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分析禽呼肠病毒(ARV)标准毒株S1133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后对相关鸡Toll样受体(ChTLRs)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和分析ARV-S1133感染CEF后ARV结构蛋白σC和ChTLRs的mRNA转录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RV-S1133感染CEF 10h后,ARVσC蛋白的mRNA相对表达量开始迅速上升,在48h达到峰值;同时,感染CEF中的ChTLR3、ChTLR5、ChTLR7、ChTLR15和ChTLR21mRNA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在感染72h内各个受体的mRNA表达量呈波浪式变化。5个不同滴度的ARV感染CEF 24 h后,ChTLR3、ChTLR5、ChTLR7、ChTLR15、ChTLR21mRNA转录水平与病毒滴度均呈正线性相关。上述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诱导CEF ChTLR3、ChTLR5、ChTLR7、ChTLR15、ChTLR21的mRNA转录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禽呼肠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禽呼肠病毒(ARV)对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数量变化和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测定了ARV感染后1、7、14、21、28、35d感染组和对照组SPF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4+、CD8+T细胞含量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17、IL-18、IFN-γ、TNF-α基因mRNA相对转录时相。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SPF鸡感染ARV后7d和14dCD4+、CD8+T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其中感染7d,CD8+T细胞含量差异显著(P0.05);感染后1、21、28、35d感染组CD4+、CD8+T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感染1d后CD4+、CD8+T细胞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说明外周血T细胞亚型变化是ARV感染的重要表现之一。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L-1β、IL-6(除7d外)、IL-18(除14d外)和TNF-α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表达上调,IL-17和IFN-γ除感染1d外,均表达下调,说明IL-1β、IL-6、IL-17、IL-18、IFN-γ和TNF-α均参与了ARV的感染进程。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感染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RV感染SPF鸡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包括Toll样受体(TLRs)、MDA5、IPS-1、IRF-3、IFN-α、IFN-β、IFN-γ、IFITM3、Mx1和OASL等基因在感染后0、12h以及1、2、3、5和7d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ARV感染SPF鸡后7d以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3和TLR21的mRNA转录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TLR7和MDA5的mRNA转录水平则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显著升高,分别在7dpi和1dpi达到峰值(P0.05或P0.01)。IPS-1的mRNA转录被抑制;IRF-3则呈显著转录上调趋势;IFN-α、IFN-β和IFN-γ均表达上调,分别在2~3dpi达到峰值(P0.05或P0.01)。IFITM3、Mx1、OASL的mRNA转录水平也显著升高,均在3dpi达到峰值(P0.01)。试验结果表明ARV在感染早期能够显著性引起TLR7、MDA5、IRF3、IFN-α、IFN-β、IFN-γ、IFITM3、Mx1和OASL的转录上调,抑制TLR3、TLR21和IPS-1的转录,为进一步阐释ARV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1日龄SPF鸡分别接种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禽呼肠孤病毒(ARV)和REV+ARV,于感染后3、5、46 d采集脾细胞做脾淋巴细胞培养并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IFN-γ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鸡感染REV后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显著升高。感染后5 d,REV单独感染引起IFN-γ8倍的增长,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ARV单独感染引起IFN-γ2倍的增长。REV和ARV共感染鸡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量增长了3倍。至感染后46 d,共感染和REV单独感染的IFN-γ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仍然差异显著,ARV单独感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干扰素刺激基因在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DF1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试验将ARV病毒感染DF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收集感染后0、6、12、24、36、48、72、96 h的细胞样品,抽提反转录成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干扰素IFN-α和IFN-β及9种禽源常见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在转录水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ARV感染DF1细胞后,DF1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感染后12 h病毒开始快速增殖,在36~96 h维持在较高的水平;IFN-α和IFN-β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在感染后均表现为显著下调(P<0.05;P<0.01);IFI6、OAS、IFIT5、ISG12在转录水平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显著上调表达(P<0.05;P<0.01),在感染后96 h达到峰值;其中IFIT5的上调幅度最大,感染后96 h的表达量是0 h的19.62倍(P<0.01);而Mx、IFITM3、PKR、Viperin、ZAP的表达量变化规律相似,均表现为显著下调表达(P<0.05;P<0.01),其中Mx、IFITM3、Viperin的下调幅度较大,PKR和ZAP下调幅度很小。