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之消解     
本文尝试运用阐释学的一些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学观作现代解释,并评论了人道主义。文中首先针对把现成状态的“人”当作不言而喻的出发点,提出“人之来历”问题,探讨了与此相涉的两个问题——我如何自视为一个个别的同一不变者?我如何生出“他人”概念?而后依传统文学观的“字、句、章”顺序,指出古汉语没有语法学而有文字学才符合实际,依此讨论了与西方哲学“存在”概念地位相当的中国哲学“道”(生生)概念。章即文本(Text),它及其结构是生生之一种存在方式。写作为阴(凝聚),阅读为阳(消解)。生生之构造即一阴一阳,也即写作和阅读。由此提出,文学是对我们的历史性的存在有决定意义的真理在其中发生的本质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易经》到《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易经》到《红楼梦》周汝昌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包涵着一个“三才”思想观念。它反映在《易·说卦二》,其文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的重心由先秦的“天人”“道物”之争<认识论>向魏晋的“有无”“动静”之辩<本体论>的过渡,表现为两汉宇宙论的繁荣,而《淮南子》的宇宙论,则是这一转化过程之开端。作为一种自然哲学,《淮南子》的宇宙论所取的理论形式直接影响了汉代名家宇宙论,反映了两汉哲学的理论特色。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淮南子》的宇宙论把阴阳二气理论和“精气说”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阴阳气化理论之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于这个问题,《老子》的作者当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只是自觉地认为道的本体是“无”。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老子》是唯无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现代哲学的高度,分析一下《老子》的道相当于现代的精神范畴,还是相当于现代的物质范畴。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子》哲学,有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继承,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水平。 一、“道”不是纯粹的虚无 有人认为《老子》的道是纯粹的虚无,其实不然。《老子》固然说道是“无”或“冲” (傅…  相似文献   

5.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两位哲学博士、教授在本文中阐述了他们对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观点,并对“反哲学”以及尼基福罗夫的《哲学是科学吗?》一文发表了意见。哲学的社会意义及其真理性之谜,激起了公众的由衷兴趣.不管有哪些人,包括《哲学是科学吗?》一文的作者,如何反对、怀疑和嘲笑,哲学在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作用只会提高,而不会降低。A.Л.尼基福罗夫对哲学的评价过于武断了,他说:“哲学从来不是,现在不是,相信将来也永远不是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他坚定认为,哲学论断不受经验检验,也不会被经验驳倒。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过,一些假想的哲学反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谈到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就中国哲学史来说,这个问题也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全局。因此,它引起各方面同志的关注是理所当然的。有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根本不必考虑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其主要理由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代“很少涉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清清楚楚地分成两大阵营,应该是近代哲学的特点。”哲学基本问题究竟是否存在呢?如果它存在的话,那它是否只存在于近代而不存在于古代呢!这些问题很有必要讨论清楚。长期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一直是研究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8.
一、韩愈“道”的具体内容《原道》是韩愈儒学复兴运动的纲领性文献,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佛老相对立的“道”和“道统”说,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文章一开头就对“道”的内容作了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他把孔孟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触为一体,作为“仁”的含义,从而指出,实行以“博爱为基本内容的“仁”,使一切言行符合现实的需要,就是“义”;“义”是“仁”的具体表现,由这种“仁”与“义”再进一步修行,就是“道”。一本正经的强调仁义道  相似文献   

9.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到底有没有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如果有,它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它同社会主体的目的性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涉及到重大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问题。 _问题的提出,“自然历史 (二)过程”理论之启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一版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史的过程。”(陈志良、杨耕译。见《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据此便流行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理论,认为社会历史同自然史具有某种相似性,因而可以直接把二者相类比,从自然规律出发去推导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性,即排除主观目的的绝对必…  相似文献   

10.
哲学家通常认为哲学是不受地理、文化或历史限制的科学,认为哲学的问题和理论是有普遍意义和放之四海皆准的。所以,“有一种美国哲学吗?”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显得是矛盾的。但是鉴于各国不同的文化状况在形成各国哲学的思想风格、基本设想和认识兴趣方面起着极大作用,故仍可说确有一种美国哲学。美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称为美国哲学  相似文献   

11.
侯洪澜 《社科纵横》2009,24(4):130-131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这个“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是否象长期以来流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甚至仅仅是辩证唯物论呢?我们认为,这样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大不恰当的。按照我们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应该包括五个部分,这就是:(一)辩证唯物论  相似文献   

13.
正开宗明义:书法者,章法、技法、笔法、墨法也;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阴阳者,宇宙、时空、能量之对立统一也。一言以蔽之,书法之道、之妙、之境界,在于书法之形神、主次、大小、奇正、疾徐、刚柔、黑白、浓淡、轻重、方圆、起止,等等,和谐共生,对立统一,移形换位,变化无穷。  相似文献   

14.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哲学学是一门新兴科学,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的前沿科学。新哲学体系和学派的创立,其实质是哲学观念的更新。可见,创建哲学学势在必行。那么,马克思主义有无自己的哲学学思想呢?有无这方面的著作呢?我们认为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回答。笔者认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作为他晚年的集大成式的精心之作,本身就蕴含了一份微型的哲学学纲要。本文予以发掘和阐述,求教于哲学界。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中,引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历史唯物主义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什么?薛德震同志在他的《解放的哲学和哲学的解放》(载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学习与探索》,以下简称《解放》)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整块钢铁,“首先是从锤炼历史唯物主义这块胚胎开始的;而这块胚胎的核心恰恰就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解放问题。”“‘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主题”。对于这种观点,我们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就教于薛德震同志。  相似文献   

17.
德国《东南亚文化和历史杂志》 ( 1999年 ,汉堡 )发表了一篇对我院哲学所研究员洪汉鼎先生在 1998年于德国出版的《中国哲学之基础》 (与德国哲学家卢茨·盖尔德撤策合著 ,雷克拉姆出版社、斯图加特 )的书评。文中对洪汉鼎这部合著评价较高 ,认为它超出了目前在德国出版的同类性质的著作 ,是“一部可堪称典范的导言式著作” ,它“在德文图书市场上对于那些想接触中国哲学的人目前将是最好的指南”。现将此书评译成中文刊出  相似文献   

18.
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倡导“一分为三”(“三分法”)命题,之后学术界展开了争论,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更有之,持选择性意见者也有之。1991年5月,朱兰芝同志又发表了《“一分为二”的提出及其哲学内涵——兼与“一分为三”论者商榷》(《理论学刊》1991年第3期以下简称朱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对于“一分为三”论者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严厉的批评,可以说是集批评意见之大成。对此,我非常高兴,希望这场争论能在第二个十年中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那部惊心动魄的历史。从原型批评出发,本文分析了中国古老的象征系统——兴与象。作者认为《诗》之“兴”与《易》之“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最早对原型的理论表述,而兴象系统中那些富于联系和富于传统的象征物,正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模式。从这一理论出发可以看出,兴象根源于远古文化传统;兴象是一种深刻的象征;兴象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依据兴象与原型的联系,文章找到了《易》与《诗》作为表现方法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之阴阳与《诗》之男女的逻辑联系,破译了《易》与《诗》作为兴象之物的密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