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紧脉《脉经》以“数如切绳状”为紧脉。《诊家直诀》云:“紧有形细而涩,亦有势艰而撼,撼者,左右弹也。”根据此说,紧脉有两种类型,一是形细而坚,一是左右弹手·《诊家正眼》认为:“盖紧之挺急而劲,与弦相类,但比之于弦,更有加于挺急之异,及转如绳线之状也。”《景岳全书》亦云:“紧脉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是紧脉尚有劲急之意。兹将仲景脉法中的紧脉分析如下: “主寒邪:《伤寒论》太阳病脉紧指寒邪在表(3条),少阴病脉紧则主寒邪在里  相似文献   

2.
<正>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对于这一条,《医宗金鉴》认为:“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柯琴认为,脉数用麻黄汤发汗,于理不通,故训数为紧。他说:“数者,急也,即紧也。”把数迂回讲  相似文献   

3.
《内经》对脾脉的描述,艰涩难懂,古代注释也多不尽如人意。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平脾脉之“如鸡践地”,乃指柔和舒缓之脉;病脾脉之“如鸡举足”,则指洪脉;死脾脉之“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当指革脉,“如屋之漏”是指迟怠脉或结脉,“如水之流”则指极快速脉。  相似文献   

4.
《素问》中一组形音相近词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抟”、“搏”、“揣”、“喘”在中医古籍中存在着形近互讹、音近通转的现象 ,如果不能辨本析源 ,就不能正确的解读古医文。下面从《素问》几则论述中看看它们的错讹通转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 :“心脉搏坚而长 ,当病舌卷不能言 ;其软而散者 ,当消环自已。”这句话中有两处需提出讨论。( 1 )“搏坚而长”之“搏”。“搏”字王冰注谓“搏谓搏击于手中也。”其后《素问》的各个注家 ,皆本王冰注谓“心脉象搏击应手 ,坚紧有力而长”。似乎对“搏”字没有什么疑议。可是 ,“搏”字 ,《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 ,《甲乙经》卷四…  相似文献   

5.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以脉诊最为玄妙,也最难以掌握。脉诊之应用,据史籍考证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在后世的记载中,《史记&#183;扁鹊仓公列传》云:“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淮南了》称“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脉血,知病之所以生也”,这两部时代相近的著作,最早的记载了脉诊的起源及其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八维脉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脉象的分类方法,古今医家均有研究。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以缓、急、大、小、滑、涩为纲;《难经》以浮、沉、长、短、滑、涩为纲;徐灵胎《洄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持脉秘旨》以浮、沉、迟、数、细、大、长、短为纲;周学海《诊家直诀·八法总义》以“位、数、形、势”为纲。其中周学海提出的“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的指导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八维脉法从分析脉象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搏动状态三纲入手,综合归纳形成脉…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倡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在临床用药上,亦很有特点。我学习《伤寒论》治痞诸条原文后,拟对仲景治疗痞证的特点作一探索。《伤寒论》134条:“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相似文献   

8.
一、血痹浅识痹者,闭也,寓有闭阻不通之意。《索问》:“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府者为痹”。又:“痹在脉则血凝不流”,故血痹乃风寒湿邪痹着血分所形成。关于血痹的脉、因、证、治,《金匮要略》作了专论。但所论脉、因较详,叙证较简。《金匮要略》云:“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臼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的症状表现是:“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素问》云:“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又:“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不仁”,不仁由经络不通,营卫之行涩所形  相似文献   

9.
反关脉是指在寸口部切不到脉的搏动或脉的搏动不甚明显,而在寸口部的背侧却出现脉的搏动者谓之,此属桡动脉走行异常之例。关于反关脉,明代以后的医家颇为注意。李时珍《濒湖脉学》曰:“寸口无脉,求之臂外,是谓反关,本不足怪”。今人邢锡波《脉学阐微》云:“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大指腕侧部者,谓反关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腕侧者,谓斜飞脉,均属桡动脉畸形。”  相似文献   

