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召30井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部,研究该区的储集砂体构型可为井距优化提供依据。为此,基于对该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层序界面、层序结构及叠加样式等的综合研究成果,建立了该区盒8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此等时地层格架内开展了储集砂体的构型分析。结论认为:1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格架内的砂体构型揭示了不同类型河流砂体的叠加样式及分布规律,辫状河砂体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上升初期,砂体切割和相互叠置程度高,砂体连通性好;而曲流河砂体则发育于基准面下降期,砂体多呈叠加—独立型,砂体连通性差。2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格架内的砂体构型定量刻画了不同类型河流单河道和河道带的砂体规模,曲流河单河道砂体最小宽度仅11.42m,最大宽度达145.22m,平均宽度为42.7m;河道带最小宽度仅87.04m,最大宽度达1 135.58m,平均宽度为330.68m;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最小宽度仅46.40m,最大宽度达494.89m,平均宽度为208.36m;河道带最小宽度仅109.76m,最大宽度达8 807.3m,平均宽度为2 244.12m。  相似文献   

2.
高桥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重要产区,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类型复杂多变,成为制约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钻井、测井及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相标志分析基础上,对高桥地区上古生界盒8段沉积相类型进行了识别,并定量计算了河道带展布规模。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浅水缓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大致以天赐湾-青阳岔一线为界,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南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根据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砂体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河道带展布宽度为750~2 000 m。  相似文献   

3.
叶亮  叶武  蔡泉  邵晓州 《天然气技术》2013,(2):10-14,28
根据钻井、测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S158井区盒8下亚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盒8上亚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对沉积相平面图的传统编制方法进行改进,综合考虑砂/地比值、测井曲线、储渗砂层发育状况3方面因素,分别建立盒8上亚段、盒8下亚段沉积相平面图编制标准并绘制沉积相平面图,认为最有利储集砂体主要为不同时期沉积的高能河道中的心滩、边滩叠置砂体,次为主河道充填砂体以及河床滞留沉积叠置砂体。  相似文献   

4.
根据山西柳林、陕西延安和延长以及新疆阜康等地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野外露头,对辫状河砂体构型和定量参数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区辫状河单河道砂体宽度多为100~300m,厚度多为2~5m。其横剖面形态呈顶平底凸透镜状或顶凸底凸透镜状,主流线处砂体厚度最大,左右不对称,向两侧厚度递减梯度不同。由单河道拼合叠置形成的复合河道砂体厚度多为5~10m,宽度多为1 000~3 000m,总体呈板状。河道砂体构型可分为叠拼式、侧拼式和孤立式,其中叠拼式进一步分为完全叠拼型、不完全叠拼型和交错叠拼型,侧拼式进一步划分为侧切型和似侧切型。砂体构型不同,砂体连通性不同、非均质程度不同。辫状河砂体构型主要受辫状河相带和构造运动控制。  相似文献   

5.
当砂岩为单层砂体或多层砂体以不同的方式叠置时,其储层物性及含气性有较大差别。基于砂岩储层精细评价的需要,文章对鄂尔多斯盆地山2段、盒8段进行砂体组合类型的划分与评价。以测井资料及岩心描述为基础,将砂体组合划分为两大类、16种不同的类型。建立了砂体组合的测井、地震响应模式,并对各种砂体组合类型的物性及含气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厚度较大的单砂体物性及含气性一般优于复合砂体,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的物性及含气性较好。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心滩砂体物性中等-较差,向下到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物性变好,且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分流河道叠置砂体物性最好。榆林地区山2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单砂体及其复合砂体物性最好,分流河道单砂体及其叠置砂体物性较好。横穿沉积体系.由河道中心至河道侧翼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6.
