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附6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清 《广西医学》2006,28(10):1551-1553
目的探讨肝脏占位性病变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肝脏占位性病变62例(原发性肝癌20例,转移性肝癌16例,肝血管瘤26例)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肝脏恶性占位病变在二维声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阻力指数(RI)及最大流速(Vmax)方面与良性占位病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以低回声为主,伴有声晕,血流信号较丰富,Vmax及RI高。肝血管瘤以高回声为主,不伴有声晕,血流信号稀少,Vmax及RI低;原发性肝癌血流信号分级强度Ⅱ级以上,转移性肝癌血流信号分级Ⅰ级为主。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但对病灶性质存有异议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肝脏结节性肝癌和血管瘤中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对79例肝脏实性结节性病变(肝癌47例,血管瘤32例),进行磁共振的DWI扫描,利用功能软件FunctoolADW4.3测量结节性病变的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结节性肝癌在DWI上为均匀的稍高信号,边界非常清楚,血管瘤在DWI上也是均匀的更高信号,边界非常清楚;在1.5T上,ADC值测量的平均值血管瘤高于转移性结节性肝癌(P〈0.05),转移性结节性肝癌高于原发性结节性肝癌(P〈0.05);在3.0T上,ADC值测量的平均值血管瘤高于转移性结节性肝癌(P〈0.05),结节性转移性肝癌高于原发性结节性肝癌(P〈0.05)。结论依据磁共振DWI图像和ADC值,对肝脏结节性肝癌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几种肝脏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点,提高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认识和诊断。方法:收集84例经临床证实的肝脏病变病人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肝脏占位病变的主要MRI表现:在T1加权图像上,大多表现为略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恶性病变56例,表现为混杂增高信号,良性病变28例,信号均匀增高,血管瘤质子密度像即呈高信号。结论:MRI检查对于肝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定性有特征性。并强调了MRI检查对手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MR)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263个病灶)为研究对象,均接受1.5 T MR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增强扫描、DWI序列扫描诊断肝脏占位病变价值。结果:263个病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恶性占位性病变150个,转移瘤35个,原发性肝癌115个;良性病变113个,其中血管瘤78个,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13个,肝脓肿22个;原发性肝癌b=500 s/mm2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低于肝脓肿、血管瘤,b=1000、1500 s/mm2时ADC值低于肝脓肿、血管瘤、转移瘤;而转移瘤b=500、1000、1500 s/mm2时ADC值低于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b=500、1000、1500 s/mm2时ADC值低于肝脓肿、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高于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 T MR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联合诊断可有效区分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提高疾病检出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肝脏结节性肝癌和血管瘤中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对79例肝脏实性结节性病变(肝癌47例,血管瘤32例),进行磁共振的DWI扫描,利用功能软件FunctoolADW4.3测量结节性病变的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结节性肝癌在DWI上为均匀的稍高信号,边界非常清楚,血管瘤在DWI上也是均匀的更高信号,边界非常清楚;在1.5 T上,ADC值测量的平均值血管瘤高于转移性结节性肝癌(P<0.05),转移性结节性肝癌高于原发性结节性肝癌(P<0.05);在3.0 T上,ADC值测量的平均值血管瘤高于转移性结节性肝癌(P<0.05),结节性转移性肝癌高于原发性结节性肝癌(P<0.05)。结论依据磁共振DWI图像和ADC值,对肝脏结节性肝癌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72例肝脏单发占位病变的MR表现,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并与CT检查相对比,以提高MR的诊断能力。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MR检查,59例行MR增强扫描,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3例经穿刺活检证实,11例结合其它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或跟踪观察确诊。结果 良性病变29例,分别为血管瘤、囊肿、肝脓肿、肝包虫、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脂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肌脂瘤等。恶性病变43例,分别为肝细胞肝癌、转移性肝癌、胆管细胞癌、肝母细胞瘤、血管肉瘤等。MR上主要表现为实性、囊实性、囊性异常信号影,良性病变多边界清楚,恶性病变多边界不清。MR发现病变率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97%及88%,高于CT(93%、83%)。结论 MR扫描能较准确显示病灶的大小、范围、内部结构、与周围的关系及了解良恶性,并能反映病变的某些病理特征,对制定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能量多普勒血流图(PDI),结合脉冲多普勒频谱(PD)对15例原发性肝癌,10例转移性肝癌及20例肝血管瘤进行研究,比较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之间的CDFI影像学差异及特点.结果 CDFI对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及肝血管瘤中血流对病灶内显示率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我们认为CDF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影像学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例,胸段脊髓10例.