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小尺度岩石爆破引起电磁辐射的野外实验观测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安忠  姜枚 《地震学报》1997,19(1):45-50
为探索地震电磁辐射(EMR)现象的机理,我们在野外进行了爆破岩石引起电磁辐射的实验.此次实验共取得26次小尺度岩石爆破的中低频(<5 000 Hz)电磁辐射资料.本文给出了该野外实验的某些有代表性的观测结果.结果表明:26个爆破点中20个爆点附近不同程度记录到与爆破过程有关的EMR现象,其强度随与爆点距离增加而减少,随爆破能量增大而增大;EMR记录具有某种重复性(相同条件下)、复杂性(多次辐射效应)和区域性特征;并受测区岩性结构条件、爆破源能量和观测方向等多种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胡敦宽  李淑芳 《地震学报》1996,18(1):128-131
白家疃观测井的地热干扰排除及机理探讨胡敦宽,李淑芳,刘永铭中国北京100095北京地震基准台中国北京100085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题词地热,干扰排除,抽水,降水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实践表明,不研究地热的正常动态,就无法判别异常;不进行干扰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地震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学彬  张新基 《地震学报》1996,18(3):358-364
研究了中国大陆32个地震近200个水氡测点(次) 的水氡变化.结果表明,水氡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与震源周围的主要活断层和发震机制有关.最后,关于水氡短临异常机理和短临地震预报方面谈了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4.
强震地下水动态中短临异常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学彬  刘耀炜 《地震学报》1997,19(4):426-433
研究了中国大陆部分强震、中强震(统称强震)地下水动态(水位、流量)观测结果,得到:地下水动态短临异常和一年尺度的中短期异常(以下称中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及无异常测点分布,主要与强震发震机制以及震源周围的主要活断层(深大活动性断裂、强活动性断层)有关,异常空间分布符合异常-震源地点-发震机制-主要活断层相互之间的特定关系.最后,对地下水动态中短临异常空间分布与发震机制和主要活断层之间关系的机理作了讨论,阐述了研究结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俞言祥  许忠淮 《地震学报》1996,18(2):246-253
介绍了用斜井钻孔崩落法分析应力状态的正演方法和反演方法.根据冀中坳陷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两个地点共6口斜井的钻孔崩落资料,利用正、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两个地点的水平主应力方向和主应力的相对大小.结果表明,在冀中坳陷中部地区(饶阳凹陷内)和南部地区(深县凹陷),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86E和N77E,上地壳浅部(深度1 000~4 000 m)的应力状态因地点而异,其中冀中坳陷中部地区的3个主压应力的相对大小为SH:SV:Sh=1.38:1.00:0.57,即处在走滑型应力状态;而在冀中坳陷南部地区,3个主压应力的相对大小为SH:SV:Sh=0.80:1.00:0.62,即处于正断层型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6.
天水地区莫霍面附近的高导层及壳幔过渡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长佑  武玉霞 《地震学报》1995,17(2):230-236
在天水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测深(MTS)和深人工地震测深(DSS)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天水地区深部结构轮廓,本区内莫霍面附近高导层的区域性分布成为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高导层与该区莫霍面附近剪切波低速槽相应,被推测为该区壳幔的过渡带.本文着重论述了莫霍面附近的高导-低剪切波速度层介质的性态特征及热力学环境,并从天水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深部结构特征出发,对其成因机理作了粗略解释.   相似文献   

7.
唐山大地震孕育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志仁  陈党民 《地震学报》1997,19(4):347-358
根据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前兆资料,结合岩石破裂物理、震源物理、构造物理、地震前兆、地震力源、地壳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结果,采用含有菱形硬包体的饱和水孔隙介质模型,数值模拟了唐山大地震的孕育过程.首先导出了考虑岩石非弹性体积膨胀和应变软化、孔隙水渗透的固-液两相介质的孕震动力学方程组,提出了用增量形式求解该方程组的有限差分法,然后计算模拟了硬包体内含有断层软弱带时的唐山大震的孕育过程,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唐山大地震的孕育主要经历了弹性积累、早期非弹性体积膨胀、断层第1次加速软化(加速破坏和蠕滑)、天津-宁河一带第2次非弹性膨胀、断层第2次加速软化(临震加速破坏和蠕滑)和发震等过程.这里,与断层的加速破坏相对应,孕震介质的某些部分出现了非弹性膨胀的弹性恢复和二次非弹性膨胀.与前兆观测资料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述模拟结果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实际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同时,数值模拟还进一步揭示了唐山地震孕育场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复杂图象,为地震前兆场变化的物理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d/dt)-q/,其中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为介电常数,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M0[/(-)](e-t/z-e-t/).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满足=D/D=(/0)(a/).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及J=F/得到.若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 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9.
