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B)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检测的意义。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69例正常人血清中PAB和RBP水平,了解其变化情况。结果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B、RBP含量明显下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AB、RBP含量均降低。结论血清PAB和RBP检测结果均可反映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肝脏损伤相关,可作为肝功能早期损害的指标,动态监测可作为肝脏疾病发展转归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5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CItP含量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期时,血清CRP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在恢复期,血清CRP和ALT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变化与病情相关,测定其水平对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糖代谢紊乱与肝功能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12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Turcottc-Pugh评分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三组,即A组、B组、C组,均42例,采取三组患者肘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留取血清,判断三组患者血糖代谢异常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C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40.48%)明显高于A组(4.76%)、B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普遍存在糖代谢紊乱现象,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患病率几率越高,建议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糖代谢紊乱现象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比值和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561例肝穿确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同时进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检测,对比分析血清AST/ALT比值与肝脏病理诊断。结果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AST/ALT比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肝炎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肝纤维化程度S4期以上的患者血清AST/ALT比值高于S0~S3期的患者,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当血清AST/ALT比值≥1时,诊断早期肝硬化(S4期以上)的灵敏度为83.5%,特异度为80.8%。结论 血清AST/ALT比值对肝脏纤维化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心电图改变。方法:应用日本光电6511心电图机对8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分析心电图改变。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24.7%,以ST—T波改变、房室传导阻滞常见。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心脏损害,与患者病程长短、年龄与肝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球蛋白(Globulin,GLO)水平及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0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测定血清ALB、GLO水平。所有病例均行肝穿刺活检,并进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及纤维化程度(S)的分期。结果:(1)血清ALB和A/G比值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5,r=-0.400,均P〈0.001),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356,r=-0.271,均P〈0.01);(2)血清GLO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221,P〈0.05),血清GLO水平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3)G、S在〈2与≥2之间血清ALB水平和A/O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ALB、GLO水平和A/G比值可作为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在评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时血清ALB水平较GLO水平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肠道屏障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器(HPLC-ELSD)检测30例正常人和30例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的变化(L/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两组人群血清二胺氧化酶(DAO)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与正常人相比,重度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尿乳果糖的排泄率增加(0.065 0±0.027 0 vs 0.086 0±0.022 5,P=0.002),尿甘露醇的排泄率无明显变化,而尿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的比值(L/M)明显升高(0.031 6±0.013 4 vs 0.043 0±0.019 8,P=0.011)。而重度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血清DAO的水平与正常相比也明显升高(6.654 7±2.221 7 vs 10.981 3±2.973 4,P<0.000 1)。结论:重度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血清DAO均明显增高,提示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存在肠黏膜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进行治疗,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中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治疗前后对比改善程度显著(P0.05)。结论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采用中医养阴柔肝化湿解毒方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熊晓峰  金宏伟  向德栋 《重庆医学》2006,35(19):1794-179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与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3年10月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收治3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复制指标(HBV DNA)、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及预后.结果 3例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抗治疗后,病毒复制指标下降;1例早期患者行抗病毒治疗后肝功恢复正常,其余2例晚期患者死亡. 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肾移植术后患者应极早抗病毒治疗,能够阻止病毒大量复制,改善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定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探讨其对急慢性肝炎诊断、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44例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8的水平。结果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体内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NF-α、IL-6、IL-8水平低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IL-6、IL-8参与急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过程,其血清水平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程度有关,动态测定血清TNF-α、IL-6、IL-8水平有利于监视病情。  相似文献   

11.
Chen JJ  Ma SW  Wang ZH  Sun J  Zhu YF  Hou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8):1947-1951
目的 了解HBV基因型(B和C)对血清及肝内HBsAg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广州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住院的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同期对应的血清和肝组织切片。用PCR-RFLP方法行HBV基因分型;Abbott Architect法定量检测血清HBsAg;采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对肝脏组织内的HBsAg和HBcAg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并对6例基因型B和8例基因型C患者血清HBV HBsAg部分区段DNA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B(47例)、C(21例)、D(3例)和B/C混合(5例)。血清HBsAg水平在基因型B和C之间无区别,但HBV基因C型患者肝内HBsAg的表达高于B型(P〈0.01)。在HBV基因B型患者中,HBsAg阳性肝细胞分布多为单个或散在几个(22/47),C型中则多为广泛分布(8/21)(P〈0.01)。在基因B型的患者中,血清HBsAg和血清HBVDNA(r=0.674,P=0.000),核心抗原核内(r=0.534,P0.000)以及细胞质表达水平(r=0.405,P=0.004)呈正相关关系;在基因c型的患者中,血清HBsAg仅与血清HBV DNA正相关(r=0.503,P=0.017)。肝内HBsAg水平仅在基因B型患者中与肝细胞质内HBcAg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18,P=0.029),与血清HBsAg、HBV DNA、核心抗原核内表达水平无相关。序列分析显示基因型B和C表面抗原前20个氨基酸序列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基因C型患者肝组织中HBsAg表达水平高于B型;而基因B型的血清HBsAg水平和病毒复制水平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12.