病灶形态呈条状不规则形或梭形或类圆形.T1WI表现,29例为混杂长T1异常信号影,3例呈等T1异常信号影,2例为短T1异常信号影;T2WI表现,9例呈混杂长T2异常信号,5例呈短T2异常信号,病灶中心可见点状长T2信号影.14例病灶周围均可见“碳墨黑样“低信号环.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增强检查病灶可轻度强化. 结论 MR检查是诊断脊髓内海绵状血管瘤首选和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在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增强特征,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为明确诊断,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检查31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转移性肝癌8例,肝血管瘤6例,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肝炎性假瘤2例,病变均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2例经组织学活检未能明确病理性质,经严密动态观察4mo无变化,目前仍在随诊中。结果31例患者29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表现为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整体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减退;转移性肝癌8例增强模式表现不同,5例动脉期快速增强,但增强的程度不同,3例增强不明显,但延迟期均减退;肝血管瘤6例典型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期周边环状或结节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延迟期无退出,增强的时间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肝局灶性增生结节4例增强较明显,其中3例动脉早期可见自中心向外周放射状分布的增强血管影,1例呈均匀团状增强,之后持续增强至大部分延迟期,明显长于肝脏恶性病变,延迟期开始轻度退出;肝炎性假瘤2例在动脉期不均匀增强并呈网格样灌注;消退时间不一;2例增强不明显,无明确改变,经超声引导穿刺组织学活检也未能得出明确结果。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中形成不同的增强方式,从而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6-18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87例,共126处病灶,所有患者均行1.5T磁共振检查(MR),给予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以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为""金标准",观察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MR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增强扫描及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临床效果及良性与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ADC值。结果:(1)126处占位性病灶中恶性病变72处,良性病变54处;原发性肝癌低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中b值、高b值ADC值低于血管瘤、肝脓肿及转移瘤;转移瘤低b值、中b值、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低b值、中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及肝脓肿,高b值ADC值均低于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诊断肝脏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22%、100.00%、98.41%,单纯DWI序列扫描分别为70.83%、77.78%、73.81%,强化扫描分别为77.78%、85.19%、80.95%;DWI序列扫描联合强化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分别高于单纯DWI序列扫描及强化扫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有助于提高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报告9例13个肝脏小占位病变,其中肝癌病灶12个,肝血管瘤1个。肝癌主要声像图表现:癌结节呈圆形、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多见;部分结节出现暗环征,侧边声影,后方增强效应,并存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癌结节周边检出血流,呈搏动性和持续性血流频谱,异常血流检出率33.3%,P指数0.58~0.78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多发脾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原发性肿瘤13例,转移瘤19例。结果恶性肿瘤CT常表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低密度肿块,增强后原发性肿瘤呈实质部分明显或中度以上强化,转移瘤以边缘强化为主;MR表现:淋巴瘤结节于T1、T2大多均呈等信号,有时可表现为他低信号;增强后早期为低信号结节,延迟呈等信号。转移瘤T2WI极少数呈低信号。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和脉管瘤常见,CT多表现为低密度或囊性病变,增强后均匀强化或边缘呈晕状强化,血管瘤具特征性延迟强化。MR明显优于CT和动态增强CT,增强T2WI具有典型的“白炽灯”征。脉管瘤MR显示病变内含低信号分隔影,T1、他均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部分边缘强化。结论认识多发性脾肿瘤的CT和MR表现,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或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肌肉间不同病理类型软组织血管瘤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肌肉间软组织血管瘤的MR特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1例病变中,海绵状血管瘤10例,肿瘤呈高信号,瘤周见低信号环,最大者约13cm;肌肉间血管瘤占6例,MR以T2WI高信号内见不均匀混杂信号为主;蔓状血管瘤3例,主要由动静脉构成,T2WI见点状及条状信号流空影;静脉瘤2例,主要由静脉构成,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成树根样改变。结论肌肉间血管瘤其信号基本反映了组织学病理特征,依据其MR信号特点,结合临床表现,能对大多数血管瘤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SFSE序列对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MR多期动态增强证实的40例肝脏血管瘤和肝囊肿,二维薄层SSFSE序列中的信号强度变化特征性。结果:在T2WI序列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明显高信号灶,而在二维薄层SSFSE序列肝囊肿显示仍为高信号,而肝血管瘤则有较明显的信号衰减呈中等信号,甚至无信号。结论:采用二维薄层SS-FSE序列可以鉴别大多数肝血管瘤和肝囊肿。  相似文献   

15.
