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IABP-SHOCK)Ⅱ评分在老年患者病情及短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0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IABP-SHOCKⅡ风险评分,并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0~2分为低危组,3~4分为中危组,5~9分为高危组.比较3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及联合指标预测模型对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探讨联合指标预测模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IABP-SHOCKⅡ)评分、心源性休克预后(CSP)评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治疗的AMI后CS患者271例,根据院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90例)与存活组(181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联合指标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联合指标预测模型、单个独立因素、CSP评分的预测价值,最后比较不同指标的AUC。从271例AMI后CS患者中筛选出199例接受PCI的患者,分为PCI死亡组(49例)与PCI存活组(150例),用ROC以及AUC评估联合指标预测模型、IABP-SHOCKⅡ、CSP、IABP-SHOCKⅡ+CSP评分的预测价值,最后再比较不同评分的AUC大小。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意识不清、左室射血分数(LVEF)、机械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IABP-SHOCK)Ⅱ风险评分对国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30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06至2017-07在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且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12例,根据IABP-SHOCKⅡ风险评分分为0~2分组(n=106)、3~4分组(n=56)及5~9分组(n=50)。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记录住院期间及诊断后30天内死亡率。结果:与0~2分组比,3~4分组和5~9分组的年龄大,合并脑卒中患者比例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恢复3级患者比例低,乳酸、就诊血糖及血肌酐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0~2分组比,5~9分组的男性患者比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3~4分组比,5~9分组合并脑卒中患者比例高,TIMI血流恢复3级患者比例低,乳酸及血肌酐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患者30天内共累计死亡68例,其中0~2分组7例(6.6%),3~4分组21例(37.5%),5~9分组40例(80.0%),三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BP-SHOCKⅡ风险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0.853,95%CI:0.796~0.911。结论:IABP-SHOCKⅡ风险评分简单易操作,可适用于中国人群,有助于实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IABP置入术后的分层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由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n=46)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随访出院患者至2018年5月,统计其生存率,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院内死亡19例,死亡率4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是应用IABP治疗的AMI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27例出院患者3年生存率62.96%,平均生存时间为(29.15±8.39)月,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院外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对于高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TIMI低级别患者应加强监护,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HADS2评分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的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是否有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2例,根据CHADS2评分分为低危组(0~1分)79例、中危组(2~3分)88例、高危组(4~6分)25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发病1、7和30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发病3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NIHSS评分、发病1、7和3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危组、高危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及发病30dmRS评分明显高于低危组(P<0.01)。中危组、高危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23.9%,28.0%vs 10.1%)、不良转归(43.2%,64.0%vs 22.8%)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CHADS2评分越高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越高,短期内预后越差、残障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因急性STEMI发生CS的患者271例,其中IABP组155例,对照组116例,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ABP组30 d死亡率显著降低(47.1%vs. 62.1%,P=0.019),Kaplan-Meier生存曲线示IABP组患者30 d累计生存率始终高于对照组(Log-Rank检验P=0.006),亚组分析提示对于年龄60岁、男性、无高血压病史、收缩压8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应用IABP有预后良好的趋势。随访12个月时,IABP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1.7%和71.8%(P=0.002),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vs. 20.7%,P=1.000)。结论:在急性STEMI合并CS的患者中,IABP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并应用IABP辅助急诊PCI治疗的STEMI合并CS的79例老年患者,同期选择未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STEMI合并CS的75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的变化以及随访30 d时的病死率,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组的生存情况。结果:入选的154例患者中,男性85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69.4±9.3)岁,入院平均动脉压为(58.9±13.5)mmHg。