奖等终身成就类型的奖项,密斯奖颁  相似文献   

5.
1929年,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1986年在西班牙原址上重建)确定了流动空间的概念,其中馆中玻璃夹层空间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因此,文章将从其平面布置、空间作用以及与赖特的罗宾住宅的平面对比三个方面对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应用夹层空间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关于设计工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密斯·范德罗贫寒的生活经历使其形成了对作品与功能之间的良好协调能力,这一倾向在密斯为魏森霍夫住宅区与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可见一斑。密斯为二者配套设计的MR椅子以及巴塞罗那椅子都是其自身设计理念的最好体现,密斯对MR椅子及巴塞罗那椅子不断的修改与调整展现了其自身对简洁形式与良好功能协调关系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7.
1987年,在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重建1年之后,欧盟委员会和密斯基金会创办了“密斯·凡·德·罗建筑奖”.并于2001年将该奖项首次纳入“当代建筑欧洲联盟奖”,每2年举办一次.本次2005密斯奖为第9届.  相似文献   

8.
马一诺  尹新 《华中建筑》2022,40(3):19-22
密斯·凡·德罗作为当代建筑四巨匠之一,在自己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总结出了许多设计理念,其中包括著名的"少就是多"建筑设计哲学,以及流动空间这一对建筑空间的重新诠释.其主张在20世纪得到广泛认可.在对密斯经典建筑进行分析时,发现其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存在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该文以巴赛罗那德国馆为例对密斯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9.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建成后仅6个月左右即遭拆除,最终于1986年原址重建。对德国馆的重建历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着重结合对应时代的历史背景演化、社会格局发展、建筑思潮变迁等方面,从多个角度分析德国馆得以重建的原因,阐述巴塞罗那方面为之付出的努力,讨论重建德国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清晰""理性""秩序"是密斯·凡·德·罗反复提及的关乎其建筑哲学的核心观点,具体反映到其作品当中,则表现为"清晰的结构"。在此视角下对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这一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范例进行再次解读,德国馆中寥寥十余片看似"自由、游离"的墙体实则呈现出清晰的秩序,反映了"流动空间"背后所隐含的严谨逻辑和审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2019,(6):64-70
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结合"村改居"拆迁安置社区(HS)的特征、将其空间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拆迁前的差序型绝对空间、安置后的离散型抽象空间和安置后的过渡型差异空间。在每个阶段,政府、市场与居民对空间生产都有不同的影响。按照空间三元辩证法,对不同时期的空间展开"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空间实践"的多层面分析,描述出不同类型空间的生产机制和逻辑,对促进空间融入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刘辉  邵银  李嘉华 《华中建筑》2012,30(4):9-11
建筑空间是一种特定形式的空间,它的生产符合一般空间生产规律,作为标准具有社会属性的建筑空间,是值得用一种逻辑来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和消失的理由。文章根据列菲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对建筑空间生产本身存在各种逻辑进行分析总结,并且提出建筑空间有别与一般空间的本质属性,探索建筑空间本身的理论,辩证分析这些逻辑之间的关系,提出不同逻辑关系对建筑空间生产的作用,并用以支持建筑空间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黄旭  王红扬 《华中建筑》2010,28(2):13-14
该文通过分析逻辑结构,重点解读世界著名空间规划大师C·亚历山大代表作《建筑的永恒之道》,认为C·亚历山大教授对空间规划理论进行了重要探索,然而其在构建规划方法的过程中逻辑不够严谨,导致理想图景难以完全付诸于空间规划实践。文章期望从逻辑方面入手,进而对完善或者创新现有的空间规划方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西方空间生产等相关理论深刻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关系之间辩证互动的机理。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引入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探讨之中,认为我国城市滨水空间正在面临不断被私有化的危险。对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空间生产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三者的平衡。以南京为例,分析了南京滨水空间生产的现状,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滨水空间私有化倾向。针对这种倾向,提出我国滨水空间生产的规划建议,倡导建立城市规划白线制度。  相似文献   

15.
马育萍  罗赵升 《山西建筑》2009,35(32):342-343,368
通过对西方国家一些成功的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总结,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目前国内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些反思和改善的方法,从而寻求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符合中国本身城市发展模式的新的理论及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Taking into account current discourses about urban spaces, this article argues for linking the research agenda on the intrinsic logic of cities with the gentrification debate. Henc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trinsic logic is reflected in the gentrification processes. Drawing on results from a research project in three gentrified neighbourhoods (Karmeliterviertel in Vienna, Wicker Park in Chicago and La Condesa in Mexico City), a selection of constitutive aspects is focused upon for a closer analysis. The ‘commodification of urban space’, the issue of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e notion of ‘space as a contested resource’ were identified as examples of manifestations of latent structures that define the intrinsic logic of a city. As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main proposi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approach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research agenda on the intrinsic logic.  相似文献   

17.
空间叙事体系藉由时空空间梳理、叙事框架的建构、主题的表达,能让空间形成秩序与逻辑,并强化用户对于空间的认知。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大安森林公园站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例,分析其如何从空间叙事主题构建、叙事要素选取、核心区的场景塑造、空间叙事的场景分布、叙事路径组织、延伸至外部的叙事强化等6个方面将空间叙事应用在地下空间的场景营造。同时,归纳出此方式能让大安森林公园站具有主题更为明确突出、形成与其他空间的逻辑与联系性、形成与城市要素的一体化发展等三方面与其他轨道站不同的优势,并能提供生活圈一个全天候活动的公共空间。最后指出,空间叙事营造场景会是我国地下空间设计的一种新选项。  相似文献   

18.
李麟学 《时代建筑》2008,(3):100-105
面对行政楼这一建筑类型被寄予的形象性意义诉求,格局与深层次的组织逻辑被作为应对的策略。文章通过对设计与建造过程的解析,尤其是围绕器—物关系的组织逻辑的分析,提出格局造就意义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供需”分析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鸣  沈沛 《规划师》2007,23(4):79-83
目前,我国针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框架及技术路线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如空间逻辑不够清晰、重终极蓝图而轻发展步骤、尚未突破传统思维惯性等,不能真实地体现城市发展的有机过程,切实有效地指导城市的现实建设.应立足现实条件,以供给与需求为切入点,采用基于"供需"的城市空间战略分析框架,把握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城市发展空间需求分析、供给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