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共性和规律。方法:采用以"痛经""经行腹痛""针刺""针灸"为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针刺治疗痛经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治疗痛经针灸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总纳入针灸处方114条,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经络和部位分别为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和下肢膝部及膝部以下,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置信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三阴交-太冲,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是三阴交-关元,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临床治疗痛经可以使用三阴交-太冲-关元组合,并结合具体情况搭配足三里、次髎、中极等穴位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数据挖掘研究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取穴规律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剖析近年来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取穴规律,以指导临床针刺取穴及配伍。方法:首先检索并浏览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近年来相关文献,然后对文献中涉及的针刺处方进行总结并整合录入数据,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其针刺处方中的选穴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在经脉循行上主要选取任脉、足太阴脾经,一般多选用三阴交、关元、地机等穴位,采用多穴配伍治疗。结论:虽然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优势突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均得到了大多数医家的认可,但是无论在穴位配伍还是取穴规律等方面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见对于本病的针刺治疗方面尚无一个统一、科学且规范化的诊疗标准,需进一步探讨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辨证选穴的用穴规律。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0月20日的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辨证选穴的相关文献,将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进行查重,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选择,建立Excel工作表对将最终纳入文献的年份、文题、文章类型、辨证分型、各证型针刺选穴等信息进行提取,同时对文献中证型名称、腧穴名称进行规范化管理,并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频次、频率分析。结果(1)共检索到1656篇文献,纳入46篇,共涉及64个穴位,11种证型。(2)11种证型分为实证、虚证2类,其中实证用穴59个、虚证用穴46个。实证选穴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是三阴交、关元、次髎、地机、太冲;虚证选穴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是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次髎、肾俞。对所有实证、虚证选穴的所属经脉分别进行统计,实证前5条经脉依次是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虚证前5条经脉依次是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3)11种证型根据出现频次高低依次为气滞血瘀证、寒湿阻滞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寒凝血瘀证、肝郁气滞证、湿热瘀阻证、肝郁湿热证、肾气亏虚证、寒凝证、胞宫虚寒证;以上证型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依次是三阴交、关元、次髎、地机、太冲。同时各证型具体选穴又有所不同,其中前5个证型其使用频次位居前5位的穴位分别如下,气滞血瘀证:太冲、三阴交、关元、次髎、地机;寒湿阻滞证:三阴交、关元、地机、次髎、中极;气血两虚证: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次髎;肝肾亏虚证:肾俞、三阴交、关元、肝俞、足三里;寒凝血瘀证:关元、三阴交、次髎、中极、肾俞。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总体选穴以阴经穴位为主,多选用足太阴脾经、任脉腧穴。辨证分型以气滞血瘀证最为多见,各证型间、实证和虚证间具体选穴有所不同,均体现了辨证选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近10年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选穴规律。方法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通过对中国知网近10年来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所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腧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脾俞、太冲、上巨虚、阴陵泉、下巨虚,经脉主要集中于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选用穴位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本病处方选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为主,辅以背俞穴及胃肠下合穴,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  相似文献   

5.
唐代以前针灸治疗痛经取穴数量非常少,常常仅用单穴处方治疗,而且穴位都是属于局部取穴,均位于腹部,从腧穴分布的经脉来看,大多属于足阳经和任脉。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已逐渐发展为多穴处方,单穴处方已少见,最常用的选穴处方是关元、三阴交、气海等,穴位多属于任脉和足太阴脾经,配穴方法多为局部穴和远端穴相配。到了现代,处方数量以多穴处方为主,最常用的选穴处方是三阴交、关元、地机、中极、次醪,穴位分布在胸腹腰背,多属于膀胱经、任脉、脾经、肾经,而且配穴方法上除了局部穴配合远端穴外,还有辨证配穴、俞募配穴、交会穴配穴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分析国内外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疗效及机制。研究发现临床常用三阴交、十七椎、关元、次髎、地机、血海等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且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对单刺三阴交、十七椎治疗PD的研究较多,针对三阴交主要研究不同的针刺干预措施及常用单穴之间的比较;相对其他单穴,十七椎的研究较完善,不同单穴、单穴与多穴的临床疗效差异、针刺的介入时机、留针时间等,但尚无统一结论。针刺单穴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确切,单刺十七椎治疗PD宜留针30 min,但针刺的机理、介入时机、留针时间、治疗频率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李国安运用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的经验。认为子宫肌瘤的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结合足太阴脾经地机穴的切诊,把握病情;治疗常用针刺足三里、地机、阴陵泉和三阴交等法,以调气通络、活血化瘀,或针药同用,并结合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为资料来源,选取2008年至2018年的文献,以"慢性盆腔痛""针灸""选穴规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电子表格对入选文献选穴、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38篇文献中穴位频次前六位为中极、三阴交、关元、气海、足三里、子宫,腧穴总频次出现最高的部位为胸腹部,尤以腹部为主,腧穴归经则多集中在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结论: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痛取穴选经有规律,腧穴多分布于腹部并以任脉、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阴脾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从病位病机的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的诊治思路。临床诊治中,以"理、法、方、穴、术"为纲,基于本病"瘀阻胞宫,冲任失调"的病机特点,注重明辨病位,确立活血化瘀、调理冲任的基本治法。随病期不同而"通""调"结合,且各有偏重,即经期重在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以足太阴脾经穴和经验效穴为主,常取地机、三阴交、次髎、十七椎穴,经间期重在调和冲任气血及脏腑功能,治本为主,以足太阴脾经、任脉穴为主,常取三阴交、关元、子宫、足三里穴,并配合合理的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40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min的止痛效果。