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各地征集及自主选育的主推57份小麦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不同种质资源在山西的种植表现,来解决种质资源丰富与育种亲本贫乏的矛盾,有目的地选择亲本,加快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有效地进行小麦种质创新,为今后的栽培育种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穗粒重,为23.70%,最小的是每穗小穗数,为7.98%,这说明了穗粒重的遗传基础丰富,每穗小穗数则相对稳定。相关分析表明:穗粒重、穗粒数、每穗小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506、0.471、0.405,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56。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穗粒数这一性状的选择,从而达到提高小麦单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与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麦育种和栽培实践 ,对宿州市小麦超高产育种和栽培作了总结。笔者认为 :在多穗型的基础上选育大穗型、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可行方案 ;超高产栽培方面 ,应加强小麦中期生育规律及调控研究 ,建立完整的小麦生育指标诊断体系 ,才能使小麦超高产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春小麦节水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模拟了不同生育阶段(时期)的水分亏缺(控灌)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一阶段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均有影响;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致使小麦减产的幅度为15%~30%。导致减产的最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减少,其次是千粒重降低和收获穗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下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耐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四川代表性小麦品种在干旱胁迫下不同生育时期的叶片水势、相对含水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和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叶片水势和相对含水率降低,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导致产量下降。干旱胁迫下小麦的耐旱性在不同生育时期有差异,说明小麦的耐旱性与阶段发育有密切关系,这给选育耐旱性小麦品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给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用2015年参加山东省小麦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的135个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穗数范围的产量及产量因素、不同产量水平下的产量结构、各产量因素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单位面积粒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山东省小麦生态条件下,选育高产稳产品种应在稳定千粒重的前提下,确保较多的穗数,最大限度地提高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粒数。  相似文献   

6.
临麦15号是临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麦类作物室根据育种目标,于1996年以A122作父本、87-5/E232作母本选育出的小麦品种。该品种多年表现株高90 cm左右,穗长9 cm左右,穗粒数45粒左右,千粒重约43 g。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背景、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最近五年来小麦“高稳低”综合研究和有关调查材料,从整体上、时间上、空间上阐述我省小麦生态条件与小麦生长发育、增产途径的关系和因地种植,小麦种植区域化等问题。1、从整体上,针对我省小麦生态条件(温、光、水、土),分析我省小麦生长发育具有“两长一短”的特点,即全生育期长(230多天),幼穗分化期长(160—170天),籽粒灌浆期短(36—40天),其“三段比”(出苗—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为6:2:2。小麦生长速度是前慢后快。因此影响我省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主要是中后期生育时间短,不利气象因素和病虫害较多。在育种目标上,要考虑:(1)选育单穗生产力潜力大的;(2)选育稳产,抗逆性好的品种;(3)选育适当早熟、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在栽培管理上要把握住小麦三段生育特点与生态条件关系,努力做到“冬壮春稳夏不衰”的要求。由于我省小麦单棱期、二棱期时间长,以增加小穗数为主来增加穗粒数较为有利。2、从时间上,根据1975—1979年五年来产量结构的变化,分析穗、粒、(?)三因素的形成与生态条件的关系,说明穗的形成与“暖冬年”、“冷冬年”有密切关系,粒的形成与“春长”、“春短”有密切关系,千粒重的高低与光照、干热风有密切关系。并从中总结出:三因素均衡发展型、穗多型、粒多型、穗重型等四种小麦增产类型。3、从空间上,按照我省各地不同小麦生态条件,可分为:平原水肥地高产小麦,丘陵旱薄地小麦,盐碱地小麦,稻茬地小麦,上浸地小麦等不同生产类型,并明确主攻方向,抓住关键性技术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实行小麦种植区域化。  相似文献   