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反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1997,19(5):462-470
在用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的破裂过程时,由于测定震源深度的误差,很难保证计算格林函数时所采用的震源深度(理论震源深度)和实际震源深度完全相等.理论震源深度和实际震源深度的差异(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的反演或多或少会造成影响.借助于合成地震图较系统地讨论了震源深度误差对3种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震源反演造成的影响.对于正断层和逆断层,震源深度误差主要影响各向同性成分和补偿线性向量偶极成分.在理论震源深度大于实际震源深度时:对于正断层,震源深度误差导致出现虚假的正的各向同性分量和负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随着差异的增大其绝对值逐渐增大;对于逆断层,震源深度误差导致出现虚假的负的各向同性分量和正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其绝对值随着震源深度误差的增加而增加.在理论震源深度小于实际震源深度时,结果恰好相反:对于正断层,震源深度误差产生了虚假的负的各向同性分量和正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对于逆断层,震源深度误差产生了虚假的正的各向同性分量和负的补偿线性向量偶极分量.同样,随着深度误差的增大,它们的绝对值也逐渐增大.对于走滑断层,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反演的影响则不同于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情况,受影响最大的是震源时间函数的形状.无论理论震源深度小于还是大于实际震源深度,震源时间函数的形状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拖尾现象.数字试验表明,当震源深度误差小于20 km时对于地震的总体机制的反演没有明显影响.另外,当理论震源深度大于实际震源深度时,震源深度误差对矩张量反演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马淑田  赵薇 《地震学报》1997,19(3):241-245
本文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反演了1995年10月24日云南武定MS=6.5地震的震源机制,得到:两主轴方向近水平,主压力轴位于北偏西30方向,方位角105(西偏北15)的共轭面可能与实际的地震破裂面一致.   相似文献   

11.
王勇 《地震学报》1997,19(4):408-412
研究了两个弹性层覆盖于一个Maxwell半空间模型内膨胀源(Mogi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着重研究了数值计算方法和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空间分布和量级都有影响,尤其当源处于岩石层的地壳以下时,介质流变特性对位移和重力有较大影响;当膨胀和岩浆侵入地壳内时,半空间流变特性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重力与垂直位移的比值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化.本文的模型和数值方法,可以用于模拟火山区、地壳隆起区、地震区和地热场等长期地表形变和重力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赵鹏君  沈建文 《地震学报》1996,18(3):301-308
讨论了在粘弹性介质中用长圆筒式探头测量地应力相对变化时初始构造应力对测量值的影响.用地层、水泥环和探头圆筒组成的三层线性粘弹性介质模型来模拟整个测量系统,利用对应原理得到了在初始构造应力作用下探头内壁径向位移解.计算表明;① 初始应力的影响表现为探头内壁径向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大,但其增长率逐渐减小,最终达到一恒定值;② 对于地应力变化量的测量结果来说,如不考虑初始应力的影响,则将在地应力变化量上引入主应力大小为(c0+c1e-1t+c2e-2t)io、方向与初始主应力相反的误差.其中,c0,c1,c2和1,2只与地层的力学性质有关,io(i=1,2)是初始构造应力的两个主分量.最后指出,在地层比较软和初始应力比较高的情况下,初始构造应力对地应力相对变化的测量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岩石破裂时电磁辐射的影响因素和机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煜洲  王寅生 《地震学报》1997,19(4):418-425
根据实验提出,岩石破裂时产生电磁辐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岩石力学性质和矿物组成.脆性破裂的样品和含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等的样品易产生电磁辐射.存在3种破裂-辐射效应:晶体破裂效应、压电效应和天然半导体效应,分别是产生高频信号、低频信号和具有独特波形的中频信号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14.