两组间术前平均动脉压、CK-MB值、cTnI值、血肌酐、氧和指数、血肌酐、进门-球囊扩张时间、术后CK-MB和cTnI峰值、心电图ST段回落、完全血管化比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再发心肌梗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0d时,死亡31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辅助PCI治疗老年ASTEM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CS有助于改善短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但IABP组患者基础心功能差,短期病死率高。因此需更多高质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验证IABP辅助治疗老年ASTEMI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30 d病死率。方法:纳入2011-03-2018-04在赤峰市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STEMI合并CS患者184例,其中100例患者直接行PCI治疗(对照组),84例患者应用IABP联合PCI治疗(IABP组)。观察患者预后,并分析30 d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IABP组中,78例患者PCI成功,PCI成功率为92.86%;IABP置入成功率100%,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1%∶62.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应用时机、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以上、吸烟、术前血钾异常、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是IABP辅助PCI治疗STEMI合并CS患者30 d病死的高危因素。结论:IABP可以降低STEMI合并CS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患者30 d病死率与PCI术后应用时机、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4 h以上、吸烟、术前血钾异常、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CK-MB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AMI合并CS临床应用IABP的住院患者,共231例,比较死亡与存活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治疗及IABP应用情况等临床特点,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死亡组较存活组年龄偏高,女性患者偏多,发生CS时血射血分数较低,CKMB及血乳酸肌酐较高。死亡组发生机械并发症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较多,且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未进行任何血运重建者较多。存活组急诊PCI者较多。二分类Logistic回归示,高龄(年龄60岁)、中度及以上肾功能不全、高乳酸值(2μmol/L)、低射血分数(50%)及病变血管≥2支为导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AMI合并CS患者,尤其是基础状态差、冠状动脉病变重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极高。IABP作为桥梁,为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尽快血运重建等方面有着积极地意义。在IABP支持下进行及时血运重建,是挽救高危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治疗的321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230例)和院内生存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特征、心功能和生化指标。结果与院内生存组相比,院内死亡组患者年龄偏大,院前时间偏长,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偏高;三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实施心肺复苏比例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率偏低;血清肌酐和B型脑钠肽显著增高。两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率相当(82.3%比86.8%,P=0.349)。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I峰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 1.005,95%CI 0.992~1.212,P=0.047)、院前时间(OR 0.898,95%CI 0.991~1.006,P=0.048)、急诊PCI(OR 0.331,95%CI 0.103~3.521,P=0.039)和实施心肺复苏(OR 7.238,95%CI 1.620~32.343,P=0.010)是AMI合并CS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IABP置入不影响AMI合并CS住院期间生存率。年龄、院前时间、急诊PCI和实施心肺复苏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grace评分和syntax评分对老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老年NSTE-ACS患者400例,随访时间16~24个月,完成随访392例,其中药物治疗组205例,置入支架组162例,冠脉搭桥术组25例。各组有计算grace评分和syntax评分,根据评分情况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Pearson法分析grace和syntax评分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各因素分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预测准确性。结果 grace评分与syntax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562,P<0.01)。grace评分得出的高危、中危、低危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依次降低(P<0.01)。syntax得出的高危组和中危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但高危与中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ace评分和syntax评分对老年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均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对grace评分、syntax评分和两者联合评分行ROC曲线分析显示,两者均对老年NSTE-ACS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在95%CI有明显重叠。结论 grace和syntax评分存在相关性,均对老年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有重要预测价值,两者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预测准确性。grace评分适合对老年NSTE-ACS患者远预后进行危险程度分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判断评估及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进行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住我院干部病房的老年脓毒症1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色谱法检测血清PCT水平,记录患者24 h APACHEⅡ评分,同时对PCT及APACHEⅡ评分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依据APACHEⅡ评分共分为3组;评分20分为高危组,共34例;评分10~20分为中危组,共52例;评分10分为低危组,共27例;低危、中危、高危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6.50±3.89)分、(20.93±3.27)分和(26.68±6.56)分。将研究对象按照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72例,死亡组41例。