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抗性糊精制备工艺,并表征其结构和体外模拟消化。结果表明,超声协同微波法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3 mol/L、超声时间30 min、微波功率700 W、微波时间10 min,此工艺条件下抗性糊精含量为63.71%,白度为70.51%。与酸热法相比,抗性糊精含量提高了9.32%,白度升高了7.76%;与微波法相比,抗性糊精含量提高了3.57%,白度升高了11.11%。在精制工艺中,将酶解液按3∶1(体积比)进行浓缩,用78%乙醇溶液沉淀4 次,再用3%活性炭在40 ℃、pH3 的条件下脱色30 min,此时抗性糊精的纯度为91.28%,得率为50.73%。制得的抗性糊精相较于小麦淀粉结晶度降低,但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在热转化过程中因其有序的结晶结构被破坏而没有出现吸热峰。模拟体外消化的结果显示,超声协同微波法制备的抗性糊精抗消化成分含量高达97.66%,显著高于酸热法、微波法制备的抗性糊精,表明相较于原有方法超声协同微波法能制备出品质更高的抗性糊精。 相似文献
2.
抗性糊精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膳食纤维。目前,抗性糊精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酸热法和微波辅助酶法,酸热法是主要工业制备方法。研究显示,动物或人体摄食抗性糊精,可抑制血糖浓度升高;降低血脂;调节益生菌群;减肥功效;增强微量元素的吸收等。优良的生理功效使抗性糊精在饮料、糖果/巧克力、乳品、焙烤/营养棒、肉制品等食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抗性糊精作为一种具有益生元性质的新型膳食纤维,其对机体功能特性的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其在机体中发挥功能特性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抗性糊精的理化特性、制备方法、功能特性及在食品中应用,并对抗性糊精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的理化特征及消化特性。方法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采用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对其表面结构、红外光谱、结晶性、流变学和热力学特性进行表征,并对其体外消化特性进行探讨。结果 酸热处理有效地促进小麦淀粉的糊精化,淀粉晶体结构发生改变,淀粉颗粒形貌由规则、光滑的扁椭球形转变为不规则致密块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小麦抗性糊精与淀粉糖苷键类型分布有所不同。小麦抗性糊精比天然小麦淀粉具有更高的起始温度(100.77℃±0.69℃)、峰值温度(111.86℃±0.11℃)、终止温度(124.77℃±0.49℃)和焓值(8.69℃±0.33℃)。小麦抗性糊精溶液(10%, m:V)流变学特性呈现典型的牛顿流体特征,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体外消化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小麦抗性糊精抗消化性成分含量高达98.37%。结论 酸热法制备的小麦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热转变特性、流变学稳定性和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酸热法制备高粱抗性糊精的最佳工艺,以高粱淀粉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高粱抗性糊精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盐酸添加量21%,热解温度188℃,热解时间84 min,在此条件下的抗性糊精含量为86.71%,色度为50.58;制得的抗性糊精呈现起伏不平、片层状的不规则结构,原有衍射峰完全被破坏,形成了重结晶峰,化学基团无明显变化且各官能团峰位与高粱淀粉特征峰相似,分子降解后抗性糊精的Mw为6.1×103 g/mol,经糖苷键断裂及小分子重聚合反应后,抗性糊精同时拥有α和β两种首旋异构体,使得高粱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分子特性。此外,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实验结果显示其抗消化淀粉含量可达93.61%,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消化特性。综上,利用酸热法制备的抗性糊精可以使高粱抗性糊精的分子量减小且抗消化能力更强,同时也为高粱抗性糊精的高效制备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绿豆抗性糊精的结构表征及抗消化特性,本实验以绿豆淀粉为原料,采用酸热法制备绿豆抗性糊精,对其颗粒形态、晶型、偏振光、官能团、分子量、糖苷键等结构变化进行表征,并通过模拟体外消化探究其抗消化特性。