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化虚拟人技术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数字腧穴学。数字腧穴学利用数字化虚拟人体数据库和计算机技术,构建穴位三维立体模型,清楚显示针灸穴位下的相关组织结构,对针刺穴位的安全性进行可视化研究,三维动态显示针刺过程,展现针灸学的奥妙。为腧穴研究、针灸教学、临床应用开启新思路,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2.
《西北医学教育》2021,(1):102-105
在经络腧穴学实验课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用软陶制作临床常用腧穴周围组织的立体解剖模型,提高学生对腧穴周围结构的深层认识及针刺的安全性。课后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学生通过自制腧穴立体模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腧穴解剖相关理论知识,可以有效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对指导学生针灸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从穴位结构的空间布局、危险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穴位形态立体构筑、穴位内含物——多种酶的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经穴CT扫描图像解剖学、经络弱发光径路的研究、穴位结构、穴位针刺原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针灸穴位医学工程学以及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系列解剖新学科十个方面的总结,以期对针灸教学及科研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或灸刺激人体体壁一定的穴位进行的,因此针灸穴位结构与功能的特征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就对中医学穴位论述的认识和现代医学对穴位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研究这二方面进行综述与讨论。一、对中医学穴位论述的认识中医学对穴位的名称有多种,有的叫做腧穴、孔穴、气穴。在古代腧与输、俞字是相通的。把腧穴看作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在体表的部位,这个部位也是针灸疗法实泻虚  相似文献   

5.
关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辨证方法、腧穴功用、针灸方法以及时间因素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并指出针灸临床当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体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腧穴的特异性,把握针灸的时间因素,分经分病辨证选术,方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中风患者针灸治疗中经脉、腧穴选取的特点和规则,为缺血性中风患者针灸治疗措施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PubMed、World Public Library(世界公共图书馆)、加拿大AMICUS学位论文资源网站建库至2019年6月,有关缺血性中风的研究通过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经络、腧穴等部位的应用次数、频率进行整理分析,频数分布分析选择KruskalWallis H检测聚类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检验方式;腧穴类别区分的距离为欧式距离平方法。结果共纳入542篇文献进行研究选取资料中应用最多的治疗措施为体针(毫针)。对穴位研究发现,共涉及234个穴位,累计应用频次为5942次,涉及头颈部、躯干以及四肢3个部位的穴位,四肢穴位频数占比为明显较高;对应用的穴位进行归经分析发现经络-腧穴选取次数最多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对腧穴应用数量统计分析发现足太阳膀胱经应用数量最高;对腧穴配伍关联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合谷-足三里关联系数最高。对应用的穴位进行归经分析发现经络-腧穴选取次数最多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对腧穴应用数量统计分析发现足太阳膀胱应用数量极高;对腧穴配伍关联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合谷-足三里关联系数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应用针灸治疗,不同术者所选取的腧穴均存在独有的规则,可广泛用于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现代统计学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内临床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选穴规律,并探讨经筋理论在其中的运用。方法通过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资源上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建立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17.0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利用clementine12.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对选用穴位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筛选共有18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出203条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灸处方,共涉及腧穴110个,总频次2044次,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地仓、合谷、阳白,选穴位置上以头部穴位为主,共涉及包括任、督二脉在内的14条正经,使用次数最多的是足阳明胃经。通过运用关联规则技术得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地仓→颊车,通过运用聚类分析得出5对核心穴对。结论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组方规律,并在分析的结果上探讨经筋理论在本病上的运用,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搜索2013~2017年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分析临床腧穴配伍使用特点及规律,对现代临床针灸诊治便秘的腧穴选择予数据依据及理论支持。方法对近五年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进行搜索,选出69篇有效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分析临床选择穴位的配伍规律。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天枢、上巨虚、大肠俞运用较多;足阳明胃经被应用最多,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分布主要在胸部和腹部;特定穴中以募穴应用最为频繁;选穴配伍方面多采用天枢-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结论经总结针灸医治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且在临床施治中据此规律将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支沟作为主要穴位并随症加减,有益于各穴位协同增效,使实际效果得以提高,促进针灸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9.
"穴性"是腧穴性质的简称,是指腧穴因其所在部位、经脉属性以及影响因素不同而显现的穴位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反映在治疗作用方面的特异性。腧穴具有"穴性",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腧穴可在特定病证中,因病证的性质、针刺手法不同而表现出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调节和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处方选穴、有效发挥腧穴治疗作用,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取穴的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文献74篇,所有文献为2008年至2014年期间中文期刊。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取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时,所用腧穴主要分布在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以及手太阳小肠经和督脉。其中使用最多的腧穴包括颈夹脊、天柱、风池、颈百劳、肩外俞等穴位。结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时,穴位的选择要按照循经结合局部的方式取穴,穴位通常选择颈夹脊、风池、天柱等,这些穴位主要分布在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等位置,针灸治疗时要能够辨证取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任脉腧穴在妇科针灸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加以总结,发现穴位以任脉神阙穴及其以下穴位应用为主,任脉其他腧穴未见,说明任脉具有"主胞胎"功能的腧穴以子宫局部腧穴为主。  相似文献   

