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食品安全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背景下,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这一主流媒体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栏目,对其2003年到2013年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N=320)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对国内和国外食品安全报道同样多用情境框架和责任框架,但对国内议题报道更多使用政府官员作为新闻来源.在总体报道语气上,《新闻联播》对于食品安全议题趋于正面,具体选择中正面语气在主题框架中占得比例最大;但是在情境框架中,报道的语气更加偏向中立.在以经济后果作为报道框架时,负面的语气则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2.
王木子  贺蕾 《新闻知识》2012,(10):42-4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网、中国知网、《中国体育报》有关丁俊晖的新闻和报道进行分析,梳理自2000年以来有关丁俊晖的报道数量、新闻框架、丁俊晖媒体形象以及媒体态度变化,旨在对当今大众媒体呈现体育明星的问题上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丁俊晖的比赛成绩和金牌分量与媒体呈现态度、新闻框架紧密相关;媒体在对体育明星呈现愈加多元化的同时,需要注意自身肩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王喆 《新闻世界》2014,(8):256-257
2003年12月5日,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关注。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各国媒体对曼德拉逝世的报道会更多的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选取有关曼德拉逝世的三篇报道,从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倾向、报道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究中西方媒体在新闻框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2014年的"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不仅震惊国人,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西方国家许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出发,选择"3·0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发生一个月内,主要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美联社,CNN,英国路透社、BBC等国家和地区的媒体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西方媒体所构建的民族冲突的报道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媒体在危机中对外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白鸽 《东南传播》2016,(2):117-120
本文主要运用框架理论,结合臧国仁关于框架的层次划分,就国内不同性质的媒体对"9·3"阅兵的报道进行分析,针对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党报以及晚报都市报在主题框架、结构框架和话语框架等方面进行内容分析、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发现:从报道主题看,《人民日报》呈现出来宏观的报道框架,《南方日报》主要关注阅兵事实和现场的报道,《扬子晚报》则以本地相关新闻为主线,串起大阅兵的整个过程,《参考消息》主要刊载外国媒体的报道;报道体裁上看,消息通讯为主,只有《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上刊载有若干评论;在微观层面,诸如标题、关键词、报道呈现方式上,党报严谨慎重,立场鲜明,晚报都市报,报道生活化、大众化;但国内媒体普遍在报道文本当中,添加了过多的语气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6.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宏观经济新闻是关于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新闻.宏观经济新闻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方向,不断提升宏观经济新闻的报道质量和影响力水平是所有编辑部永不完结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中,框架建构与议程设置的混用极为普遍,即将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频率、稿件安排方式及组织方式等议程设置的内容解释为媒体对于报道框架的建构。而实际上,媒体议程设置与媒体的报道框架影响受众的路径与结果是不同的。本文拟从媒体选择框架与符号框架两个方面入手,对大陆、香港与美国的六家媒体关于弗格森事件的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来具体说明不同国家地区媒体的新闻报道框架之间的差异,以及报道框架与议程设置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章文宜 《今传媒》2014,(5):59-61
新闻建构社会现实,不同的媒体建构活动不同。本文利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就"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单一集中,强调事件经济影响和显现的制度缺陷,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色彩。《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框架复杂多面,且直面政府和国会的问题,呈现的事实较为客观立体。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聚焦冰雪赛事,参与冰雪运动,其中花样滑冰是群众最感兴趣的冰雪运动之一,而《人民日报》是我国最具权威的媒体机构.基于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对花样滑冰的报道为例,研究对象选取从1980年至2018年的11届冬奥会上408篇关于花样滑冰的报道,分析《人民日报》如何通过框架建构花样滑冰世界,即四种途径:消息、图片新闻、花絮和评论.并通过这种框架给读者反映了何种现实世界,反映花样滑冰运动在中国从滞后期到发展期的历程,以及我国主流媒体对花样滑冰和冬奥会的报道理念从金牌至上到宣扬奥林匹克精神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框架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7·5事件的报道采用了强度与深度报道策略,以平衡、多元的视角对新闻事件人物与言论进行采写与发布,并结合纸质媒体与精英受众的特点,注重新闻背景铺陈与前景预测的理性报道方式。《纽约时报》遵循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但在坚持平衡、中立的报道原则背后,却隐藏着意识形态冲突与价值偏见。  相似文献   

13.
柯文浩 《报刊之友》2010,(12):128-130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法,选择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纽约时报》网络版作对比分析,研究二者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并探究两家媒体如何设置对华报道框架,尝试挖掘出不同西方媒体在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两个维度上建构中国新闻框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通过对媒体人世报道进行梳理和研究,为以后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从中发现问题,以提高媒体应对重大事件报道的能力。 我们选取在各个层次具有代表性的8种报纸,既有中央级的党报《人民日报》,也有地方性的党报《解放日报》、《广州日报》。同时也采用了《经济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这样中央和地方级的专业经济类报纸,另外也兼顾到了通俗类大众化报纸如《华西都市报》(四川省)、《新闻晨报》(上海市)、《南方都市报》(广东省)。时间确定为入世报道最为集中的2001年10月25日至2001年11月25日,力求使我们的研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运用报道框架的"梯次模型",选取《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关于2014年APEC会议报道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媒体呈现来挖掘中美主流媒体在重大经济报道中如何构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纽约时报》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为切入点,运用框架建构的研究方法,通过议题类型、词频以及倾向性做历时性分析,分别从新闻文本的宏观选择、中观选择以及微观选择进行探讨,搭建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庆报道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召开引起了西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其报道的强度、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本文以路透社、BBC、《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及《洛杉矶时报》这五家西方主流新闻媒体在2012年11月1日到11月19日期间关于党的"十八大"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新闻的框架理论,对这些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总结西方媒体对党"十八大"的新闻报道的特点,并深入探析这些报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媒体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1月4日250多种美国报纸查阅的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报纸都报道了12名矿工生还的虚假新闻。1月4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在头版头条刊登美国13名西弗吉尼亚矿工在煤矿爆炸中被困在地下41  相似文献   

19.
两岸民间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台湾媒体如何报道涉及两岸交流的非政治事件对于理解与把握台湾媒体舆论与政治生态的共生关联有着重要意义。以"陈光标赴台捐款"这一社会事件为研究个案,尝试探索台湾蓝绿媒体的"泛政治化"机制及舆论引导是如何透过新闻框架的选择与构建来达成的。研究发现: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泛绿媒体主要采用政治框架(蓝绿政党冲突与两岸独统争议)来定性与归因事件,其报道取向多为负面评价;而以《联合报》为代表的泛蓝媒体尽管也未能摆脱政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泛政治化程度相对较低,倾向于以台湾阶层分化与两岸文化冲突来解释事件,反映出更善意的舆论导向。可见,台湾主流媒体的框架机制在建立两岸互信与共识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报道为例,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媒体在社会新闻中涉女性报道为何多呈现出暴力实施者和暴力受害者形象?媒体采用怎样的报道策略以勾连起女性与"暴力"因素的联系?本文选取了139篇《新京报》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会新闻为研究样本,采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发现:媒体在报道时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者"、"女性施暴者"的新闻事实,重点突出和"暴力"相关的新闻议题,影响受众认知;并且多选择形容词及描述性语句.综合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及归因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