肝炎病毒引起肝脏损伤时,血清氨基酸谱发生了改变,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所51起的变化也不相同。BCAA/AAA比值及某些氨基酸水平变化与肝细胞炎症及坏死程度、肝功能变化密切相关。对肝炎病人进行血清氨基酸谱检测,并追踪其变化特点,对于辅助临床诊断、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估计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临床肝功能检验结果正常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甘胆酸(CG)水平及其分布规律,以探讨其肝细胞受损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将579例肝功能检验正常的HBv感染者分工~Ⅶ种模式进行血清CG测定,并与69例健康人血清CG含量对比。结果显示,Ⅰ~Ⅵ模式HBV感染组与健康组比较均显著增高,以有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者最为明显。标明在HBV感染者中普遍存在着临床肝功能检验反映不出的肝细胞实质性损伤的微观变化,RIA测定血清CG含量是反映这一微观变化的灵敏指标,并对判断肝细胞恢复情况和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春地区慢性乙型肝病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特点。方法:慢性乙型肝病患者血清中提取HBV DNA,经巢式聚合酶链法(nested-PCR )扩增HBV S基因区片断,利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HBV S区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39株HBV中C基因型23株,其中16株为C基因型adr亚型,7株为C基因型adw亚型;16株为B基因型adw亚型; 未发现ayr及ayw型;有2株存在“a”决定簇变异;与参照序列比较,S基因存在多处点突变,部分 点突变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变异;同以往研究的结果类似,未发现癌特异性的HBV S基因变异。结论:研究对象中HBV存在C基因型和B基因型, C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HBV相关性慢性肝病患者中HBV S基因存在序列多态性。  相似文献   

15.
谷茂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394-1396
目的:探讨HDVM阴性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及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M(HBsAG、抗HBS、HBcAg、抗HBc、抗HBc),抗HAV-IGM,抗HCV-IgMI、gG,抗HDV-IgMI、GG,抗HEV-IGMI、GG,抗EBV-IGM,抗CMV-IgM,抗TTV-IgM: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患者进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定量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通过肝组织活检测定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24例HBVM阴性肝病患者中,6例可检测到HBV-DNA,其中5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1例HBsAg(+)、HBcAg(-);18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中用肝组织活检者3例,其中1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结论:HBVM阴性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结合血清HBV-DNA测定及肝组织中HBcAg、HBcAg的检测,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总胆汁酸(TBA)的含量,探讨该指标在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酶法分析技术对600份HBV感染及110份正常对照组血清进行空腹总汁酸测定,同时对其他肝功能相关项目进行测定。结果:“135”、“145”、“245”、“5”模式组血清TB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P〈0.01,P〈0.05)。“25”、“45”模式组血清TB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P〉0.05)。结论:TBA是一项比较灵敏的肝功能指标,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HBV携带肝脏损伤的情况,而且有助于监测乙型肝炎患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叶酸水平,观察血清叶酸水平与肝硬化的相关性,探讨叶酸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对59例肝硬化患者、42例非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叶酸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非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肝硬化伴腹腔积液患者叶酸水平更低,且与肝硬化伴腹腔积液患者叶酸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清蛋白、丁酰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反映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和肝纤维化进程指标具有良好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81,0.8923,0.8210)。结论:肝硬化患者FA水平显著降低,与肝纤维化的病理进程密切相关,血清FA水平检测将成为有价值的肝硬化诊断指标,对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及疗效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检测126例乙肝病毒感染者HBV DNA,采用ELISA法检测HBVM。结果: 在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的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和含量最高,血清HBeAg与HBV DNA含量有一定关系(P<0.0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HBV DNA含量亦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 HBV DNA含量与HBeAg有一定关系,肝脏损害程度与血清HBV DNA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的病原学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患者 94例 ,其中三重感染 80例 ,四重感染 14例 ,用日期随机法抽取同期单纯乙型肝炎 10 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以丁肝病毒 (HDV)、巨细胞病毒 (CMV)与甲肝病毒 (HAV)者居多 ,分别为 79.8%、5 1.1%、40 .4% ,17例急性肝炎患者中有 16例合并HAV感染。乙型肝炎多重感染组中急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与慢性肝炎 (重度 )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感染组 ,而慢性肝炎 (轻度 )与肝硬化明显低于单纯感染组 (P <0 .0 0 1)。结论 :与单纯感染相比 ,乙型肝炎多重感染肝功能损害严重 ,有重症化倾向 ,易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