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始于道光初年的"道光萧条"可谓是清代以及中国经济史上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文章对"道光萧条"以及与此相关的19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经济情况进行讨论,强调历史演化中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希望以此加深对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内在变革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迈克尔·罗伯茨认为19世纪末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以及由2007—2008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持续性经济下行是资本主义历史上的三次长期萧条。第一次长期萧条由英国利润率下降引起,随后的多次危机造成资本贬值,在一战的刺激下方最终结束。第二次长期萧条是美国利润率的崩塌从而拖垮世界利润率所致,最终在各资本主义国家参与二战后重建才摆脱本次萧条期。第三次长期萧条的主导原因是金融资本的无序扩张,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盈利危机。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经济衰退,以及近期美国金融领域的持续性震荡,表明第三次长期萧条正在深化。长期萧条理论指向资本主义必然被替代的历史规律。21世纪的资本主义处于全球“爬行”之中,全球不平等加剧、气候危机与生态灾难愈显,无产阶级的反抗最终不可避免。长期萧条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提供了一种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传播学的角度介入公共危机的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但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形成某种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传播的"失衡".考察"非典"危机和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可以发现,公共危机中发生信息传播"失衡"的现象将导致危机的严重恶化.因此,作为处理公共危机的主体,政府及其控制下的传媒组织必须发挥积极主动的效用,正确引导危机信息的传播,避免信息传播"失衡"的出现,才能有效解决危机问题.公共危机中的信息传播"失衡"不仅是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是否完善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平衡稳定问题,与当前的"和谐社会"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遭遇的种种公共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种种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改进和创新的机遇.从"非典"危机到汶川地震的事实证明,中国的政府、媒体以及民众都在苦难中成长和进步,"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鞭策.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系统的核心依旧是儒学.传统的封建文化笼罩着中华大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必然要受社会的制约,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作为文化核心的儒学的变化,就与道光年间社会政治的变化分不开的.清皇朝的统治在道光年间也是衰世,林则徐曾经形象地譬喻:"今日之时势,观其外犹一浑全之器也,而内之空虚无一足以自固".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为清朝"衰世"所呈现的种种景象,忧心忡忡,悲愤叹息,为什么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清帝国开始不停地走下坡路呢?这与他们推行的政策有着重大的关系.因为每种政策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度尼西亚土生华人文学中,有着大量的情爱故事.在故事的叙述中,透露出土生华人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他们将中国的情爱故事--梁祝故事,转化为一种对"神话"的记忆男为爱生,女为爱死的情与爱的神话.这个神话,通过"记忆",深化在印尼土生华人情爱故事中的"一些套子"与"结构"之中.土生华人在"重写"自己的情爱故事时,一方面透露出一些"中国神话"的影子;另一方面,这种"重写",也重在发挥,在发挥中叙述"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之一,梁启超借助西方进化论,将中西社会差异诉诸"群"之内在构造原理差异,并运用"家族"、"公私"、"家国"、"治乱"等本土概念对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结群规则"和"构成原理"展开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中国社会论".其对中国社会自身特质的深层次认识,对于中国研究"本土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这个严肃的命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全面反思文学艺术的合法性:文学何以会长存下去?又是什么事件致使文学走向了"终结"?由当前"艺术终结"研究的缺陷入手,以文学记忆的视角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存在的"真理"才是支配文学得以长存的内在隐密的结构,而主体在欲望的社会中处于"失忆"的情况下,即记忆危机的出现会加速艺术走向危机甚而"终结".从生存哲学角度上讲,记忆的危机就是一种生存性危机.可见,解决好"艺术终结"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路径就是要认真做好文学记忆研究,即从生存美学的视角来对文学记忆进行深度阐释,从当前时代精神状况来探讨从事这项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当今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文学理论学科中的"显学".不可否认,"西马"作为影响巨大的哲学、社会、政治、文学思想流派,在整个20世纪,乃至当前享有巨大的声誉.这种声誉源于这个"流派"对马克思的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重写".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20世纪初从卢卡契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仅就其文学批评理论来说-就表现出了从"重写"到"改写"马克思本文意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杨胜勇 《学术探索》2001,1(4):88-90
本文主要探讨清中期货币流通领域出现的失衡现象--"银贵钱贱"在道光末年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从"银贵钱贱"的出现及其发展情况入手,在对道光末年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情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加剧的原因.指出道光末年"银贵钱贱"的加剧既是嘉庆初年以来因银圆冲击和鸦片走私引起白银大量外流情况的继续所致,但更主要的是在近代新的历史背景下,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从一个侧面论述鸦片战争及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0.