结果表明:与绿豆淀粉相比,绿豆抗性糊精的结构为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碎片状,偏振光十字消失,化学基团相似,各官能团的峰位保持不变且没有新峰产生,晶型为非晶态结构,分子发生降解其重均分子量MW为5.24×103 g/mol,糖苷键发生断裂且生成新的耐消化糖苷键;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实验表明:绿豆抗性糊精具有极强的抗消化能力,抗消化淀粉含量为92.28%。本实验旨在为功能性膳食纤维的开发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通过表征超高压条件(500 MPa, 10 min)对抗性糊精制备各阶段的结构及性质影响,探究难消化性更强的抗性糊精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在高温(170℃, 2 h)、酸化(基于淀粉质量10%的盐酸)及超高压(500 MPa, 10 min)条件下,糊精化过程得到促进,结晶度降低的同时淀粉分子被水解成更小分子质量的短链糖和糊精片段。超高压在各阶段均促进酸热发挥作用,溶解度提升,达到80%左右,水分活度(AW)整体低于淀粉,影响食品稳定性的反应难以发生。键型结构方面,超高压处理后新形成的键型包括α-1,2、α-1,6、β-糖苷键、还原端等结构,新键型不利于再结晶和双螺旋结构的形成,故平均聚合度(DP)降低。高压与转苷酶联用对两者的转糖苷作用使得抗性糊精平均分支度(DB)大幅增加,远高于焦糊精,最高达到45.54%,此时难消化性最强。超高压助于α-淀粉酶淀粉分子解聚的基础上,也提供给了转苷酶更多的底物,间接增进酶反应效率。 相似文献
7.
8.
抗性糊精因其良好的加工性能与生理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中,但是目前仍存在产品得率相对较低且抗消化性不高等问题。研究者采用高温酸解结合酶法改性的方法制备高品质抗性糊精,优化了工艺条件并分析了不同淀粉酶改性样品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抗性糊精相比于复配淀粉具有更高得率,最优反应条件为盐酸浓度0.2%(w/w)、酸解温度170℃、酸解时间2h。相比于淀粉分支酶,采用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进行改性处理的作用效果最佳,在4U/g的加酶量下改性12h,所得抗性糊精产率为67.23%。分子量分析和微观形态观察显示,改性后的样品由于糖苷键的变化以及环糊精的产生,形成了更加致密的分子结构,从而阻碍了酶的作用,可能是导致抗消化性提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成果能够为抗性糊精的高效制备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酸热法制备荞麦抗性糊精的最优工艺及酸热法对荞麦抗性糊精结构的影响,以荞麦淀粉为原料,采用酸热法制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优化,并对其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荞麦抗性糊精制备最佳工艺为盐酸质量分数0.2%,酸热温度180℃,酸热时间100 min,该条件下制备的荞麦抗性糊精得率为56.8%,DE值为19.9%;制备的抗性糊精的结晶结构被完全破环,不具有淀粉的晶型,微观形态呈无规则小碎片状,没有新的官能团产生,荞麦抗性糊精平均分子质量为3 895 u。综上,酸热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荞麦抗性糊精的得率,并对淀粉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使其纤维化更彻底,抗消化性更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微波制备抗性麦芽糊精的方法,主要以抗性麦芽糊精的含量和白度作为参考指标,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加酸量三个因素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微波功率630W,微波处理时间10·12min,加酸量是6·43%。得到的抗性麦芽糊精的含量43·30%,白度是76·9%。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抗性糊精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酶解法制备抗性糊精的工艺条件,研究α-淀粉酶作用温度、添加量和转苷酶作用温度、添加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抗性糊精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α-淀粉酶作用温度94 ℃,α-淀粉酶添加量0.4%,转苷酶作用温度56 ℃,转苷酶添加量0.3%。