12.
100例肩关节周围炎穴位注射后循经感传与疗效分析何汝益(川北医学院附院中医科)针刺腧穴治疗疾病出现循经感传已为针灸临床上的常见现象,本文笔者就取天宗穴作穴位注射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穴位注射后,出现“感传气至病所”时,疗效甚佳,这说明循经感传现象不仅是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查阅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资料,将所涉及穴位按头面、颈项、上肢、下肢和躯干的身体分部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时以头面部取穴最多,其次为四肢部,颈项部和躯干部的腧穴应用最少。结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以头面部腧穴为要,以四肢部配穴为辅;除此之外,为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可在今后的治疗中对颈项部腧穴的应用多加延展,充分发挥其通调头面气血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贵州小型猪后肢太阳膀胱经委中、委阳、合阳、承山、昆仑、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的定位法和取穴法,腧穴的进针方向和进针长度,为贵州小型猪相关实验针灸研究提供腧穴定位及进针长度的形态学资料和数据.方法:采用以人体腧穴模拟为依据初步确定腧穴位置,根据人体与贵州小型猪比较解剖学的不同进一步确定腧穴,比照人体腧穴与实验动物腧穴、兽医针灸腧穴资料进行复查,最后在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上测定.确定相关腧穴后对腧穴进行层次解剖和断面解剖,测量各腧穴的进针长度.结果:贵州小型猪委中、委阳、合阳、承山、昆仑、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均可比照人体确定,进针长度与人体进针长度不成比例,部分腧穴穴区解剖学结构与人体有所不同.结论:贵州小型猪委中、委阳、合阳、承山、昆仑、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等腧穴可从体表进行定位、取穴.  相似文献   

15.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 ,而《腧穴学》则是针灸专业课程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如在学习《经络学》后就必须通过《腧穴学》课程 ,学习分布在经脉上的穴位 ;学习《刺法灸法学》时 ,其中的各种类型的针灸操作方法 ,都必须以腧穴作为刺激点 ;学习《针灸治疗学》过程中 ,若对某病作出诊断、辨证后 ,就要进行适当的取穴治疗等。这些都说明了《腧穴学》在针灸专业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而就需要学生很好地从理论和操作上全面掌握该门学科。《腧穴学》课程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 ,就是要求学生必须真正掌握腧穴的具体定位方法及其针法灸法。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脑电波技术经历着从医学诊断方法到多学科研究手段的跨越,针刺中穴位客观化和治疗机制研究仍然是研究热点,笔者旨在分析患者针刺反应与脑电波改变的相关性,借助脑电波技术为穴位客观化研究提供支持。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脑电波技术、腧穴解剖结构、针刺针具研究、脑电波在针刺临床研究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脑电波技术现今涉及的领域有生物医学工程、人工器官、法医学、侦讯学、人才学、航天和体育医学等多种学科;腧穴是由一系列已知结构按一定规律进行空间布局的多层次立体构筑,与非穴位相比存在相对特异性;针灸针具研究和发展都是为临床和科研服务,脑电波在针刺临床研究的作用分为疗效评价指标、针刺机制、镇痛研究、针刺戒断成瘾等四个方面。结论脑电波技术极具发展潜力但在数据采集、分析、交互技术尚不成熟;脑电波已在针刺临床机制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文献分析,得出脑电波技术能高效地为科研和临床提供穴位客观化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腧穴配伍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认为针灸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和循经配穴。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特点不同,病位表浅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的外经病,应注重经脉循行分布特点,局部结合远端循经以局远端配穴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脏腑病,应注重脏腑气血在体表的输注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结合针灸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辨证和腧穴配伍方法,有利于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针灸的疗效是以非特异性的方法刺激主治特异的穴位来实现的。经穴的特异性是指经穴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经穴及其周围的非经穴比较具有的特异性。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主要体现在经穴与非经穴效应的差异、同一经脉不同腧穴效应的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述腧穴配伍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分析《内经》有关腧穴配伍的文献,引述与腧穴配伍有关的阴阳、五行、经络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结果]《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作为针灸腧穴配伍理论的基础,使得腧穴配伍理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腧穴配伍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处方和治疗方案。[结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认识针灸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治疗范围、增加疗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穴位注射是一种以中、西医理论为指导的针灸特色疗法,其结合针刺得气与药物性能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作用,从而产生两者的叠加效应。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医家将其用于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遂笔者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对近年来临床上穴位注射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常用的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