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对高处作业人员位置状态进行识别,加强对高处施工人员作业状态的监控,采用VR技术模拟高处作业,同时利用人-机-环同步平台,采集平地处、一级高处作业(取4 m为例)以及二级高处作业(8 m为例)情景下的6种生理信号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生理信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高处作业人员对皮电信号(EDA)的时域具有显著性影响,而与其他生理信号时域特征不具备明显的相关性;作业人员的EDA均值(IESA)与高度(H)呈现二次多项式相关性:IEDA=-0.0284H2+0.7377H+C(C为个体修正常数)。基于此,EDA可以作为高处作业人员位置的参考判定依据,并且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减少高处作业事故。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有限空间内检修工在高温高湿状态下的脑疲劳特征,采用对照与模拟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业人员脑电波变化进行监测,利用傅里叶变换对原波信号进行时频转换,提取相对频率、重心频率等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湿的有限空间环境中,人体脑波功率变化幅度明显变大;在进入疲劳状态时有限空间环境的脑波功率低于对照组;高频的β波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减少的比例较大,平均下降7.1%;脑波重心频率由8 Hz降为6 Hz,平均下降11.3%,由α波变为θ波,大脑活动进入疲劳状态。说明有限空间的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脑疲劳具有明显影响,可用于脑电智能穿戴监测设备监测工人脑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保障带电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安全,根据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统计,提出带电作业安全防护系统。在杆塔适当位置安装视频检测设备和超声测距传感器,快速检测作业人员的位置与周围横担、塔身及其他带电体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安全越限;通过穿戴设备检测作业人员的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和心电信号等参数,快速识别和预警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听觉方式提醒作业人员,实时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异常状况;通过4G无线网络将作业现场的音视频信息传送到现场指挥单元和控制指挥中心。结果表明:带电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带电作业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作业人员相关安全知识匮乏是导致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知识掌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索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知识水平的途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有限空间作业人员个体特征和理论知识掌握的现状,研究了个人特征因素对从业人员安全知识掌握的影响,同时采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了影响路径,研究结果发现有限空间作业人员中,占比为66.8%的作业人员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文化程度总体不高,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普遍一般,文化程度越高,人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越好,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及落实是影响作业人员安全知识水平最为根本的因素,是推动作业单位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人员安全知识水平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有限空间作业训练模拟器对于培训与演练有限空间下作业人员,提升作业人员的自救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有限空间作业训练模拟器的设计目的、创新点、设计原理、系统架构、功能设计、技术路线、使用效果等.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行为,在北京市打造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有限空间作业队伍,保障城市安全运行,6月“安全生产月”期间,北京市安委会办公室组织了一场有限空间作业大比武,并由北京市安全监管局具体负责实施。这是北京市首届有限空间作业大比武,在全国也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保障带电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安全,根据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统计,提出带电作业安全防护系统。在杆塔适当位置安装视频检测设备和超声测距传感器,快速检测作业人员的位置与周围横担、塔身及其他带电体间的距离,判断是否安全越限;通过穿戴设备检测作业人员的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和心电信号等参数,快速识别和预警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以听觉方式提醒作业人员,实时掌握作业过程中的异常状况;通过4G无线网络将作业现场的音视频信息传送到现场指挥单元和控制指挥中心。结果表明:带电作业安全防护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带电作业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安全月期间,通过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能大比武的活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以赛代培、赛培结合,全面提升了操作工人有限空间作业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升施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有限空间作业人员技能素质,增强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在2014年和2017年,结合"安全生产月"的契机,在公司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9.
信息动态     
秦妍 《安全》2010,31(8):59-5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规范》、《关于在污水井等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设置警示标志的通知》等规范文件,配合北京市安监局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安全作业的宣传教育,规范有限空间作业程序,切实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护意识,预防事故发生,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职业危害检测与控制技术中心自2009年底,与北京市科技情报所声像中心合作,着手进行《有限空间安全作业》宣教片的策划和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某市100家工贸企业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核查,从有限空间辨识与台帐、安全警示标志、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专项培训、作业审批、有限空间作业、作业外包、应急管理等8个方面,分析了有限空间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和工贸企业管理两方面提出了13项安全生产对策和措施,并根据核查发现的突出问题,提出将企业分管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应急救援等人员不熟悉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救援技术的列为重大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海洋平台服役期间安全运行,以实验室海洋平台模型为研究对象,开展有关振动监测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预制损伤等物理手段,模拟海洋平台模型完好与损伤状态。使用加载设备对平台模型加载,采集其在不同加载角度、频率与增益下的动力响应。对振动传感器校准后,利用传感器、信号调理仪以及信号采集软硬件设备,组成监测系统。分析试验数据,调整相关试验参数,选取最佳信号采集状态。选取双谱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得出平台模型完好与损伤状态的数据变化。结果表明:根据振动监测数据的双谱模量与频率分布,能够识别损伤。  相似文献   

12.