8.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通常称为生育后期.进入生育后期以后,小麦穗数已经定局,但每穗粒数、粒重还有很大变化.因此,搞好后期管理对争取粒多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麦若干植株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和1982年结合我院小麦杂交育种试验,对40个遗传型稳定的品种(系)、15个F_1和12个F_2单交组合的若干植株性状,诸如株高、穗下节长、颈长、旗叶和倒二叶的长、宽、叶面积、α夹角,Lf值、叶向值及其与产量性状,包括每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的相关性和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我省小麦生育特点和生态条件,对小麦杂种后代若干性状的选育进行了讨论。1、株高与千粒重表现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因取材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表现有正相关,弱相关和负相关不等;与穗粒重的相关系数均为显著正相关;与每株穗数表现了弱的正相关;根据我省小麦“两长一短”的生育特点,结合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我省小麦高产育种应把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而增加每穗粒数的关键是提高每穗小穗数。2、穗下节长度和颈长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和株高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完全一致;穗下节长、颈长和株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育种实践中,把株高作为穗下节长和颈长的间接选择指标是切实可行的。3、旗叶和倒二叶各性状(α夹角、Lf值、叶向值、叶长、宽、面积)的广义遗传力(h~2%)在组合间表现不同,旗叶各性状的遗传力大于倒二叶;F_1叶部各性状的表现与双亲平均值(mp)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就为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旗叶和倒二叶各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性状组合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旗叶各性状比倒二叶各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在育种实践中,要注意选择旗叶叶面积适当大,且形态结构合理的品种,对倒二叶各性状的选择也不可忽视。5、从叶长、宽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偏相关分析中得知,当叶面积一定时,旗叶长与穗粒数、旗叶宽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旗叶长与千粒重、旗叶宽与穗粒数也呈显著正相关。这就说明选育大穗大粒型品种,必须有适当大的叶片,小叶窄叶对形成大穗大粒不利。  相似文献   

10.
超高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亮  卢少源  刘桂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91-9492
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 00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小麦,多穗型和大穗多小穗型结合的中间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保持适宜的群体、提高穗部表现可能是超高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对育种方法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指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突破口应是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 ,着重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主攻穗重。对如何选育超高产优质品种的途径和方法作了针对性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育种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3-2009年江苏省审定的淮北地区小麦品种区域试验产量及其他相关数据,介绍该地区近27年来小麦育种进展,并提出今后的发展策略,为该地区小麦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年平均产量从1983-1986年的6 432.0 kg/hm2,上升到2005-2009年的7 755.65 kg/hm2,年均递增49.02 kg/hm2,年均递增率0.82%.(2)27年来产量三要素变化情况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由648.75万穗/hm2下降至581.28万穗/hm2,每穗粒数由30.75粒提高到33.39粒,千粒重由37.50 g提高到42.85 g.三要素变化提高产量的作用强弱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  相似文献   

13.
超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000kg/hm2以上的超级小麦,多穗型品种较大穗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大群体"小叶株型"可能是超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大穗型品种在产量上的突破,要打破分蘖力强、成穗率低、穗数少的阈值。并就育种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近年来山西南部旱地小麦的育种趋势,对2015~2019年山西南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中共计65份品系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变异系数最大,为12.12%;产量构成三要素的变异系数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不同年度间区域试验小麦品系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均在40 g以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但综合作用中株高的贡献较大.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影响旱地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育种过程中应注重二者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下游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小麦超高育种的目标,指出小麦超高产育种的突破口应是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来主攻穗重。对如何选育超高产优质品种的途径和方法作了针对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春季是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也是成大穗、多成穗的关键时期,麦苗生长快,变化大.小麦返青后,幼穗生长发育快,发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麦穗的大小与粒数的多少,而穗粒数又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因此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春季小麦幼穗的分化进程与生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舞钢市其相关性见下表.  相似文献   

17.
超高产小麦育种是“十五”期间的主要育种目标。选育超高产品种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本文就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指标进行探讨,超高产育种的主要模式应建立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主攻穗粒重。  相似文献   

18.
试论超高产小麦选育的思路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目前高产小麦育种现状的分析,结合黄淮麦区西部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提出产量再上新台阶,要以资源创新为基础,协调提高产量三因素的量值为思路,利用矮败小麦育种工具和常规超亲育种方法,通过改良小麦株型结构,增强后代选择压力,选育超高产小麦品种,达到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并举提高,突出穗粒数,实现产量突破。  相似文献   

19.
晚播小麦因播种期推迟,各生育时期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生长慢且生长量小,造成分蘖成穗少,幼穗分化时间缩短,籽粒灌浆开始晚,强度大,粒轻,受后期气候因素的影响,严重减产。所以,根据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针对不同的播种基础、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应采取相垃的栽培管理措施,促进生长发育,协调穗数、穗粒数、粒重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扬麦11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处理,研究了晚播对冬前麦苗素质、全生育期、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生育期缩短,生育进程推迟。晚播麦产量构成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最终产量下降,其中穗粒数的降低是小麦产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