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2.
新闻照片不仅起着美化活跃版面的作用,更主要的在于它使读者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对所载新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摄影报道有着文字报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企业报在新闻摄影报道方面却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值得引起重视。下面就几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谈谈粗浅之见。一、有的企业报整版无一幅照片;有的版面偶有一幅照片质量也不高。这就削弱了宣传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一是一些企业报的领导和编辑囿于设备、器材的匮乏,致使摄影报道很难在版面上占有一席之地;二是有的企业报领导或编采人员把摄影报道视为陪衬,重文字轻照片。从  相似文献   

3.
杨杰 《新闻世界》2012,(6):41-42
著名新闻摄影理论家,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创始人蒋齐生先生曾提出,图片编辑“是本报权威的新闻摄影代言人和业务指挥官,他的业务和职责主要有两条:一、着重培养本报新闻记者;二、在报纸版面上很好地运用新闻照片,”并建议图片编辑应在“报纸总编一班人中设立”。但遍数全国的媒体,目前一般都是设专职图片编辑,甚至还有由版面编辑代劳的。但笔者觉得,在现有状态下,要想达到蒋老要求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搞好与各方的关系是能够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闻照片的编辑处理.是指编辑运用版面语言有目的地策划、选择.修饰、配置新闻照片,从而使新闻照片在版面上形成了主次搭配得当.先后有序、轻重适宜,能充分体现编辑部立场、态度和思想倾向的最优版面布局.一、编辑参与新闻照片拍摄的策划.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有许多种新闻我们是可以题材先知、主题预选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拍摄反映某个新闻事件,编辑完全可以参与摄影记者或摄影通讯员的策划程序,并从版面的角度提出建议供摄影者参考.这些建议包括照片的选题、画面、角度等等.编辑参与新闻照片的拍摄策划可以帮助拍摄者更好地了解版面宣传的需要,更好地为版面宣传服务.在这方面,我们曾作过一些尝试.1995年8月全国卫生城市大检查即将临近,为更好地宣传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笔者策划了一个题为《请对号入座:这些卫生死角你该怎么办?》的整版新闻批评照片,刊发在《鄂州日报》8月8日的二版上,全版共刊发了15件照片,集中报道了鄂州市城区的一些卫生死角.这组照片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市民来信来电称赞这一做法,报道中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市文明委拿着报纸召开专门会议督促检查整治情况.8月17日和8月19日,我们又两次以二分之一版的位置刊发了题为《一组反映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5.
概况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和第11届亚运会东道国最大的报纸,人民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的各项指示以及编委会的意图,以空前宏大的规模、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本届亚运会作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有重点的报道。从去年9月20日到10月9日,国内版除一版外,在二、三版共出亚运专版39块,海外版出专版43块;本报创办的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对开4版大型彩色日报《亚运新闻》共出17期,平均每期发行近10万份。这段时间的报道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前不久本报版面(包括海外版及《亚运新闻》),获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比特别奖,2篇作品、1个专栏获一等奖,6篇作品、2个专栏获二等奖,2篇作品、3个专栏获三等奖,5篇作品获荣誉奖。去年4月中旬,报社编委会批准了第11届亚运会  相似文献   

6.
亚运期间,顶夜班,难得去比赛现场,电视也看得不多。不过,每日览阅不少新闻照片,倒也别有洞天,补了观赛不多的缺憾。这次,亚运会新闻摄影,从总体上看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有一批佳作问世。其二,若干家报纸破格用照片,用出了新水平。编辑选什么样的照片?新闻照片的“命运”,说到底,是掌握在编辑们的手里,尤其是负责版面的总编辑和夜班主编手里,往往是他们一言定终身。这“一言”,不是随口而出,而是言之有据,能道出个一二三来。开赛以后,我多次到新华社摄影部设在新闻中心的“大本营”,登门求片;也多次找一些摄影记者加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近几年来,我们对新闻摄影这门科学的认识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这仅仅是开始。我们认为,对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一、充分认识新闻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独特作用。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独立兵种。它不但与文字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在报道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就它的功能和特性来说,还具有文字新闻没有的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对新闻摄影在信息传播中的独特作用认识不足,直到现在,不少报刊编辑还把新闻照片当做“美化版面”的“配角”,不但削弱了新闻照片的感染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摄影记者的创造精神。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不改变这种旧观念,新闻摄影就不可能有活力。目前,无论是国际报纸,还是国内报纸,一些高明的具有鲜明的新闻意识的编辑,都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光有文字报道而没有新闻照片是不能成其为报纸的;同样地,如果一张报纸只有好的文字报道,而没有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也是不能成为一张好报纸的。”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在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这样说。此次会议于8月19日—26日在银川市召开,62家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要闻版编辑和摄影部(组)主任(组长)会聚一堂,专门研究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这在我国新闻事业史上还是第一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我国报纸宣传工作贯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以见证性为特长的新闻摄影,一直受到各家报刊程度不一的重视。作为一个经济大省的省委机关报,新闻摄影的改革与发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的摄影报道显然存在着不足与缺陷。思考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究竟什么样的新闻照片是“好照片”应该说,这是一个令包括总编、版面编辑、图片编辑、摄影记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新闻摄影在报纸宣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报纸编辑甚至总编们的关注。它在报刊上已展示出其它新闻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新闻照片的“忠实性”,再现了新闻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强化了新闻的真实性,可信性,可极大地提高报纸信誉,获得读者;其二,新闻照片不仅可以独立传递新闻,还可以美化版面,以满足读者“直观性”的审美要求。翻阅一下国内一些新闻报刊,尤其是地市一级报纸,从中可以看出,编辑在选择照片时,存在着两种  相似文献   