继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之后,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认知转向".奎因的"认识论的自然化"是这个转向的开始,而认知哲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则是这个转向的基本目标.因此,从语言转向到认知转向,是哲学认识论的形而上研究向科学化研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陷入了分门别类的碎片式状态,研究缺乏总体性的设计,陷入了总体目标缺失的危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标是完成一种不同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应当超越阶级话语和民族国家话语,积极成为追求进步的人类意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全球化资本主义批判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出场路径.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界的"范式危机"不仅出现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也出现在马克思经济学领域.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已陷入了"范式危机"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必须划清两种理论"范式"界限,遵循马克思经济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3.
李运抟 《江汉论坛》2002,4(1):87-90
本文从当代长篇小说的主题趋向层面切入,认为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限,长篇小说创作出现了一种革命性的根本变化,就是从服从社会流行意识的"合唱"走向了张扬个性意识的"独奏".长篇小说在这一演变中发挥了艺术个性,实现了审美革命.  相似文献   

14.
和法国、德国相比,英国"中国热"的高潮不是在18世纪上半叶,而是在17世纪呈现出"早退"的现象.到18世纪,虽然民间的"中国热"仍在持续,但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在降低,对中国的研究有意识地与开拓海外市场的经济动机紧密相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资料渠道的不同,而在于英国社会已进入资本主义这个事实.随着英国政治经济体制的现代转型,中国经验作为社会改造的参照作用被削弱,是英国知识界对中国态度及对中国文化利用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是中国19世纪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曾经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可是到19世纪末,中国出口茶叶急遽下滑,并迅速被印度、锡兰超过,至20世纪初,中国出口茶叶已不到世界出口茶叶总量的10%。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茶叶生产方式落后,在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茶叶品质难以保证,缺乏市场竞争力;杂税繁多,层层盘剥,中国茶农和茶商生存环境恶劣;多年战乱影响了茶叶生产和贸易路线,造成市场萧条;贸易的主动权在外商手中,中国茶商承担风险的能力低,在与外国茶商的竞争中,中国茶商很难取胜。中国茶叶出口由盛转衰折射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情,是19世纪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6.
高剑平 《学术论坛》2007,1(10):14-17
16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引起了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1873年,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又引起了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人类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得到更迅猛的发展.综观16到19世纪的科技成就,都是建立在"实体"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其基本路径是近代科学把自然"实体"作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科学"实体"渗透进技术"实体",并催生出经济"实体".反过来,经济"实体"以及市场的需要又极大地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乃至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近代科学的辉煌,实际上就是关于"实体"科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 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e 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J.Hillis 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语言)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18.
"政治成熟"与中国的政治成熟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桦 《东南学术》2004,(6):94-99
把韦伯一个世纪前对自己的祖国从一个长期积弱的经济落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一个欧洲经济大国的深深忧虑移植到当下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近来日益涌现的政治民族主义者也彰显了中国知识界开始具有初步的"政治成熟"意识.然而"政治成熟"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在中国学界还未成熟甚至仅只是一个空白点.本文就尝试重释"政治成熟"这个对现实极有助益的概念,对其进行中国语境下的分析,亦试图用这样一种视角来重新疏理中国的政治现状及政治改革,最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去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成熟"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因永不知足地追求物质财富而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宁静和幸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关心自己.正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关心自己,也就不懂得关爱地球.人类文明因此而在生态危机中越陷越深.为能走出现代文明的危机,必须破除现代性的三大错误信念--经济主义、独断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破除了这些错误信念,才能实现"人性革命".实现了"人性革命",人们才能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就是修己进德,就是"觉知自己深处的真实",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以求得平衡".当多数人都懂得关心自己时,地球生物圈就能得到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20.
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甲午中日战前是中国近代革命的低潮时期.清王朝凭借中外反动势力与满汉地主阶级的相互勾结,血腥地镇压了各族人民的大起义,暂时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且大肆吹嘘所谓"同治中兴"、"中外和好".然而就在同治小皇帝死去的第二年,敏感的官僚知识分子薛福成已经看出中国的形势"譬诸厝火积薪,廪然不可终日".这种惶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后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是在此期间,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国际资本主义逐步加强了对中国友邻国家的掠夺,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