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理念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可供我们选择的抗病毒药物有2类:一类是核苷(酸)类药物,一类是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因具有服用方便、安全性好、抑制病毒作用快等特点成为很多患者的首选,但这类药物需要长期服用,停药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是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核苷(酸)类药物是抗病毒的一线药物,抗病毒治疗应防止耐药,临床尽量选用作用强、耐药低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须视情况及时改变治疗方法与疗程。  相似文献   

3.
在治疗慢性乙肝过程中产生的耐药问题导致的治疗失败时,很多医生想到了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旨在降低口服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发生风险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刘晓清 《北京医学》2014,(6):424-425
2010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的治疗关键是抗病毒治疗。临床上由于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和停药后病毒反弹的风险,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以达到持久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而长期用药则会带来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实现CHB患者的治疗目标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包括疗效、耐药风险、患者依从性、安全性等,其中安全性是核苷(酸)类似物长期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核苷(酸)类似物一般具有良好耐受性,但长期安全性仍有待证实。治疗中的安全性问题与患者群体特征及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关注高风险CHB患者长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肾毒性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对核苷(酸)类似物引起的范可尼综合征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5.
罗亮 《肝博士》2012,(1):28-28
随着近几年新抗病毒药物的涌现和《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的出台,抗病毒治疗在我国临床上得到普遍应用,并已使很多乙肝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但是病毒变异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临床上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方案无法回避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成军 《肝博士》2008,(3):16-16
每年的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而我国被称为“肝炎大国”。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抗肝炎病毒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核苷(酸)类似物是口服的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效而方便,但长期使用易出现耐药变异。最近形成的一部《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对于耐药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SFDA已批准应用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的抗病毒药物分为2类6种:干扰素(α-干扰素、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在欧美国家进入临床的核苷酸类药物还有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和克来夫定也在临床试验中。本文就核苷(酸)类药物在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机制、疗效、及耐药进行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最重要、最关键的治疗手段。核苷(酸)类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一类抗病毒药物,具有服用方便、安全性好、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但也存在疗程较长、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产生耐药变异等不足,基层医生往往在抗病毒时机、治疗疗程以及耐药管理等方面存在误区。本文主要尉绕上述常见误区,简要介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停药指征以及耐药监测管理等,指导基层医生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新月  金怡 《北京医学》2014,(12):993-995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s,NAs)抗病毒治疗。虽然NAs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HBv)DNA复制,但其难以达到免疫控制的停药终点,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HBV发生NAs相关耐药的几率增加,针对耐药患者制定能够停药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类药物作为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如何合理使用此类药物对我们临床医师来说仍是个挑战。本文就临床上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学习提纲:1、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意义。2、常用核苷类药物的种类、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3、慢性乙型肝炎选用核苷类药物的策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情反复的直接原因,故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近10年来,在CHB的抗病毒治疗方面已经  相似文献   

12.
董瑞玲 《医学综述》2010,16(17):2590-2593
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随着其广泛、长期应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针对不同核苷类药物的耐药病毒基因突变也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医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通过耐药管理可以预测并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率。现就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所出现的病毒耐药的认识及相关应对策略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耐药变异特点。方法:收集163份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获得HBV全长逆转录酶区序列,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查该区内6个经典耐药变异位点并鉴定基因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药物耐药特征及与HBV基因型关系。结果:163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有64份(占39.26%)发现了已知耐药位点变异。拉米夫定(1amivudine,LAM)治疗组耐药性变异比例高于阿德福韦(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组。单用LAM组和单用ADV组发现已知耐药位点变异比例分别为39.40%和12.90%。19例LAM和ADV序贯治疗的患者中出现5例(占26.32%)多药耐药变异特征,而LAM与ADV联合治疗的16例患者中未发现后续ADV耐药变异。耐药变异与HBV基因型相关性分析显示,存在RT基因耐药位点变异的单用LAM组、单用ADV组、LAM和ADV序贯治疗组和LAM治疗后加用ADV组间的HBV基因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耐药变异复杂,对LAM耐药的患者,改用ADV比加用ADV更易导致多重耐药变异。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变异与HBV基因型别无关。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的进展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均认为乙肝治疗的关键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然而,在乙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包括使用核苷类似物以及干扰素类药物进行的治疗),只要某种药物使用的时间稍长就容易使乙肝病毒产生耐药性。长期以来,乙肝病毒的耐药性一直是乙肝治疗中令人担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于1998年在我国上市,为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持续的拉米夫定治疗会使病人产生耐药从而导致严重后果。本文对这部分病人的抗病毒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后疗程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所有病例均经规范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停药后均随访104周;其中停药后继续巩固治疗1年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停药后继续巩固治疗3年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和复发时间。结果观察组停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877,P〈0.05)。对照组38例,停药后复发31例,其中2周内复发2例,24周内复发25例,24周后复发4例,观察组30例,停药后复发18例,其中2周复发1例,24周内复发15例,24周后复发2例。结论延长抗病毒治疗时间能减少复发率,但未延长复发时间,因此,建议慢性乙肝患者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应严格依照有关指南用药,强调长期用药以维持疗效,并进行规范随防管理。  相似文献   

17.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从而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然而乙型肝炎病毒对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是导致应答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耐药管理成为抗病毒治疗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耐药管理包括预防耐药、预测耐药和耐药后的挽救治疗,本文就耐药管理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基层核苷类似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军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2):1055-105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疗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共识。口服核苷(酸)类似物以其疗效确切、价格适中、服用方便和副作用较少而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所接受,但经观察发现基层核苷(酸)类似物应用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1959年第一个核苷类药物碘苷(Idoxuridine,IDU)问世、并于1962年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成功以来,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2年底,临床应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已经达19种之多,成为目前艾滋病、疱疹、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是天然核苷的类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竞争性作用于RNA病毒的逆转录酶或DNA病毒的DNA聚合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抗病毒治疗中,核苷类药物应用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近3年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印例,与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血清学转换率高,HBVDNA及Child-Pugh评分明显下降,肝功能改善,疗效确切,而对照组起效缓慢,疗效较差,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在肝硬化失代偿期中应用,可以减少和延缓相关并发症和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