说明在ARV感染DF1细胞后,干扰素及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转录水平呈现规律性变化,与病毒在DF1细胞中复制存在一定的联系。结果表明,ARV感染后可以诱导多种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这些干扰素刺激基因在抵御ARV病毒的入侵,抑制ARV的复制、释放及病毒的清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和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研究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强毒株S1133和弱毒疫苗株aS1133分别感染鸡肝癌(LMH)细胞后,LMH细胞基因组的转录水平变化。将1 MOI的ARV强毒株S1133和弱毒疫苗株aS1133分别感染LMH细胞,感染后6、12和24h,收集感染细胞和阴性对照细胞,制备总RNA样品,使用Illumina HiSeq~(TM)2000测序仪进行转录组学测序。以感染组之间样品中上下调转录差异≥2且P≤0.001的基因为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与ARV aS1133感染组相比,S1133感染组共有4 0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hpi时,58个上调表达差异基因,5个下调基因;12hpi时,1 429个上调基因,354个下调基因;24hpi时,1 680个上调基因,481个下调基因。K-平均值聚类分析结果说明这些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主要呈上调表达模式,并且有10种共表达趋势。GO功能注释和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具有GTP酶调节活性、信号转导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等生物功能;主要参与机体应激、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病原体感染应答等细胞信号通路。随机选择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RT-PCR验证,其结果表明与转录组学测序结果基本一致。以上数据比较分析了ARV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感染后LMH细胞的基因表达的变化差异,探讨了宿主细胞对ARV不同毒力毒株的可能不同应答机制,有利于进一步阐明ARV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7,(3):433-437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感染主要引起鸡的病毒性关节炎和免疫抑制等,造成养禽业巨大经济损失。近年来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本试验中,将ARV S1133毒株经足垫注射,接种7日龄SPF鸡,感染后1、3、5、7、14、21、28和35d采集鸡关节样品,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在关节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探讨ARV感染对鸡关节中上述TLRs mRNA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RV可引起,尤其感染早期鸡只出现足垫肿胀的症状,并且关节中这些TLRs在感染后3d显著上调并达到峰值(P<0.05或P<0.01),随后表达量开始下调,在感染后14d表达量显著下调到最低值(P<0.05或P<0.01),然后直至试验结束,恢复至与对照组基本持平。以上结果提示TLR3、TLR5、TLR7、TLR15和TLR21可能参与了ARV感染对鸡关节的炎症过程,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禽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在禽呼肠孤病毒(ARV)不同毒力毒株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宿主细胞中蛋白质组变化,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对ARV强毒株S1133、弱毒疫苗株aS1133感染Vero细胞和对照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蛋白质样品进行检测。鉴定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α-烯醇化酶(α-enolase)、过氧化物酶(Prx-4)、hnRNPs、微管蛋白(Tubulin)、蛋白磷酸酶、转录延伸因子等。GO软件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信号、细胞骨架组成、能量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折叠、细胞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功能。荧光定量RT-PCR验证表明,hnRNP和Prx-4在S1133感染细胞中表达水平持续上调,而Tubulin和α-enolase仅分别在48和24h时表达上调,与双向凝胶电泳的结果一致。以上试验数据揭示了ARV不同毒力毒株感染后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变化,有助于进一步阐明ARV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3种禽类呼肠孤病毒血清学相关性及致细胞病变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研究3种不同疾病型禽类呼肠孤病毒间的抗原性关系及病毒的培养特性。作者通过血清中和试验测定了禽呼肠孤病毒(ARV S1133株)、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9710株)、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 NP01株)3种禽类呼肠孤病毒的血清学相关性,统计抗原相关性R值;并应用部分禽胚原代细胞及哺乳动物传代细胞对这3种病毒的培养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种病毒株之间的R值很小,抗原相关性较低;三者具有广泛的细胞亲嗜性,能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但病毒致细胞病变特征有所差异,ARV和NDRV均以巨融合为主,而MDRV则以细胞圆缩坏死为主。