紧急避险设施作为灾变情况下为井下人员提供安全避险的密闭空间,要求能够对空间内部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及时处理。针对井下密闭空间内部一氧化碳气体的吸附处理问题,采用北京科技大学避险技术研究中心的地面模拟救生舱作为实验平台,以实验为基本手段,对两种药剂A、B在不同药剂量、风量的情况下进行去除效率的对比实验,并测定环境湿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一氧化碳药剂的最佳吸附条件,以达到提高去除效率的目的。最终得出药剂A以全风量条件下4kg时吸附效果为最佳,药剂B以全风量条件下8kg时吸附效果为最佳,湿度对一氧化碳药剂的吸附效率有显著影响,需配合干燥剂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开口的位置与尺寸对受限空间内的细水雾灭火有效性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尺寸为1.2 m×1.2 m×1.2 m的特殊受限空间模拟实验台,开展了一系列细水雾灭火对比实验,测量了烟气温度以及灭火时间等实验参数,通过改变实验燃料、火源功率、开口尺寸、开口位置等因素来研究开口对特殊受限空间内细水雾灭火有效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殊受限空间内,相同条件下,开口位置由下至上,细水雾抑制火灾有效性由低至高;开口尺寸由大至小,细水雾抑制火灾有效性由高至低。当开口尺寸足够小以后,细水雾抑制火灾有效性反而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攀登作业建筑工人生理疲劳状态的评测指标,提出1种基于生理指标的建筑工人攀登作业疲劳测度实验方法。首先,设计实验测量建筑工人的心率、皮肤温度、舒张压、收缩压4项生理指标,结合Brog’s RPE主观疲劳程度量表研究建筑工人生理疲劳的变化;其次,提取上述4项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生理指标特征值,利用静息状态下生理指标特征值和疲劳状态下生理指标特征值进行方差分析、球形检验、T检验筛选出与疲劳相关的特征值;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疲劳检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8项生理指标特征值与攀登作业工人疲劳具有显著相关性,疲劳检测模型的准确率为96.875%,研究结果可对攀登作业人员疲劳评估和疲劳预警具有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Fire and emergency service workers, including Aircraft Rescue and Fire Fighting members, may be called on to perform confined space entry and rescue operations.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and vali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ent state of confined space entry and rescue training effectiveness and resultant compliance or use of best practices among trained Aircraft Rescue and Fire Fighting personnel.MethodThe study used a convergent, parallel mixed-methods approach. Qualitative data (n = 20) were collected vi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t four locations. Data were coded, analyzed and super-ordinate and sub-ordinate themes were derived. Quantitative data (n = 158) from Aircraft Rescue and Fire Fighting members were analyzed.ResultsInterviewees believed there is a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in training, but believed training should not be completed in the same format every time. Several participants (50%) desired more realistic training. Other concerns were associated with staffing, personal readiness, and resource adequacy. With regard to survey outcomes, most respondents reported that their organizations completed confined space training (69.8%), but only 55.3% indicated this training was conducted as a full-scale exercise and nearly 40% indicated that rescue practice was not performed despite standards mandating annual rescue practice. Following training, 55.4% indicated training evaluation information was not presented.ConclusionsParticipants mostly agreed their training effectively addressed OSHA requirements, such as how to test the atmosphere, the need for and use of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how to identify pertinent permit information and methods to retrieve victims in limited space. Some gaps exist between current training practices and established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Practical applicationsAircraft Rescue and Fire Fighting organizations need to bolster aspects of their training,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 to standardizing training efforts, practicing rescues, providing evaluation feedback and written materials and providing adequat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6.
受限空间作业危险性分析及安全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限空间作业具有涉及行业广,作业环境特殊,危险性大等特点,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等事故,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生命和设备财产安全。本文对2001年—2009年期间发生的典型受限空间作业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受限空间作业环境特点,分析了事故涉及的行业以及事故分布情况,然后结合事故案例,针对提出的典型受限空间作业事故类型及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以期指导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在含有残留油品的受限空间内作业时,易发生油气燃爆事故。利用两性离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组分制备了具有低表面张力的抑爆剂溶液,能够在易挥发烃类液体表面自由铺展成液膜,从而对烃类液体形成液封,抑制油气挥发。利用超细雾化装置,能够将抑爆剂溶液雾化形成液体气溶胶,气力输送至受限空间内。实验验证了受限空间内液体气溶胶中的微小液滴能够沉积在残留油品的表面形成液封,同时液滴和液膜的气液界面能够吸收空间内的油气分子,从而降低空间内的油气浓度。研究证明,利用抑爆剂液体气溶胶混合物来置换含残留油品受限空间内的油气,能够将受限空间内的油气浓度长久维持在10%LEL(Lower Explosion Limit)以下,降低空间内油气燃爆风险。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