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讨论了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典籍翻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是否起到与原文中意识形态相同的文化功能可以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以《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意识形态的翻译为例,认为译者对源文本中意识形态的理解与翻译,在译文中表现为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如果译文在意识形态的翻译上没有达到文本内部和文本与副文本之间诠释的一致性,则译文与源文本的文化功能对等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2.
功能翻译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保持“童趣”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来决定。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预期,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功能对等以再现原作风格。儿童文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情趣。翻译中只有保留原文的儿童情趣,才能达到功能上的对等,使儿童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3.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东西方都有着深远的历史传承,但作为文学翻译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戏剧翻译的地位略亚于小说和诗歌翻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长期以来,批评界主要运用奈迭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强调读者的角度评价戏剧翻译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持“目的”对翻译结果的影响,运用“功能目的”理论,将戏剧文学读者分为两个不同的读者群,结合戏剧审美心理,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戏剧翻译批评中的不足做一浅层探讨。  相似文献   

4.
戏剧的二重性决定了戏剧语言的特点:口语化,动作化,性格化,含蓄化和富于修辞。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就是翻译意义。戏剧翻译尤其如此,舞台演出的即时性,视听性和无注性决定了观众对戏剧意义的即刻理解。在戏剧翻译过程中,为了让译文接受者和原文接受者获得同样的反应,首先要保持语用对等。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含意理论、语境理论三个方面论证了语用学理论与戏剧语言的相关性及语用翻译对戏剧翻译的适用性,希望对戏剧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公认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翻译指导理论之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功能对等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论;并以歌词翻译实践《传奇》、《心太软》以及《Scarborough Fair》的中英文版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歌词翻译中所体现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诠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歌词翻译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指出歌词翻译中,不仅强调内容的对等,也应追求译文的形式对等,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从而澄清了等值理论仅仅为一一对应关系的误解,说明了对等理论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字对字、句对句的对等,更是精神层次的动态对等,对以后的翻译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陆文夫的《文化沧浪宜人居》译文作具体分析。从意义和风格的功能对等以及重创,解释性翻译,正说、反说与问说的转换等英译策略几个方面阐释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认为翻译时不仅要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来理解原文意义,也要兼顾汉语和英语在文化思维、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功能对等以言语交际为基础展现出译文和原文之间具有象似性特质,在交际效果上表现为读者反应的象似性映射,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语义和语体的象似性对照。由于读者的多层次结构以及语义和语体的多重涵义,功能对等的理论体系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象似性翻译标准,这对翻译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情态系统的恰当翻译是实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的重要途径。从《京华烟云》两个汉译本中情态系统的翻译可以看出,翻译时可在汉语中寻求其功能对等词或是增加语气词,并且,在追求翻译对等的前提下,也要考虑语境和遣词造句,以保障译文自身的通顺和美。  相似文献   

10.
功能对等理论是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上个世纪中期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是早先传到中国的翻译理论之一。赏析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对钱钟书《围城》的英文译本,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该作品汉英比喻翻译中的体现,进而发现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比喻翻译能有效地弥补文化差异,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一切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因此汉英翻译时,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实践中,一般会用直译法或意译法来进行转换。对译文中的意译法或者直译法的孰优孰劣不可简单做出评价,而要综合各种因素来考虑。  相似文献   

12.
在英汉对比研究翻译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功能可以将文本归纳为不同的文本类型,而不同的文本相应地反映出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拟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来分析英汉互译,旨在研究英汉互译中不同文本类型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比较"和"对比"是两个不同概念的语言学术语,然而在英汉译学著述和翻译教学的科目设置中混淆通用."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和"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中的"比较"与"对比",形式与内涵完全相同,性质和目的也没有区别."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课程设置受到专家的质疑,与其名目不无关系,故建议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目统一术语,确立名称.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及其排除方法两方面入手,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而东西方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在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昆曲《断桥》和《思凡》两出折子戏的英译实践入手,探讨了昆曲翻译的目的、昆曲翻译中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典故的处理等问题,并对今后的昆曲翻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英汉辞格的对比与翻译在英汉辞格研究中非常重要。通过比较知道 ,汉语辞格反映和英语辞格Oxy moron在构成方式、修辞作用以及本质上都有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它们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有诸多重合的地方。这为探讨它们的互译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般说来在翻译英语Oxymoron和汉语反映时可以采用移植法、拆译法、融贯法、引申法、加词法或改词法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诗歌的英译过程中 ,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 ,原文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理论 ,对《望庐山瀑布》及其两种英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 ,探索较为客观的诗歌翻译批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能够成功地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较少,企业不能统筹安排好信息化投入资源的状况,对企业信息化投入资源进行了分类,并基于BPR的思想对企业部门进行了整合,运用模糊理论建立了企业信息化资源最优配置模型,为企业在不同部门间合理分配信息化投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任何翻译都涉及两种语言,但并不是在两种语言闻简单的转换,而是受这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特征的影响。英汉翻译活动涉及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英汉语言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对意义的传译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词汇差异,句型结构差异,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翻译归根结底是两种语言间信息文化内涵的转换,是一种异语语际交换过程。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是由人类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universals)决定的,这也是语言间对称性这一构想的基础。本文从语言学和跨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探讨,提出语言间的不同的对称性(symmetry)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从科学的角度论述了无论异语间的言语行为形式多么千差万别,语言间对称性这一本质规律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蕴含其中。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将这一科学规律与在一定区间浮动的最宽泛的模糊现象相结合,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