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天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 min条件下,针刺单穴十七椎、三阴交、地机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10 min及针刺5、10、20、3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的即刻镇痛效应,针刺5 min时,十七椎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与治疗前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针刺10 min3组疼痛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针刺20、30 min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疼痛值均明显下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30 min时,十七椎组与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阴交组和地机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其他观察时间点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3个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有较好即刻止痛作用。针刺十七椎穴的即刻镇痛效果优于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针刺三阴交穴和针刺地机穴疗效相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针刺地机与地机、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异,以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常用腧穴的配伍关系。方法 将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双穴组,每组20例。单穴组针刺地机穴,双穴组针刺地机、关元穴,观察针刺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随时间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结果 双穴组针刺后各时间点VAS读数与针刺前差值均大于单穴组差值。结论 疼痛时针刺地机及地机、关元均可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但针刺地机、关元有优于单刺地机的趋势,针刺地机、关元治疗原发性痛经时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单穴、多穴治疗中度痛经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SZ  Cong Q  Zhang BF 《中国针灸》2011,31(4):305-308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中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3例中度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31例)和多穴组(32例).在痛经发作时单穴组针刺十七椎,多穴组针刺十七椎、地机、次髎、三阴交,均留针30 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刻,进针5 min、1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的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4年来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或研究,总结和分析其取穴规律。结果纳入文献共85篇,治疗采用的腧穴分布于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太阴脾经的使用频数最大(145次),其次是任脉(141次)。85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频数位于前16位的依次是三阴交(84次)、关元(64次)、足三里(42次)、太冲(40次)、气海(39次)、合谷(35次)、次髎(31次)、地机(30次)、中极(25次)、血海(20次)、肾俞(19次)、归来(13次)、水道(13次)、脾俞(13次)、肝俞(12次)、阴陵泉(10次)。结论对原发性痛经进行针灸治疗经脉多用足太阴脾经和任脉,而穴位多用三阴交、关元和足三里,取穴治疗时应遵循局部、循经和辨证等取穴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临床选穴用经组方的特点与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2009—2019年)中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文献,通过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的辨证辨经特点、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治疗方式特点等。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通过统计分析得知针灸治疗本病:1)针灸处方中常用穴位是三阴交(8.9%)、中极(8.9%)、关元(8.9%)、足三里(7.0%)、气海(5.8%);治疗本病常以辨病为主,所辨经脉涉及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分布主要以腰骶部、下腹部为主;特定穴属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募穴(18.3%),五输穴(15.1%)、背俞穴(10.1%);治疗手段常用针刺治疗。结论:针灸治疗慢性尿潴留,以辨病取穴为主要基础,主要涉及膀胱经、与任脉、足太阴脾经密切相关;采取近部选穴加远部选穴方法,以调节各脏腑功能,使小便得以自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三阴交、地机、关元、合谷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中符合要求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疼痛时针刺组穴治疗,对照组以布洛芬胶囊口服,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值的变化。结果针刺穴位治疗组在治疗后5 min开始显效,而且一直持续到起针后120 min,VAS值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下降幅度大。而对照组在治疗后VAS值虽然下降,但是起效慢,而且VAS值下降幅度小,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组穴治疗和西药口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效,针刺穴位治疗效果优于西药口服治疗。  相似文献   

18.
关元为任脉经穴 ,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穴居于脐下三寸 ,为男子藏精 ,女子蓄血之处 ,是人生之关要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穴 ,又为足三阴之交会穴。二穴为主 ,配伍运用 ,治疗妇科病 ,屡获良效 ,现列举几例。1 痛经   2 0岁 ,痛经 8年。 1 2岁月经初潮时即有小腹作痛 ,未引起重视。近 3年来痛经加剧 ,经量少 ,色暗红 ,有血块 ,虽服止痛片可暂缓痛势 ,但下次月经来潮仍疼痛不已 ,据病情诊断为痛经。取穴 :关元、三阴交、太冲。针入得气留针 1 0 min后疼痛缓解 ,后每次月经来潮前 2~ 5 d开始针刺上 3穴 ,连针 3个周期病愈。随访 4年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20年11月1日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涉及46个腧穴。选用频次前2位的腧穴为三阴交、足三里。涉及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下肢腧穴应用频次最高。常用的腧穴配伍为三阴交+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聚类分析中体现出上下配穴、交会穴配穴等取穴原则。【结论】 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疗效确切,有一定规律可循,常选用三阴交、足三里为主穴,运用远近配穴及局部取穴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中医外治法干预原发性痛经规律,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2014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成数据库,按照标准筛选后,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针灸疗法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中数量最多,且远超过其它中医外治法。其中,单纯针刺疗法和单纯灸法的理论研究都远远超过临床试验。原发性痛经辨证针刺治疗穴位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三阴交,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为关元、地机,并确定了22条经典的穴位配对(组)。结论:中医外治法干预原发性痛经,以针灸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且以三阴交、关元、地机为主要穴位,共有22条经典穴位配对(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