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辽宁省黑土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与治理相关资料,构建了用于评价水土保持治理效益的灰色关联度TOPSIS评价模型,定量地评价并揭示了治理效益的动态变化规律,然后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辽宁省黑土生态功能区在生态治理初期,水土保持关键性技术措施还未完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表现不明显;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深入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相对于初期时效益指标提高了1.26倍,并有利于生态系统环境的良性发展,促进了生态功能区的建设;该评价方法可对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验证,为水土保持治理、综合管理以及政府制订有关的宏观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秦岭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功能区近十年水土流失与治理资料,选取了合理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较适用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和Topsis法相结合,对秦岭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秦岭生态功能区坝地面积、治理面积和水土保持林面积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要影响因子;该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效益整体呈增长趋势,各项措施已经开始发挥功效,生态效益逐步向良性发展,区域生态功能逐渐改善。该评价方法有利于秦岭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的综合管理与宏观调控,可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量化评价"丹治"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的总体生态效益,为中国水土保持工程决策和生态效益评价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结合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灰色关联度的TOPSIS评价模型,并采用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丹治"工程初期,水保措施尚未完善,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生态效益较低;随着各项功能措施的逐步发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大幅度提升,与初期相比"十二五"末期的生态效益总体增长3.48倍。[结论]"丹治"工程项目区总体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发展,与项目区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基于灰色关联度的TOPSIS模型对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有较强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是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措施科学性和有效性判断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对灰色关联理论和矢量映射原理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以大石桥市周家镇三道岭小流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示范区为例,筛选出典型的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并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对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方法中,运用灰色关联投影计算理论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符合研究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精确性。研究成果可为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从经济学、生态学、评价学的角度分析了抚顺市台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模型,定量评价了该流域2005—2016年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基于AHP法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模型充分考虑了各指标因素对综合效益的影响作用,模型表现出较强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评价结果能够反映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实际情况;可为水土流失治理、综合管理以及政府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评价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该依据系统科学的思想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灰色系统特征,建立了评价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和灰色系统评价方法。据此对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区5条流域的治理效益作了综合评价和分析,为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价赣州地区30 a来水土流失治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水土流失状况构建了赣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水土流失角度,采用频度统计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17个评价指标,首次对赣州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地区生态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降低,整体生态安全等级处于Ⅲ级水平,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的改善;(2)赣州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经过30 a的水土流失治理,赣州市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的负相关性逐渐减弱,水土流失对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影响逐步降低,因此,水土保持是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中的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至今,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停留在定性描述和理论探索阶段,关于治理效益评价的深层次问题还未涉及,如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治理效益的关系问题,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原则与指标问题,水土保持措施和治理效益与治理目标关系问题,治理效益点与面的关系问题等.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将会极大地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理论体系的形成,从而加强治理效益评价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措施与效益评价研究——以陕北安塞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至今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水土保持效益类型、评价的原则、指标、方法以及不同措施效益最大化决定因素等未形成共识。基于水土保持效益具有多重性、连动性、交叉性和利弊互动性的特点,决定了效益评价程序首先是要确立治理目标,然后是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本文运用这一评价程序和自然环境特点,拟定了安塞县水土流失的治理目的,是在粮食自给的基础上尽量多增加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以此思路设计和预测了安塞县进行全面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规模及生态、经济效益和投产比,最终可达到粮食自给,林草覆盖增加到30%~40%,人均增加3 000元/a的经济收入,预计能在3~5a内收回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性主要水文站40多年观测资料基础上,结合黄土高原多沙区不同水文年型与不同水保措施治理下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建立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单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指标预测模型以及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减沙效益预测模型.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可实现对不同水文年型条件下主要水保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依据土壤侵蚀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等理论,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对定西市安定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结构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993年、2000年和2010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投影值分别为0.116 1,0.190 3,0.218 4。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值在2010年达到最大,其相对应的措施结构为该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较优的措施比例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效益评价,为小流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后评估依据。[方法]综合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特性和影响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关键因素,识别和选取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的13项关键指标,建立小流域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改进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评价指标数据和指标评价标准应用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开展工程效益后评价研究。[结果]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水保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总体处于2级水平,流域治理的成效显著、可供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较大。[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地针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的新方法。在构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方法运用到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13.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绩效评价、实施效果后评价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频度分析法筛选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果] 提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模型包含土壤固持与保护、水源涵养、生态改善、收益增加、防灾减灾等5大类15个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秀、良好、缓慢改善、恶化、极度恶化5级评价标准。[结论] 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模型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可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效果提供直观的、综合的、可量化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4.
