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归城市--对住区空间形态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我国城市住区空间建筑形态演变的回顾,分析居住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构相互关系,指出当前一些基于居住安全或商业开发品质追求而过于封闭的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提出应从城市的尺度重新考量居住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2.
叶怡君  张一兵 《城市规划》2019,43(10):80-85
归纳了毗邻隔离住区的研究现状,从不同主体角度分析了城市中心区毗邻隔离住区产生的原因,总结了其特征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有机更新理论并剖析该理论与毗邻隔离住区的内在联系,从空间环境、社会结构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整合更新策略,以促进城市居住空间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高速发展、快速城镇化的时代下,住区的大拆大建于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畸零空间"。多数研究认为畸零空间的合理利用能促进住区空间的整合,对其研究利用已成为住区改造和更新的重要课题。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城市双修政策提出"城市修复、生态修补",这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引领作用,且对住区空间品质提升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益阳市西流湾住区畸零空间中存在的问题,从对边角空间的创造性使用和对闲置地块及不规则地块的功能性改造两个方面,提出住区畸零空间优化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4.
褚晨晨 《城市住宅》2021,28(6):134-135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居住区建设迅速扩张,在住区大拆大建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畸零空间,居住环境差、空间浪费、居民幸福感弱等问题突出.随着城市发展,可供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在有限的住区空间内节约利用空间、提升居住品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济南市佛山苑小区为例,济南旧住区内畸零空间的现状、特征及成因,在借鉴国内外案例的基础上,从城市微更新视角提出改造策略,以期将无人问津的住区畸零空间变成具有人文关怀、贴近居民生活的活力空间.  相似文献   

5.
关注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双重隔离现象,重点分析了住区公共空间异化与社会隔离问题;在明确公共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既有住区更新居住融合的社会目标,指出了通过公共空间重构促进居住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最后,以公共空间重构为切入点,探讨了居住融合导向下的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居住小区模式是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形式,虽然可以应对住区规划本身的一些要求,但却无法在住区与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本文将住区的各构成要素与相应的城市系统相结合,寻求住区与城市发展的统一,提出了回归街道生活的观点,明确将城市街道作为城市与住区的空间联结,提供给居民最为生活化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7.
开放住区是改善城市形象、整合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的有力途径,然而,城市发展的理想和现实制约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寻求平衡,保证合理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立足中国城市住区的实际,从城市设计的视角进行分析,开放住区的本质在于实现城市空间的融合、城市资源的共享、城市交往的活力、城市发展的有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体现居住空间相对独立性的空间融合、兼顾居民基本需求前提下的资源共享、保证日常生活秩序基础上的社会交往和适应城市动态发展变化下的实施过程,实现对住区开放"度"的合理把握。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住区正朝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的住区仍以封闭的居住小区模式为主,单一的居住格局已然不能满足居民对生活环境、居住空间的需求.街区型住区作为21世纪新产生的居住模式,在空间布局及结构形态方面都能更好地与城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居住小区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我国住区形式的丰富与补充.以青岛市住区为例,对城市住区发展进行研究,将典型的街区型住区与居住小区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当前城市的发展概况,站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角度为改善城市住区环境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住区布局和规模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住区的居住生活从内容上也影响城市的发展与兴衰。健康的住区发展保证了城市的发展动力,而城市与住区的良好关系又给住区提供充足活力,因此两者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街巷生活组织居住空间概念和居住模式逐渐被封闭模式所取代,造成住区与城市空间的割裂,导致住区与城市的关联性和交互性差等问题凸显。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开放型住区的概念,以较具代表性的杭州市20世纪80年代的开放型住区为研究对象,以城市扩张中住区的居住空间变迁为侧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开放型住区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住区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居住外部空间再构我国以往住区基本模式多为小区(公共空间)———组团(半公共空间)———院落(半私密空间)三级空间层次,与住区的二级化管理相适应,现在住区物业管理逐步形成了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的一级管理。同时为了满足居住多元化需求,院落空间的塑造尤为重要,淡化组团空间,强化住区公共空间和院落空间成为可能。住区公共空间作为住区的空间主体,应具有明显的特征与风格,成为住区形象的代表。在构筑此特征空间时应结合基地自然条件、地方特色,适当地把城市空间引入其中,如结合步行道路系统形成“街道空间”,或借用城市休闲广场的…  相似文献   

1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规划对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刘冰  张晋庆 《城市规划》2002,26(12):82-85,89
以上海不同类型住区的典型调查为基础 ,从规划角度对居住水平差距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居住价值取向差异显著等当前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并建议从住区建设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进 ,对此提出 :加大住区周边的城市公共设施投入 ,缩小住区外部环境的差异 ;物质环境应与社区文化并重 ,创造出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对历史保护型住区的更新应注重保护性开发 ,提升其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 ;强化住区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刊首语     
住区园林作为与居民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的空间,对居民的日常居住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的影响日趋重要,本期"住区园林"专题关注当代居住区园林设计的类型学方法研究,并以"滟澜山"、泪珠公园项目为例,阐述不同的设计理念及不一样的城市住区景观,探索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新方法。同时,住区环境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区别于传统雕塑的社会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4.
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界定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其形成路径,从住区类型、公共配套设施和居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总结其特征,得出空间封闭和社会经济差异是造成居住隔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住区模式,探讨消除居住隔离、促进交流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划分小尺度居住空间、引入街道、消除道路隔离效果和营造线性开放空间四个步骤探讨城市边缘区毗邻隔离住区中不同群体交往的可能性,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是综合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如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环境等领域,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住区的主要内涵,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人是住区的主体,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观点,保证住区环境舒适,绿色生态丰富,居民身心健康,人际亲情融洽,居住生活便捷,视觉景观优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开放式老旧住区是城市居住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居民老龄化的比例也相对其他类型住区高.本文从开放式老旧住区外部空间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安全性需求出发,以合肥市西园新村为例,对开放式老旧住区的道路、休憩活动空间、景观空间和空间导视标识做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交通系统整体的适配重整、安全系统稳固、设施辅助系统和空间利用维度等改造...  相似文献   

18.
赵陶建 《住宅科技》2012,(12):10-12
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直接反映在居住环境的改善上,边界空间环境是城市住区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代城市和住区建设发展中所面临的众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住区边界——这一普遍存在的形态上。由此提出城市住区的"边界问题",探索我国住区边界空间的内在价值和发展规律,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居住建设用地面积的紧缩,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模式将由过去的拆建扩张转变为既有居住建筑更新与户外环境品质的提升。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已有一定政策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而作为与建筑息息相关的住区户外环境却因较少受到关注,缺乏系统的改造方法与理论研究,日渐无法满足人民对居住环境质量和性能的需求。居住品质的差异带来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而空间分异又进一步加剧了居住空间品质的劣化。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地调研,对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现象及本质进行研究,探索户外环境劣化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关系,探讨户外环境品质劣化的本质原因、动力机制,分析既有住区外环境有价值的保留点,提出相应策略、展望,推动和促进既有住区户外环境改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金荣美 《工业建筑》2022,(2):256-257
<正>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促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政府部门在规划城市发展方案时,应该注重对公共空间的优化处理,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来说,由于过去受到设计理念的限制,导致很多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规缺乏合理性、不够人性化,无法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据此,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改善老旧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