上述结果表明导致禽类不同疾病的ARV、MDRV和NDRV三者之间的抗原相关性较低,病毒的细胞培养特性也不同,细胞病变类型的差别提供了一种初步鉴别禽类呼肠孤病毒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评价细胞因子IL-6和IL-17mRNA转录水平与牛分枝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牛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IFN-γ释放试验临床筛选结核病阳性牛和结核病阴性牛,采集试验动物抗凝全血,分离、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用牛结核菌素(PPD-B)、禽结核菌素(PPD-A)、重组蛋白CFP-10-ESAT-6(CE)、pET-32a载体标签蛋白(PET)或PBS 37℃培养6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L-6、IL-17和IFN-γ的mRNA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PET和空白对照PBS类似,不能刺激细胞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提高,表明CE中包含的PET对试验的影响可忽略不计;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PD-B、PPD-A或CE刺激后,结核病阳性牛样品中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结核病阴性牛(P0.05),其中PPD-B刺激效果强于CE和PPD-A,而CE刺激的特异性更好;选取CE作为最佳刺激源,结果显示,IL-17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之间相关性良好(spearman r=0.79),并初步建立了基于IL-17和IFN-γ转录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此方法对14头结核病阳性牛进行临床检验,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的阳性样本检出率为85.7%,高于IFN-γ(71.4%)。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PD-B、CE)诱导的IL-17mRNA转录水平与牛结核病相关,以CE为刺激源建立的IL-1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用于牛结核病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抗病毒嗜酸乳杆菌菌株的细胞机制,利用嗜酸乳杆菌胞外多糖(EPS)作用于猪睾丸细胞(ST),以MTT法检测其是否抑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并观察IFN-γ、IL-6、IL-8的mRNA表达水平。本试验分为4组,分别是正常细胞对照组(Control组)、TGEV感染组(TGEV组)、EPS预处理感染TGEV组(EPS+TGEV)组和胞外多糖组(EPS组),在2、4、6、12、24 h时采集细胞样品,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中IFN-γ、IL-6、IL-8mRNA的表达量。结果发现,EPS具有抑制TGEV感染ST细胞的效应;EPS组、TGEV组和EPS+TGEV组IFN-γ、IL-6、IL-8 mRNA表达量较Control组比都相对增加,三种细胞因子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减少回归到正常水平的趋势。EPS+TGEV组在感染2 h时IL-8 mRNA表达量达到最大值,4 h时IL-6、IFN-γmRNA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且均出现了叠加效应,相比正常细胞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结果表明,EPS对TGEV感染ST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抗TGEV感染初期IFN-γ、IL-6、IL-8 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研究了蛋鸡感染新城疫病毒(NDV)后输卵管组织中病毒分布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NDV可在输卵管组织中复制,证明感染成功,NDV感染引起蛋鸡输卵管膨大部和子宫部IL-2、IL-6、IL-1β、IFN-β、CXCLi1、CXCLi2及CCR5mRNA mRNA表达上调;在感染120h后,膨大部IL-2、IFN-β和IL-1βmRNA表达达到峰值,分别为健康对照组的137倍、95.1倍和15.9倍;子宫部在感染第9天达到峰值,分别为36.2倍、59.9倍和10.3倍。在感染前3d,IFN-αmRNA在膨大部的表达为下调的趋势,而从感染第5天开始上调;而子宫部IFN-α的mRNA表达均上调。NDV感染后趋化因子CXCLi1、CXCLi2及CCR5mRNA的在膨大部和子宫部表达均上调,其中膨大部CXCLi1、CXCLi2和CCR5mRNA上调的最高值分别为20.5倍、78.3倍和22.1倍;其在子宫部分别上调5.5倍、64.3倍、25.5倍。总的来说,NDV能感染蛋鸡输卵管组织并引起IL-2、IL-6、IL-1β、IFN-β、CXCLi1、CXCLi2及CCR5mRNA表达上调,这些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与输卵管炎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体外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对IFN-γ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选用PRRSV血清抗体和抗原均为阴性的4周龄健康仔猪3头,无菌分离PAMs,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PRRSV感染组(PRRSV组)、PRRSV+PHA组和RRRSV+Dex组,分别在培养6、12、24、48和60 h收集PAMs。运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FN-γ和PRRSV mRNA转录情况。结果显示,PRRSV mRNA转录量在感染PAMs后6~24 h逐渐升高,在48 h有所下调,在60 h再次升高,IFN-γmRNA转录量在6~48 h逐渐升高,24、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到60 h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与同时间点的PRRSV组相比,PRRSV+PHA组中PRRSV mRNA转录量有所下调,IFN-γmRNA转录量有所上调;而RRRSV+Dex组PRRSV mRNA转录量有所上调,IFN-γmRNA转录量所下调。结果表明,IFN-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PRRSV在PAMs中的增殖,IFN-γ的抑制可能是PRRSV导致细胞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禽呼肠孤病毒病足由禽呼肠孤病毒(AR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鸡受到ARV感染后通常因病毒的致病型、宿主的年龄及感染途径不同而表现出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矮小综合征、肠道疾病、消化不良综合征和呼吸道症状等[1-2].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30-535