藉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定量评价天水藉河示范区一期和二期的水土保持效益,结合国家标准和示范区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对该区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示范区通过两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年来煤炭等开发建设项目引起的环境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评价生产建设项目生态修复效益,量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效果,旨在为今后开发建设项目评价提供可参考的技术与经验。[方法]以陕西省子长县永兴煤矿资源整合项目为例,建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计算了各评价指标在不同建设时期的隶属度值,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根据拉格朗日乘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了综合,最后采用生态效益指数对开发建设项目生态修复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考虑了主客观信息在内的拉格朗日乘子法计算得到的综合权重能够反映出开发建设项目各建设时期不同指标的特点;基于综合权重计算得到的生态效益指数显示该项目在建设前期生态效益指数最高,而试运行期的生态效益指数0.392高于施工期0.318,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在试运行期开始发挥了水土保持效益。[结论]提出的生态修复效益评价体系及方法可行,可以为其他生产建设类项目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水土保持措施开始实施,为评定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阳坑小流域为例,以2005年为基准年,通过层次分析法选择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13个评价指标,从单项效益入手,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直接计算水土保持各单项效益价值,从而得到三大效益及综合效益价值。结果表明:江西阳坑小流域经过水土保持治理之后,2005年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总价值为12 445.42万元。其中生态效益价值为10 240.65万元,占82.29%;单项效益价值大小排序依次为:保水效益净化大气效益保肥效益保土效益。经济效益价值为894.13万元,占7.18%;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为:粮食增产效益经果林效益水保林效益。社会效益价值为1 310.64万元,占10.53%;单项效益价值排序依次为:改善群众经济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效益增加耕地效益减少泥沙淤积效益。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占有决定性地位,这将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提升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17.
秦岭作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和深入剖析其内在驱动因素,关注其内在机理是为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必要工作,也是为了全面掌握反映水源涵养功能的驱动机制及变化规律。研究提出了基于地理加权主成分分析(GWPCA)方法构建秦岭水源涵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年秦岭水源涵养能力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空间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其空间变化分布机理。基于GWPCA,考虑气象因子、下垫面因子和社会因子的水源涵养效应,构建了包含10个空间变量的秦岭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体系。根据得出的结果将秦岭水源涵养能力等级划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等级,揭示秦岭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变化规律,并以此提出生态管理建议。结果表明,秦岭大部分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在高等级和较高等级上,占整个区域的66.48%;部分经济发展区域和秦岭中部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处于低与较低等级,极端气候事件和人类活动是造成其分布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方法构建的秦岭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体系,能够有效量化秦岭的水源涵养能力及其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并能明确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孙昕  李德成  梁音 《土壤学报》2009,46(3):373-380
选择了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江西省兴国县境内的治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的塘背河、廖公坑、蕉溪河3个小流域为对象,选择了涉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30个评价指标,对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2)针对同一区域多个小流域一起进行评价,有利于通过对比揭示不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对指导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兴国县3个小流域通过积极的治理投入,均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4)由于治理投入和治理时间的差异,3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尚存在一定的差异,塘背河小流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均最高;廖公坑小流域治理中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低;蕉溪河小流域治理较差,经济效益最低。各流域应抓住自身水土流失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进一步搞好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