11.
我从事版面编辑工作已20年,同新闻照片打了20年的交道。这次参加了在银川召开的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受到教育,得到启迪,思考颇多。新闻照片在报纸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办报人的重视,特别是报纸总编辑的重视。新闻照  相似文献   

12.
一张报纸要办得生动活泼,不可不注意加强新闻摄影报道。目前,大家一方面在强调改进报纸工作,力求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另方面却又越来越忽视新闻摄影报道。这种情况需要加以改变。为此我发出呼吁,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翻阅近年来的各种报纸,不难发现在报纸版面上,新闻摄影有逐渐冷落的趋势。新闻照片的利用率在下降,真正具有新闻价值,质量较高,看后令人深受感染的新闻照片极少,报上刊登出来的照片,篇幅越来越小,有不少只给“豆腐干”大的地位;有的小得象是“纪念邮  相似文献   

13.
高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烦恼。近来,有位摄影同行向我诉说,他拍摄的一幅获奖新闻摄影作品,在入选一本新书时遭到编辑的变形处理,使原来照片中亭亭玉立的女教师被变成了又矮又胖又横脸的挫墩子,令作者哭笑不得。也有同志反映:他的一个邻居上了报纸,不知怎么搞的,“脸变长了”。 目前,这种新闻照片使用中随意变形的现象,并非一两例,而是大有蔓延之势。此事非同小可,应当引起各报刊编辑部高度重视。 新闻照片不是哈哈镜。据了解,有的编辑在处理版面时,正好版面空一块,为了不改排文字,就图省事把照片拉长或是压扁…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是1995年元旦创刊的。创刊伊始,华东分社就将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改革的主要抓手。在版面上新闻照片数量得到保证,在版面上新闻照片的单幅、组照、专题等多种形式得到充分展示。 1995年10月,华东版开展了向读者征求意见的活动,在问及“您所喜欢的版面、栏目”时,竟有  相似文献   

15.
丁锡满,即萧丁,解放日报总编辑,又是知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他在新闻摄影方面有何建树,人们也许不太清楚。其实,他在这方面也是行家。1993年3月,在成都举行的第十二届(1992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会上,他荣膺“慧眼奖”。“慧眼奖”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为“重视新闻摄影在宣传报道中的作用,重视培养、使用摄影记者”的报纸总编辑设置的最高荣誉奖。每届评选一位。自从1984年中国日报总编辑冯锡良荣膺这项殊荣以来,历届“慧眼奖”的获得者均为中央报纸或是北方省(市)报纸的总编辑,象经济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北京日报总编辑刘虎山,黑龙江日报总编辑贾士祥等,从无南方报纸的总编辑问鼎。故而在报纸刊用新闻照片方面,一向有“先进的北方、落后的南方”之说。解放同报总编辑丁锡满因以“让照片在版面上发挥更  相似文献   

16.
本刊就当前新闻摄影的现状提出一些问题,请部分报社领导同志或摄影编辑同志回答,旨在交流情况,总结报纸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促进新闻摄影上新台阶。调查题目如下: 一、你报摄影记者有多少人?与文字记者的比例?文字兼摄影记者多少人?图片编辑几人?文字兼摄影编辑的多少人? 二、你报每天采用新闻照片多少张?版面位置是否突出?原因何在? 三、略谈你接触新闻摄影工作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各报新闻摄影报道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一些报社摄影记者青黄不接,忽略摄影的专业性;二是在分配制度上歧视摄影记者;三是报社各部门协同作战功能不能发挥,在报纸版面运用新闻照片以及怎样保护摄影记者的积极性方面时常撞车;四是一些报社没有专职图片编辑,在选择照片时缺乏优秀的裁判员。因此,要使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再上新台阶,使报纸更具竞争力,必须在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结束的’99年度人民摄影报新闻摄影评选,与以往中国新闻摄影界举办的各种评选有很大的不同。除了“高起点、高难度、高追求”成为本届评选的最大特点外,一些未见诸报端或主流新闻媒体没有刊发过的新闻照片的获奖也成为一道风景。 相对大多数新闻摄影评选要求“参评照片必须见过报”这一规定来说,此次未见报作品的参评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突破,但优秀新闻照片未见报多少令人有些遗憾。因为这些作品并不是拍得不好,而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有些编辑不大懂新闻照片,缺乏图片意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摄影照片见报通常是两种情…  相似文献   

19.
周立新 《新闻前哨》2003,(11):54-55
当前,新闻摄影报道的时效性得到了提高,摄影记者的发稿量增多了,但“告之以事”的新闻照片也充斥了报纸版面。比如,在我们的报纸上,车祸、火灾的新闻照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一些大同小异的、简单死板的表现手法,只能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件,而它所反映的新闻事件的内在特征和意义显得单薄、无力。  相似文献   

20.
作为报社新闻版的编辑,我每天都在等待着那种看一眼就被抓住的新闻照片。如果在摄影部送来的稿件中能找到一幅这样的作品,我便觉得对整个版面的筹划有了一半的信心;如果一天里能有两三幅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我就真有点喜出望外了。 在我的案头上积压的照片有几十幅之多,都是失败之作。“矮子里拔将军”,已发表的一些照片也仍然是见了报的“矮子”。面对这些以反映企业活动、职工生活为主要题材的经济新闻照片,我想到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