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芦正懋 《山西建筑》2009,35(17):15-16
介绍了结构主义是一种认识事物、解析现象的方法,指出民居独特的文化地理因素有着原型的价值,对结构主义与中国传统之民居建筑进行了分析,从民居建筑空间进行了论述,以达到重新思考结构主义建筑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中介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结构主义相对层级间转换介入的“中介空间”概念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并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同结构层级中的“中介空间”所呈现的形态及其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华珺 《新建筑》2012,(2):151-153
"元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转向"以来一个重要的概念,把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这对范畴纳入建筑批评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好地区分建筑批评中概念的结构与层次,避免将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相混淆。通过对元语言不同层次的分析,建立建筑批评的三个研究层次及其相应的元语言,即建筑语形元语言、建筑语义元语言和建筑语用元语言,而不同层次间批评元语言的交流与对话,也会丰富建筑批评话语自身。  相似文献   

4.
通过区分"结构主义"在语言学、哲学思潮、建筑学等几个不同层面的含义,简单清晰地梳理出"结构主义建筑"的几个脉络,并明确"结构主义建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姜梅 《新建筑》2007,(6):113-119
通过对王澍的建筑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与文本作品《那一天》的交叉阅读,试图厘清在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现代思想(特别是结构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建筑师的建筑"思"路,指出在传统从基础坍塌陷落为深渊的当今世界,意义性的建筑解构的出现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结构主义的阐述与分析,总结结构主义思想在建筑中的运用和体现。并从结构主义多个特点出发对某国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建筑作品代代木体育馆进行分析,从而更深层次的理解结构主义建筑特征以及如何将其设计方法运用与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非线性建筑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呈现,在奇异独特的建筑造型背后,寻求建筑内在更为本质层次的意义无疑非常重要。而"建构"正是连接建筑的美学特征与内在价值的桥梁。从传统建构理论在当代非线性建筑中的新运用以及非线性建筑所特有新建构因子的浮现两方面,尝试将非线性建筑的实践与建构理论结合在一起,重新思考非线性建筑"诗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胡哲  曾忠忠 《华中建筑》2007,25(1):160-161
该文以传统民居建筑为出发点,以西方思想为参照,反观古代独特的身体观念,探讨了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的身体观念,并透过身体观念的诸层次与不同面向,列举传统民居与身体之对应关系,分析了身体观的转化与投射的思维,了解隐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深层涵意.  相似文献   

9.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礼制思想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对礼制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从传统建筑装饰中的"礼"精神及其在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中的具体体现等不同方面分析并强调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0.
秩序,建筑之间的逻辑关系。试图通过对勒.柯布西耶的黄金分割体系、路易斯.康的空间秩序以及赫曼.赫茨伯格的结构主义中建筑秩序的解析,阐述建筑中的秩序美。  相似文献   

11.
代朋  吕京庆  徐明磊 《山西建筑》2006,32(10):45-46
为了解决传统的居住区规划结构呈现出的弊端,该文追溯到结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演进过程,提出了对传统规划结构的批判与继承以及一些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垂花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着重要位置,我国传统的住宅、府邸、园林、寺观以及宫殿建筑群中,都有它的独特地位。垂花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优美的建筑外形,各种垂花门既有精巧华丽的共性,又因所处具体位置和功能上的差别而具有多种构造形式。垂花门的构造艺术和技巧,是古建传统技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垂花门的种类、构造及其在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规律和技艺,继承这方面的宝贵遗产,对保护和维修文物古迹,建造新的古建风景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垂花门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着重要位置,我国传统的住宅、府邸、园林、寺观以及宫殿建筑群中,都有它的独特地位。垂花门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优美的建筑外形,各种垂花门既有精巧华丽的共性,又因所处具体位置和功能上的差别而具有多种构造形式。垂花门的构造艺术和技巧,是古建传统技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研究垂花门的种类、构造及其在造型、装饰等方面的规律和技艺,继承这方面的宝贵遗产,对保护和维修文物古迹,建造新的古建风景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姜梅 《华中建筑》2007,25(3):4-7
该文通过几位欧美著名建筑师对于当地传统民居的研究状况的简要介绍,描绘和勾勒了民居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类型学到现象学的变迁轨迹,提出民居研究方法应主动学习和借鉴相关人文及社会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期对国内的民居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碉房是青藏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藏族传统居住建筑形式。 文章基于广泛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从历史称谓、墙体材料与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辨析。在此基础上,从时间维度,辨析宫堡建筑、宗教建筑与碉楼等不同功能性质建筑同碉房在营造技术和形态特征上的内在关联,从文化维度,辨析它们同碉房在竖向功能布局与装饰模式上的异同,发现均是以碉房为源头发展而来的阶段性产物。从而在理论上澄清藏族传统建筑体系中这一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碉房实为一种体系化存在。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省丽水地区传统乡村为例,从时间的维度解析乡村聚落与建筑的魅力根源;探讨在聚落、建筑、生活等不同层面上,丽水地区乡村建筑从物质、空间、形态反馈出的文化线索变迁、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建造方式与材料上时间印记,提出现代乡村建设中不可忽略的时间维度的延续与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7.
金毅 《住宅科技》2010,30(8):18-21
上海各级法院因房屋质量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案例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房屋渗水引起。这类案例具有时间长、原因复杂等特点。文章分析了进水管、排水管、外墙、楼板等主要部位出现的渗水原因。  相似文献   

18.
The main purpose of a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to provide a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for human activities. Nowadays this objective is the responsible for the consumption of more than 40% of total energy demand in European Union.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in Spain has been in rapid growth in the last decades, yet there exists many abandoned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of reuse abandoned rural buildings. Due to their thick exterior walls of high thermal inertia, the indoor environment inside them can be comfortable with less energy consumption than new buildings. Here we show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ree different houses, two traditional and one modern building, constructed of different building material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hermal behaviour of existing constructive solutions in a Spanish district, not to improve them. The field test results show better indoor conditions inside the traditional houses. In summer, thermal comfort is achieved with no energy supply inside traditional houses but not inside the modern one. In winter, the indoor environment is more stable inside the traditional houses, however none of them were able to provide thermal comfort naturally. In the case studied, the only inhabitant of a small village lives in a prefabricated wooden house, and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door conditions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the same location are of higher quality.  相似文献   

19.
王瑛  马骥 《华中建筑》2008,26(7):185-187
1840~1924年是山西教堂建筑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教堂大多采用欧洲传统教堂建筑形式。然而不同于近代开埠城市,内陆地区的外来建筑更多的受到当地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的制约,并经由本地工匠的理解,实现其移植和落户的过程。该文以山西省朔县新安庄天主教堂为例,分析外来的教堂建筑如何在传统观念的诠释下,运用本地的建造技术,实现西式的建筑造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植根于本土的基本观念和基本特色,以期为当代建筑追求本土化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