以测井相分析为基础,开展吴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10段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吴起地区侏罗系延安组10段主要为辫状河沉积,发育辫状河道砂坝与河道间泛滥平原沉积.储层砂体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垂向上砂体叠置分布,储层砂体较厚,累计厚度最多可达60m~70m.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侏罗系沉积相带与砂体的展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吐哈盆地侏罗系广泛发有冲积扇、河流、湖泊、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相沉积。其中的中侏罗统西山密组、三间房组和七克台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序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辫状河河道砂坝及演浅湖滩砂等相带是良好的储集砂体,其纵向发育和横向展布是今后油气田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预测辫状河河道带宽度可加强对稀井控制下的地下辫状河河道带砂体沉积规模的了解。根据岩心或露头上 砂岩交错层层组的厚度,利用辫状河河流的满岸水流深度、平均沙丘高度、平均砂岩交错层层组厚度和河道带宽度 之间的统计关系来预测河道带宽度。应用该方法计算了苏里格气田的盒8、山1段辫状河河道带宽度,利用其结果 合理地建立了苏里格气田的沉积模式。该模式与实钻符合程度较高,表明该方法的可靠性,也说明在气田开发早 期井距较大的情况下,应用该方法可认识辫状河砂体的规模和气藏规模。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道多期切割、叠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体系”。根据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叠置带、过渡带和体系间3个辫状河体系带。研究深化并发展了辫状河体系带的概念及沉积内涵,建立了沉积相-辫状河体系-辫状河体系带的多级沉积格架,提出了辫状河体系带的多参数定量划分标准。综合分析岩心、测井、钻井等资料,认识到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规模、砂体的叠置样式、有效砂体的类型和集中程度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是控制气田沉积、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叠置带心滩发育频率高,规模大,砂体多期叠置,有效砂体富集,是气田开发的主力相带单元,过渡带河道充填发育,有效砂体以孤立型分布为主,辫状河体系间砂体零星发育,开发潜力较差。分别针对叠置带、过渡带建立了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标准,优化了井轨迹,为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苏里格气田东区致密储层受多期不同类型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因素影响,储层孔隙空间细小、孔隙类型结构和测井响应复杂等问题,分析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评价,提出利用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甜点”来筛选致密储层含气有利区。选用反映致密储层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气层有效厚度、含气层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气饱和度等多种参数,利用灰色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储层渗流、储集及含气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筛选出一、二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甜点”,并圈定近期可开发或评价后可开发的多期叠置的一系列含气有利区97个,其中下二叠统山西组山2段筛选圈定26个、山1段圈定27个、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圈定30个、盒8上亚段圈定14个。该研究成果反映出鄂尔多斯盆地广覆式生气和满盆子储气特色,为气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更多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震旦系—寒武系储层的发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勘探揭示,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的3套工业气层分别发育在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和二段,为了给该区的持续勘探发现提供储层研究支撑,分析了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发育机制,取得以下3项成果认识:①依据沉积微相、岩性和孔隙三要素将上述储层分为龙王庙组颗粒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灯四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缝洞—洞穴型储层和灯二段蓝细菌丘滩白云岩裂缝—孔洞型储层。②龙王庙组储层的主要岩性是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为溶孔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4%,平均厚度为36m;灯四段储层的主要岩性是蓝细菌白云岩,溶孔溶洞和洞穴是其主要储集空间,平均孔隙度为3.22%,平均厚度为70 m;而灯二段储层的岩性为蓝细菌白云岩,主要储集空间为溶缝溶洞,平均孔隙度为3.34%,平均厚度为80 m。③储层的发育经历了孔隙形成、热液矿物充填、沥青充填等主要演化阶段,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关键,并建立了储层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并将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三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二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提出同一套连续沉积的盐岩在长期及超长期层序划分中具不可分割性,并结合东濮凹陷及渤海湾盆地层序划分的实例,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岩石地层划分方案相一致的现象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宜川-黄龙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是勘探开发主要目的层,天然气富集成藏主要受沉积相带和储层物性控制。由于晚古生代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演化,沉积相类型不同,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尚不明晰。为此,通过沉积演化史分析,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微观储层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对宜川-黄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主要发育潮坪相,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盒8段主要发育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本溪组潮汐水道、山西组和盒8段水下分流河道为最有利储集相带。