低场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附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江  程钢  白小红  蒋飞  陈章 《四川医学》2007,28(10):1105-1106
目的评价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低场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6例0.2T低场MRI诊断,经病理证实的肝癌。巨块型11例,结节型8例,弥漫型2例,转移性5例。结果肝癌的MRI表现有以下特征:①在T1WI上信号强弱不均匀,低于正常肝组织,肿瘤发生坏死出血或脂肪变性时,可见不规则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②肿瘤有假包膜时,T1WI显示较理想,表现为瘤周低于正常肝组织和肿瘤的线条状低信号影;③注射Gd-DTPA强化多不明显。结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低场MRI是诊断肝癌的有效方法。肝癌应注意与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囊肿、肝平滑肌瘤、肝再生结节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腮腺间隙良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间隙常见良性肿瘤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良性肿瘤20例,包括多形性腺瘤13例、乳头状淋巴囊腺瘤3例、淋巴管瘤2例、血管瘤1例、脂肪瘤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典型MR特征结合病史确诊1例。结果13例多形性腺瘤中有11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深叶;9例表现为均匀等T1长T2信号.4例在T2WI上信号明显不均匀;静脉注射Gd—UIPA后3例瘤实质均匀强化,4例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Warthin瘤中2例发生于一侧,1例累及双侧腮腺,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等于或低于正常腺实质,增强后无明显强化。2例淋巴管瘤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并有多房现象。1例血管瘤信号不均质,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静1脉注射Gd—DTPA后病变往往显著异常强化。1例脂肪瘤在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强度。结论运用MR成像研究腮腺间隙的良性肿瘤,有利于疾病的定位,有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病例的CT和(或)MR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其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结果肝脏血管瘤的"共性"表现有:(1)类圆形,边缘光整;(2)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或信号可不均匀,见瘢痕影;(3)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病灶内部推进、填充,呈典型的"早出晚归"表现,瘢痕不强化。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个性"表现有:(1)病灶内瘢痕可发生囊变、坏死及钙化,或瘢痕生长过大,将整个瘤灶填充;(2)瘤灶出血,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增高影,MR表现为短T1、短T2异常信号改变;(3)瘤体可压迫邻近肝实质及脉管系统,发生继发性改变,如肝组织变形、血供异常、胆管梗阻等。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难诊断,当发生某些不典型表现时,仍需多方面观察、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茹  林剑英  李活霞  黄邹琴 《广东医学》2008,29(10):1693-1694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影成像技术在肝脏局灶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0例患者共45个肝内实质性局灶性病灶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多表现为动脉期呈快速均匀或不均匀的高增强,门脉期快速消退,呈等或低增强,延迟相病灶的增强信号消退更明显,呈低增强或黑洞征;肝血管瘤多表现为动脉相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增强信号继续向心性填充,延迟相无消退,呈均匀或不均匀高增强;肝硬化结节及不均匀脂肪肝表现为自动脉相至门脉相及延迟相与周围肝实质同步均匀性增强,病灶边界消失。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不同肝脏病变血流灌注的特征,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报告9例13个肝脏小占位病变,其中肝部病灶12个,肝血管瘤1个。肝癌主要声像图表现;癌结节呈圆形、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多见;部分结节出现暗环征,侧边声影,后方增强效应,并存在硬化。原发性肝癌癌结节周边检出血流,呈搏动性和持续性血流频谱,异常血流检出率33.3%,P指数0.58 ̄0.785。  相似文献   

20.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卢造影剂SonoVue,对9例原发性肝癌,5例转移性肝癌,5例肝血管瘤,2例肝硬化结节病例进行实时灰阶超卢造影检查,观察各病灶内及肝实质的造影剂动态灌注过程。结果:超声造影后,不同性质的病灶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增强表现。原发性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而后快速消退;转移性肝癌动脉相表现多样,实质相呈明显的低回声“缺损”区,并且于实质相发现了更多病灶;肝血管瘤动脉相见周边环状增强、而后呈向心性填充;肝硬化结节与周围肝实质呈同步改变。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