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血清PCT分别为(0.16±0.15)ng/ml、(0.63±0.62)ng/ml和(5.62±5.21)n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死亡组血清PCT[(5.21±4.88)ng/ml]和APACHEⅡ评分[(30.60±10.20)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CT与APACHEⅡ评分及CRP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1和0.611(P0.05)。结论血清PCT是反映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血清PCT和APACHEⅡ评分可用于预测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ABP辅助治疗对不同的TIMI评分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未发生机械并发症(室间隔穿孔、严重瓣膜反流及心脏游离缘破裂)并且院内生存24小时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IABP机械辅助的有294例患者。将患者按照针对STEMI的TIMI评分方法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4分)。分析不同危险度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低危组429例患者中,应用IABP的患者数量较少(23例),IABP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无院内死亡,未见明显不同;在中危组(293例)中,IABP治疗组(119例)与常规治疗组(174例)相比,院内病死率明显降低(5.0%vs.12.1%,P0.05);高危组(176例)中,应用IABP患者(152例)较常规药物治疗组(24例)院内病死率较低(18.4%vs.29.2%),但无统计学差异(P=0.220)。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IABP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OR=0.109,95%CI:0.025~0.484,P=0.004)。结论:在TIMI评分4-7分(中危组)的患者中,应用IABP可以提高患者在院期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与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8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按APACHEⅡ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35例、中危组43例、高危组30例;按治疗结果分为两个亚组:好转组(75例)和恶化组(33例),另选取同期50例老年非脓毒症患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APACHEⅡ评分、PCT及CRP水平,并分析老年脓毒症患者APACHEⅡ评分与PCT及CRP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脓毒症组APACHEⅡ评分、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老年非脓毒症组(P0.05);中、高危组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危组(P0.05);好转组3、7 d APACHEⅡ评分、PCT及第7天CRP水平均显著低于第1天(P0.05),恶化组的第3、7天APACHEⅡ评分、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第1天(P0.05),恶化组3、7 d APACHEⅡ评分、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第3、7天(P0.05);老年脓毒症患者PCT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58,P0.05),CRP与APACHEⅡ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脓毒症患者PC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PCT水平可反映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5例,其中IABP组30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35例,单纯行急诊PCI治疗。结果IABP组患者在IABP支持下,30 min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2~8 h血流动力学稳定,均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40%;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74.3%,其中6例在术中死亡。结论IABP可明显改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冠状动脉的灌注;IABP可提高急诊PCI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血管再闭塞事件的发生,降低院内死亡率,明显改善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再灌注治疗时代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积极干预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AMI合并cs的患者89例,保守治疗50例,再灌注治疗39例,其中再灌注成功28例,不成功11例.早置组18例,CS发生1 h内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晚置组35例,1 h后放置IABP未放置IABP组36例.结果 IABP早置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晚置组和未置组(33.3%、74.2%、86.1%,P<0.01).再灌注成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再灌注不成功和保守治疗组(42.8%、81.8%、84.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BP放置时机(OR 0.22,95% CI 0.063~0.764,P=0.017)和成功再灌注(OR 4.232,95% CI 1.407~12.730,P=0.01)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成功再灌注和尽早应用IABP是降低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死率的重要和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D3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3个月内抑郁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按照ABCD3评分测定157例TIA患者,并分为低危组51例(0~3分)、中危组91例(4~6分)和高危组15例(7~8分),比较3组90d抑郁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90d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vs 33.0%vs73.3%,P<0.05)。ABCD3评分预测TIA后抑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79.0%(95%CI:0.735~0.877)。结论 ABCD3评分是临床预测TIA后3个月内抑郁风险的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ECMO+IABP组。比较两组的院内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和1年内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AMI合并CS患者,IABP组23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65.0±9.6)岁;ECMO+IABP组10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63.4±13.6)岁。ECMO+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IA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30.4%,χ2=1.585,P=0.212)。随访1年,ECMO+IABP组的院外生存率显著高于IA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47.8%,χ2=5.192,P=0.033)。结论 ECMO联合IABP救治AMI合并CS患者较单用IABP可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