本溪组潮汐水道砂体呈透镜状,分布局限,山西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期迁移叠加,有一定规模,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呈“毯式”分布。本溪组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山西组和盒8段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为主。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是影响含气性的主要因素,储层整体具有特低孔、超低渗特征,但自下而上岩石组分中石英含量逐渐降低,岩屑和填隙物含量逐渐升高,自本溪组至山西组、盒8段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逐渐变差。本溪组厚层状的潮汐水道和山西组、盒8段连续叠置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纯、粒度粗、物性好、含气丰度高,为优势储集体,本溪组优质孔隙相对更发育,易于天然气富集高产。研究结果对宜川-黄龙地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及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里格气田盒8下亚段气藏纵向多期河道砂体依次切叠,横向同一期次内不同河道砂体相互拼接、同一河道内辫状水道砂体与心滩砂体交错切割,形成了层次复杂的辫状河储层。沉积层次的复杂多样导致储层内部发育不同层次的隔夹层,其产状、规模及发育位置均存在较大差异。正确识别并“有效避开”这些隔夹层从而达到提高砂体钻遇率的目的是辫状河储层水平井地质导向的重点和难点。以苏里格气田中区下二叠统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Miall的储层构型基本理论,将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3个层次:①垂向层间隔层;②侧向河间泛滥泥;③单砂体内部夹层。对不同层次隔夹层进行了成因分析,分别阐述了其空间分布、测井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平井地质导向策略:钻遇垂向层间隔层适当角度(<1.5°)穿越泥岩;钻遇侧向河道间泥质体大角度(2°~3°)快速穿越或实施侧钻;钻遇单砂体内部夹层略微调整井斜(<0.5°)。2014年该套方法在苏里格气田某区块进行现场应用,与邻区相比砂岩钻遇率、有效储层钻遇率分别提高了5%和3%,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取心井岩心的精细观察和描述,在戴南组一段和三垛组一段共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根据电测曲线、录井以及岩相组合的特点,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研究认为戴南组一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三垛组一段属于河流沉积体系,其中下亚段为辫状河,上亚段为曲流河。戴南组一段沉积期,曲塘次凹北部断阶带以及曲塘次凹南-东斜坡带、海北次凹南-西斜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格架。三垛组一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为辫状河河道和洪泛平原亚相沉积,河道内心滩砂体发育;上亚段沉积期演变为曲流河河道、堤岸和泛滥平原亚相沉积,河道凸岸一侧发育边滩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以及辫状河心滩、曲流河边滩砂体物性较好,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7.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块盒8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苏里格气田苏6区区域沉积背景,充分应用工区取心井盒8段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盒8段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原生的泥岩颜色、粒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在工区内划分出辫状水道、河漫沼泽、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等沉积微相,并指出区块有利的沉积相带为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受河道的走向及延伸距离的控制。该成果为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优质储层的预测指出方向,也为气藏滚动勘探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主要作为须二、须四、须六段的烃源层,勘探上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勘探程度低,但近期钻井揭示此3段有频繁的气显示,部分井测试获工业气流。为此,从地层特征、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运聚条件等方面,分析了须家河组一、三、五段的含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一、三、五段有利沉积相带主要分布在盆地周缘靠物源区,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席状砂沉积微相,盆内砂体局部富集,具备形成储层的物质基础;②这3个层段也发育储层,总体上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但局部地区发育相对高孔隙度储层(如中坝地区须三段,孔隙度最大值达13%),有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及川中西部地区,储层厚度最大达30 m;③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发育自生自储型气藏,总生气量达258.23×1012 m3,资源潜力大,运聚条件较好,具备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潜力,由此突破了须一、须三、须五段主要作为烃源层的传统认识。结论认为:该区须家河组一、三、五段具备较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有利勘探区块主要分布在川西北、川西南及川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主要含气层下石盒子组盒8段及山西组山1段储层中广泛分布粘土矿物,研究不同类型粘土矿物的含量变化及其主控因素对于低渗透储层的改造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砂岩薄片、铸体薄片等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山1段、盒8亚段、盒8亚段的粘土矿物类型主要有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及伊蒙混层,并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主要粘土矿物的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同时对粘土矿物分布差异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3个不同物源区的母岩类型决定了粘土矿物的原始成分,温暖潮湿到干旱气候条件的转化影响粘土矿物的风化或蚀变程度,河流沉积环境的强水动力条件、pH值及弱还原环境等为粘土矿物的沉积、转换及保存提供了条件;经历晚成岩阶段B期后长石蚀变导致伊利石增加,储层物性变得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