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5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疗效参考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35例中优29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8.6%。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变。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根据突出的位置和突出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椎间孔内型者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椎间孔外型者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经椎间孔显微内窥镜下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椎管外经椎间孔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2月~2007年4月对29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切除突出椎间盘.松解神经根,解除脊髓压迫;7例合并腰椎失稳者除切除椎间盘外,同期行内窥镜下椎间自体骨植骨、cage融合术。应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X线片,采用Brantigan X线法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5~110min,平均55min;出血量60~140ml,平均110ml;术中、术后均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防6~22个月,按照Macnab标准评定,本组优25例,良4例;7例腰椎失稳患者按Brantigan X线法评价,均获得椎间融合,平均融合时间7.5个月(6~9个月)。结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经椎管外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效果良好、不进入椎管、不干扰椎管内环境、可行镜下椎间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绝大多数同行将椎间孔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称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率低,近五年来,我院手术9例均为向上移位的椎间孔内突出并出口区、椎间孔外突出者。手术方法:采用关节突外侧入路联合椎管内开窗髓核摘除术。  相似文献   

4.
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型及手术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的临床分型,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其临床症状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椎管内椎间孔内型(Ⅰ型)、椎间孔内型(Ⅱ型)和椎间孔外型(Ⅲ型).据此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8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并结合临床分型选择(1)经横突间椎间盘切除;(2)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3)经椎管椎间盘切除+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等手术方式.38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58.4岁.其中L_(3~4) 17例、L_ (4~5) 13例、L_5S_1 8例.单纯椎间盘突出23例,合并椎管狭窄1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出节段出口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其中Ⅰ型中的7例同时伴有下位神经根受压的表现,15例合并椎管狭窄者存在间歇性跛行,21例有明确的腰痛症状.手术前后行根性疼痛VAS评分,术后采用MacNab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按照新的临床分型,38例患者中Ⅰ型10例、Ⅱ型19例、Ⅲ型9例.经横突间行椎间盘切除5例,经椎管部分关节突切除、潜行椎间盘切除7例,经椎管椎间盘切除+PLIF 26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10个月,平均2年11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4分,术后2周为2.7分,末次随访为3.1分.末次随访MacNab评定结果:优20例、良12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并发症:伤口表浅感染1例、减压不满意者1例、脑脊液漏1例.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等.结论 新的临床分型,对认识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及选择手术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5月-2008年10月18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分为椎间孔内型及椎间孔外型,分别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本组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2年。疗效按日本整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优14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达88.9%。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两种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椎间盘镜经椎旁肌小关节外侧入路治疗16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髓核摘除,疗效按Macnab标准评估.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4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0 mL,全部患者经平均15个月随访,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治疗。方法通过CT或MRI将突出的腰椎间盘在椎管内所处的位置(矢状位、水平位、冠状位)予以定位,明确椎间盘突出部位。一旦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早期经横突间开放入路或后外侧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镜监测下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CT或MRI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精确诊断提供了依据。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术后功能恢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不同部位的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按突出部位分为椎间孔内型和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内型椎间盘突出采用后路关节突切除,切除椎间盘、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采用经横突间入路单纯椎间盘切除术。结果横突间入路进行椎间盘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平均出血量180ml;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平均出血量330ml,平均手术时间120min。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疼痛症状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神经根牵拉试验正常。经过平均术后12个月的随访,除2例术前部分肌力恢复不良外,其余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不同的突出部位分为2种类型,适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报告2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占同期480例腰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的4.5%,其中椎间孔内突出者17例,椎间孔外突出者3例。该类腰间盘突出症与椎管内间盘突出症有所不同,它累及同节段神经根,并引起剧烈的根性疼症状。CT和CT椎间盘造影术(CTD)是极外侧型腰间盘突出症最佳影像学诊断手段。所有病人均接受了经椎管椎间孔开放腰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随访2月~4年,平均2.8年,优1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作者强调在腰间盘髓核摘除的同时,要注重神经根管的探查和减压,并认为单侧小关节切除,对腰椎节段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胶原酶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秀盘突出症的溶核疗法。方法:在X线监视下,对16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椎间盘内及患侧椎间孔处胶原酶注射。结果:随访6~18个月,完全没有症状15全;不能从事某些工作或娱乐受限1例。结论:在X线监视下,进行椎间盘内及患侧椎间孔处胶原酶注射,可解除神经根压迫,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