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上的应力分布图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磊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7,19(2):129-138
在陈培善(1981)提出的由体波震级mb和地震矩M0估算环境剪应力值0的关系式的基础上,利用EDR提供的地震报告中的矩张量和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包含剪应力量值和T轴及P轴方向在内的应力分布图象.其中,环境剪应力的量值在全球的分布为:板块内部最高,俯冲带其次,洋脊最小.本文得出的最大主应力的水平分向与Zoback等(1989)的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汤加地区的应力状态的具体分析表明:俯冲板块在浅部受压而向下弯曲,在深部受到来自下面的阻力而向上弯曲,在中深部处于较均匀的状态中.汤加板块沿海沟方向存在不均匀性,在俯冲时北部向上折起.分析了全球的应力分布后我们认为:板块是由其基底的拖曳力所驱动的;板块的运动导致了洋脊处于张应力状态,俯冲带处于压应力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世界分区强震与中国地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淑韵  吴佳翼 《地震学报》1995,17(2):172-179
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学的观点,将全球强震活动区划分为17个地震带.用地震活动性指数A(b)作为对应的地震活动水平的标量,引用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求出用世界强震资料预测中国华北未来一年内地震危险性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设计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孟潭  鄢家全 《地震学报》1995,17(3):370-374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明确规定了要按近震或远震考虑场地的地震环境;并针对1977年版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提出了确定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方法.由于新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制的,原有的确定近震和远震的方法已经不适宜.本文考虑到近场地震和远场地震的实质,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基本思路,推荐了一种新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可以较为妥切地解决GBJ11-89规范与1990年版地震区划图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17.
滇西实验场区微震序列的环境应力值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学报》1995,17(4):459-468
根据陈培善和Duda(1993)提出的震源速度谱模型,研究了用速度谱极大值Vc(cm)>max直接测定地震矩M0的方法.利用在滇西实验场区开展近场微震观测新获得的洱源、脉地和松桂地区三次微震序列的数字化资料,测定了三次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和震源力学参数.三次微震序列的震级绝大多数在1.0——2.5级之间,测定的地震矩为1010M01013(Nm),震源破裂半径a为90——270 m.对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研究还表明,地面运动峰值速度(rv)是环境应力参数0和的函数,且环境应力与地震构造及介质状态相关,三次震群序列的环境应力0和值分别为高应力震群(脉地序列)在0.5——5.0 MPa;中等应力震群(松桂序列)在0.3——1.5 MPa;低应力震群(洱源序列)在0.01——0.5 MPa.进而讨论了高、中、低三种环境应力状态所反映出与构造和介质状态差异的依赖性,这种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作为孕震背景的环境应力状态与孕震过程和潜在地震危险区的相互关系.其次,我们发现,大小地震的矩标度存在明显差异,当地震矩M014 Nm时,峰值速度与地震矩按rvM0.80标度,而在M01014 Nm时,则按rvM1/30标度.   相似文献   

18.
陈棋福  陈凌 《地震学报》1997,19(6):640-649
传统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需要建立详细的社会财富分类系统,并据此收集数据资料.但在许多地区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存在而使得收集资料十分困难,难以在震前进行科学的震灾预测,且对突然发生的灾难性地震事件常常难以作出快速定量的地震灾害损失估计,从而影响了震灾防御的部署和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利用宏观经济指标(GDP)和人口分布资料进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的简便方法,并对收集到的1980~1995年间全球震灾资料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一种初步的地震灾害损失与地震烈度和社会财富间的非线性关系式.应用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几个设定地震的分析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简便震灾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台湾大地震长周期波对上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庄昆元  徐永林 《地震学报》1997,19(6):634-639
用小地震记录作为半经验格林函数,合成了台湾大地震在上海地区引起的长周期地震波,长周期直至20 s,以供上海地区长周期结构抗震验算和设计参考使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给出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长周期部分不超过3 s,地震安全性评价长周期部分的结果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弥补了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震源深度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星北 《地震学报》1997,19(6):590-599
利用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和完整宏观地震震源深度公式,计算了中国地震目录等书刊上的宏观地震场(等震线图)资料,得出震级为8.6~3.0的200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可见中国地震以浅源地震为多.震源深度<9 km者在200次中有162次(81.0%).其中深度<5 km者有111次(55.5%),此种浅震多分布在南北地震带邻近各省,少数散布在除浙江省以外的各省.深度在10~20 km的中深地震较少,仅32次(15%),多半分布在南北地震带及新疆西部、陕西、山西和山东(沿郯庐断裂带并过海至东北).深度超过20 km的深源地震很少,散见于云南南部及内蒙东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