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抗性糊精产率为82.56%,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1.46%,表明运用响应面试验法优化得到的该模型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究酸热法制备小麦抗性糊精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构及其消化特性,该试验以小麦淀粉为原料,以抗性糊精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小麦抗性糊精制备酸热条件进行优化,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消化特性。抗性糊精的最佳酸热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0.075 mol/L、酸热温度180 ℃、酸热时间95 min,经α-淀粉酶、淀粉葡糖苷酶酶解后抗性糊精得率为(43.83±0.08)%,抗性糊精含量为(86.99±0.23)%。抗性糊精微观结构形态呈无规则小碎片状,表面富有孔洞,不再具有小麦淀粉“A”型晶体结构,没有新的官能团产生,抗性糊精重均分子质量为7.39×103 g/mol;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表明小麦抗性糊精水解率远小于小麦淀粉,抗性糊精具有良好的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9):91-97
以奶粉为主要原料,蔗糖,乳糖,乳清蛋白为辅料,自制抗性糊精添加量为6%,10%,15%,20%,25%,30%的凝固型酸奶。以酸度、持水力、活菌总数、品质质构参数为评价指标,考察抗性糊精添加量对凝固型酸奶品质的影响,抗性糊精的添加量在6%~20%时,可获得优良的感官评定且酸奶的酸度达到标准的要求,持水力达到100%,乳酸菌活菌总数最高也达到5.0×107CFU/m L,硬度为0.230~0.415 N,最大黏附力0.072~0.115N,黏附性为0.261~0.414 m J,内聚性为0.38~0.45,弹性为5.048~6.633 mm,胶黏性为0.102~0.145 N。添加了抗性糊精的酸奶比常规酸奶的变性温度低,变性峰展宽,反应总焓降低。综合各项指标确定抗性糊精添加量为6%~20%,为开发高膳食纤维凝固型酸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抗性糊精是抗消化、低热量的膳食纤维,具有降低血糖血脂、改善肠胃功能、促进益生菌增殖等功效。焦糊精是制备抗性糊精中的关键中间产物,也是产生抗性的主要来源,制备焦糊精的过程会产生很多新的不被人体消化酶降解的糖苷键,从而赋予焦糊精和抗性糊精“抗消化性”。作者从焦糊精的制备、分子结构、理化特性、主要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述,以期能促进焦糊精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以绿豆淀粉为原料,采用酸热法制备绿豆抗性糊精,利用顺序式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纯化绿豆抗性糊精,确定最佳技术参数为:进料量455 g/h,进水量682 g/h,循环量346 mL,在此条件下抗性糊精出口折光为24.6%,纯度99.17%,收率91.31%。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排阻色谱-十八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光检测器联机系统、GC-MS等技术分析绿豆抗性糊精的分子特性,所得抗性糊精具有很高的纯度及优良的分子特性,为抗性糊精的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来源于Thermus thermophilus的淀粉分支酶TtSBE,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PET-24(a+)-TtSBE),使之在大肠杆菌内高效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对TtSBE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tSBE的最适pH为6.5,最适温度为60℃,在60℃的半衰期为40 h左右,TtSBE经纯化后,比活为773.27 U/mg;以2%的焦糊精为底物,利用TtSBE制备抗性糊精,当酶转化温度为60℃,pH为6.5,加酶量为3000 U/g(焦糊精),酶转化时间为12 h时,抗性成分含量达到50%,较焦糊精原料中的抗性成分含量提高了7%,本研究为抗性糊精的产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高纯度难消化糊精的制备工艺及其特性。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过高温酸解得到焦糊精,再酶解、浓缩,采用酒精沉淀的方法得到难消化糊精后用酒精洗去葡萄糖,制备高纯度难消化糊精。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酸量为12%,焦糊化温度为180℃,焦糊化时间为0.5h,酒精洗涤次数为6次,此时高纯度难消化糊精得率可达40.32%,纯度可达95.30%。并测定了高纯度难消化糊精的分子量分布和热特性分析,重均分子量为8607u,热稳定性高。本文为其在各类食品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