为了构建共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和猪IL-18的重组禽痘病毒,本研究将CAP基因和猪IL-18基因分别置于pSY538的痘病毒启动子LP2EP2下,然后插入到含有痘苗病毒启动子P11启动的LacZ基因的禽痘病毒转移载体pSY681/lacZ中,获得重组转移质粒pSY681/CAP/IL18。将重组质粒pSY681/CAP/IL18转染入鸡胚成纤维细胞内,使CAP基因、猪IL-18基因和LacZ基因同源重组到禽痘病毒S-FPV-017中,产生重组禽痘病毒,经多次蓝斑克隆筛选纯化后,最终得到共表达CAP蛋白和猪IL-18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CAP/IL18)。以rFPVCAP/IL18感染CEF,通过RT-PCR检测,CEF细胞中含CAP基因和猪IL-18基因的mRN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感染rFPV-CAP/IL18的CEF能表达CAP蛋白。重组禽痘病毒能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CAP和猪IL-18,为进一步的免疫效力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提取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AVAV)内蒙古分离株(C-98株)总RNA,参考GenBank中禽呼肠孤病毒(ARV)S1133株S1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了病毒S1基因,将S1基因cDNA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后测序。将测定序列拼接后与参考毒株ARV-176、ARV-138、ARV-S1133、MDRV—YJL的S1基因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AVAV C-98分离株的S1基因与强毒株ARV-176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9.9%;与MDRV—YJL的同源性为99.3%,与弱毒疫苗株ARV—S1133的同源性也达97.9%;与ARV-138株的同源性最低,为81.2%。表明,AVAVC-98株与参考毒株的差异较小,与疫苗株ARV-S1133有很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禽呼肠病毒(AR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上的增殖规律,将ARV S1133株接种至DF1细胞,连续传代3次后观察细胞病变(CPE),RT-PCR检测病毒核酸。结果显示,ARV S1133株对DF1细胞有很好的亲嗜性,并出现典型的CPE。按照Reed-Meunch方法测量7个时间点的TCID50,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ARV感染DF1细胞后的0h~12h为静止期,12h~48h为快速增长期,并在48h达到最大的病毒效价,TCID_(50)为10~(-8.9)/0.1mL,为进一步研究ARV的致病机理,以及在DF1上研制禽呼肠病毒细胞灭活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是呼肠孤病毒科呼肠孤病毒属的成员,为无囊膜、双股RNA病毒。ARV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鸡、火鸡及其他禽类。ARV的基因组可分为L(L1、L2、L3)、M(M1、  相似文献   

19.
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共感染40日龄健康仔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共感染仔猪肺泡巨噬细胞(PAM)细胞因子IL-10、IL-12p40和IFN-γ的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IL-12p40 mRNA转录从攻毒后3 d开始显著上调(P<0.05),7 d达高峰,14 d开始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8 d和42 d低于对照组;IL-10 mRNA在3 d显著上调(P<0.05),14 d达到转录高峰(P<0.01),之后逐渐下降,42 d接近对照组水平;IFN-γmRNA转录水平尽管在3 d和28 d时出现2次转录低峰1、4 d和42 d时出现2次高峰,但只在3 d和7 d差异显著(P<0.05)。由此表明,PRRSV和PCV2共感染可导致PAM细胞因子IL-12p40和IL-10 mRNA的转录在感染早期被激活,而IFN-γ mRNA转录则呈较复杂的动态变化,提示PRRSV和PCV2共感染猪PAM的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抗感染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通过研究免疫复合物影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巨噬细胞内增殖的因素,来进一步探讨免疫复合物经FcγR介导的PRRSV感染机制.本研究将含200 TCID50 PRRSV病毒液与等体积的终浓度为1.30 mg· mL-1的猪IgG-兔抗猪IgG复合物分别先后和同时接种于PAM细胞,分别于12、24、36、48 h收集细胞液,同时设PRRSV感染对照组、免疫复合物对照组和健康细胞对照组,利用建立的相对荧光定量PCR和绝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巨噬细胞中IFN-α、IL-10和TNF-α的mRNA转录水平及PRRSV的RNA水平,并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健康细胞中IFN-α的蛋白水平.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2~36 h期间,免疫复合物能够抑制PRRSV诱导的IFN-α的mRNA水平,TNF-α mRNA水平在感染后12 h被促进,而在24~36 h期间被抑制.在感染后48 h,免疫复合物能促进IFN-α和TNF-α的mRNA水平,而在12~48 h期间均能抑制IL-10的mRNA水平,此外,免疫复合物在感染12、24和36 h时间段内均能明显促进病毒的增殖,但在48 h后不显著.健康细胞中IFN-α的蛋白水平在培养12~48 h之内呈“降-升-降”的趋势.结果表明,IFN-α蛋白的表达与其mRNA的转录不同步.在PRRSV感染初期,免疫复合物能抑制PRRSV诱导的抗病毒因子的mRNA水平,病毒的复制被促进,而在感染后期,抗病毒因子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发挥抗病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的复制.而TNF-α的转录规律不明显,表明免疫复合物可能同时与激活型和抑制型FcγR结合来共同调节PRRSV诱导的细胞因子的转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