10.
“相脉之道”是先秦时代已有的经脉疾患诊断方法,由于马王堆出土医籍《脉法》及张家山出土典籍《脉书》的重现,使这一古老诊法再露原貌,本文介绍了该法的使用方式,论述了先秦踝部探诊的依据和重要性,阐述了《素问》有关原文来源于“相脉之道”,以及该法逐渐变化的情况,还纠正了后世对“弹踝诊法”的错误解释。结论表明,“相脉之道”是我国早期脉诊方法,在祖国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腹诊的源流中医的腹诊自古以来一直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辨证用药的主要依据。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记载。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名曰伏梁。”《灵枢·水胀篇》曰:“水始起也,……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腹胀者……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相似文献   

12.
新安医家孙一奎重视《内经》《脉经》及张仲景脉法,从“肺朝百脉”的角度对《难经》及《脉经》中寸口脉诊的机制进行阐释;突破《内经》的脉学候具体脏腑等理论,创“证候推移指论”拓展寸关尺候脏腑的运用范围;从元气太极角度探讨人体生理气机之变化,与脉之相应,创“脾胃和平之脉”理论;将人迎气口诊法与遍诊脉法相结合,总结为人迎气口脉、冲阳脉、太溪脉,运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弦脉,端直而长,状如琴弦,指下挺然,按之不移,举之应手。在时应春,在脏属肝。其以“硬”为特征,如木失柔。一般来说,是代表邪气充实的病脉。所以《景岳全书·脉神章》说:“弦脉为血气不和,为气逆,为邪胜,为肝强脾弱,为宿食,为寒热,为疼痛,为拘急”。临床上,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凡痰饮聚积、瘀血阻涩、情思郁结、肝阳亢逆、诸痛疟疾、阴邪弥漫等病变,都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弦脉。其脉之所以弦,多是由于阴阳不和,气逆上犯,导致经脉拘束,影响血行,使其气血收敛所致。如李东垣说:“弦脉,总是阴阳不和,肝气上逆”。滑…  相似文献   

14.
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朱丹溪云:“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医学正传》云:“麻者,非痒非痛……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处松之状。”《医学入门》云:“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厚。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四肢麻木,即麻木见于四肢者。常见证候为风寒入络、气血失荣、气滞血瘀、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湿热郁阻。西医学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炎、植物神经失调、脊髓空洞症、神经根中毒失调损伤、颈腰椎退行性变等,均…  相似文献   

15.
任何脉象都有其显现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而且其具体的时空位置对于临床脉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明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中言:“浮、沉两脉以手之轻重得之;迟、数两脉以息之至数辨之;细、大两脉以形象阔窄分之;长、短两脉以部位之过之与不及验之。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之中。”其“八脉为纲”,就是关于辨别空间和时间位置的纲领。其中“浮、沉”脉是指脉的浅深位置;“细、大”脉是指脉来的宽窄度;“长、短”脉是脉来是否满寸关尺部位,用以辨别脉的长度。以上六脉是辨别脉的空间位置的纲领,而“迟、数…  相似文献   

16.
浅谈《内经》中的针灸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手法是针灸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灸医生往往根据不同疾病证候而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加以治疗。《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论著,在论述针刺手法治疗疾病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根据笔者的学习体会,就《内经》中有关针刺手法归纳总结如下:1进针前手法 《内经》对进针前手法颇有研究,如《灵枢·刺书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灵枢…  相似文献   

17.
实寒证脉迟析疑月辰(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关键词:迟脉;实寒证中图法分类号:R241.1历代脉学著作皆云迟脉主寒证。如《脉经》云:“迟即生寒”。《濒湖脉学》说:“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笔者认为实寒证脉非迟。1实寒证脉紧实寒证有表...  相似文献   

18.
腹诊,最早散见于内经、难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脉则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素问·调经论》云:“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证: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一个独特的诊断方法,千百年来,它一直指导着辨证施治及推断预后,但由于先哲之经典理奥高深,脉体疑似难辩,至今在诸多方面仍有未能尽昭其义之感,且在某点上尚有掩质埋光之嫌。近年来,我们在读书、教学及临证中,对《内》《难》脉学理论与实践的某些问题,重作一番发掘,似有新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震颤脉     
作者发现一种新的脉象,即诊脉时指下有震颤感,这是一种独立脉象,建议命名为“震颤脉”。该脉象轻取浮大,重按则指下有颤动感,索索然似有声。震颤脉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收缩期震颤脉。②双期震颤脉。③连续震颤脉。震颤脉象的机理是血液在血管内形成涡流(湍流)。不同的震颤脉象对临床诊断或人工动静脉瘘通畅的监测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