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肝病患者经常因为自身凝血因子合成受阻,导致凝血功能失调,进而延长血浆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风险,临床上主要通过输注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纠正其凝血功能障碍。然而,输血时间及输血成分的选择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若不及时输血,则有面临大出血的风险;而不合理输血,势必会浪费血液资源、增加通过血液制品传播疾病的危害性。血栓弹力图作为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种便捷、即时的评估全血凝血功能的检测方法,通过观察全血从形成血栓到血栓溶解全过程的动态变化,综合有效地评估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并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血。本文旨在针对TEG用于评估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和指导个体化用血两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血栓弹力图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往的测量方法,血栓弹力图仅可提供三个唯象指标,r值(凝血反应时间),k值(纤维蛋白形成时间)。amax(血栓最大弹力度)。而缺乏其完整图形的理论分析模型。为此,本文测试描记了21例(16例正常人,5例患者)血样的血栓弹力变化曲线,并据其图形和理论推导,提出了凝血至部分纤溶全过程的弹力曲线数学方程,运用非线性拟合分析,证实了该方程式相当精确地表达了血栓弹力图的完整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学杂志》2015,(3):76-78
血栓弹力图(TEG)能动态全面地观察血液凝固全过程,能宏观综合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功能。其主要参数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围手术期及肿瘤病人凝血功能监测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龄人群血栓弹力图结果中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为临床抗凝提供参考。方法用TEG5000型凝血分析仪对患者凝血全过程进行检测,总结高龄人群中183例高凝状态的三种常见情形。结果酶动力型高凝状态77例(占42.0%),血小板型高凝状态70例(38.1%),酶动力型和血小板型高凝状态36例(占19.9%)。结论在出现高凝状态时,应正确分析原因,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使临床抗凝更安全,减少高龄人群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中国健康志愿者血栓弹力图(TEG)正常参数值范围,探讨建立符合中国人群区域特征的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必要性。方法于2017年7月,在北京乐健体检中心连续募集了凝血四项检测正常的中国汉族健康成年志愿者。采集所有入选者外周静脉全血,应用TEG分析仪测定如下参数:R、K、Alpha-angle(α)、MA、LY30和CI值的正常值范围,分析其与现有TEG正常参考值范围的差异,以及与凝血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相关性。结果总计募集了303例(男性138名,女性165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志愿者,TEG各参数正常值范围分别为R:4.1~8.9min,K:1.1~3.1min,Alpha-angle(α):49.5°~72.3°,MA:54.4~71.2mm,LY30:0%~1.7%,CI:-3.6~2.6。各参数在不同年龄区间无明显差异,R、K、α-angle、MA和CI在不同性别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参照现有TEG正常参考值范围,健康志愿者中的7.3%将被诊断为凝血异常,检测的特异性为77.2%。对TEG和凝血四项的相关性分析发现,APTT与R值呈正相关,FIB与α-angle、MA及CI呈正相关,PT和TT与TEG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有必要建立符合中国人群特征的TEG正常参考值范围,TEG不可替代传统的凝血四项检测。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科关节置换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得到普遍共识。血栓弹力图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凝血状态的检查工具,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较少,是否能够通过其监测关节置换围置换期患者的凝血状态,指导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及用药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评价血栓弹力图在监测骨科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凝血状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关节置换患者204例,分别收集置换前、置换后血栓弹力图、血凝常规、血小板等数据。将血栓弹力图结果分别与传统的凝血检查,即凝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等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反应时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φ=0.713,Kappa值=0.647);凝血酶原时间与反应时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一致性一般(φ=0.392,Kappa值=0.362);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φ=0.392,Kappa值=0.488);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其余参数相关性及一致性差;而髋关节组除了反应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有较弱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外,其余相关性均差。但是也有部分参数的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常规凝血趋势一致的比例较高,髋关节组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67.6%,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78.3%。提示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有一定相关性和一致性。血栓弹力图参数在数据上的趋向性更一致,血栓弹力图可以作为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监测凝血状态的一种辅助手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DHS内固定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使用DHS内固定治疗的10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痊愈,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发生。结论DHS是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艳  赵中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7,24(11):1313-1315,1320
目的 探讨使用国产血凝管和美国BD真空血凝管对血栓弹力图(TEG)各检测参数的影响.方法 比较采用浙江康是公司和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两种真空抗凝管检测TEG各个参数的差异.结果 经配对资料非参数秩和检验,TEG结果中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大振幅(MA值)、MA后30min振幅减少百分率(LY30)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Angle角)2个参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品牌血凝管对TEG结果检测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各个实验窒确立自己TEG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9.
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多发骨折,偏瘫患者的粗降间骨折并不多见,但发生后的治疗比较困难。偏瘫病人的体质多较弱,骨质较疏松,如果骨折发生在偏瘫一侧,骨质疏松则更为明显,骨折愈合困难。我科自2001年以来,收治了11例此类病人,治疗效果尚可,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总结本科室开展的32例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过程及预后的体会.结果 32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住院10 d,,经3~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结论 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及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5例70岁以上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70~85岁,平均76.5岁。随访期限6~24个月,平均15.2个月。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结果评价。结果患者均在术后4周下地负重行走。髋关节功能接近伤前水平,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术前为84~97(90±4)分;术后为82~95(89±3)分。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卧床并发症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Asian IMHS和INTERTAN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我院手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共105例,其中IMHS组58例,INTERTAN组47例。按EVANS分型,Ic型51例,Id型35例,II型19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采用Harris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INTERTAN组手术时间平均58±7.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180±50ml;未发生头钉切出等并发症。IMHS组手术时间平均65±15分钟,出血量平均171±45ml,有2例发生拉力螺钉退出合并感染,3例发生股骨头颈旋转,2例发生髋内翻。对上述两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应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对比,>0.05,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对Harris评分进行2检验,<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与Asian IMHS相比,INTERTAN具有固定更牢靠、加压确实、防旋抗切出等诸多优点,早期并发症少,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很好的内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性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髋部骨折手术中自体血回输对患者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6月,髋部骨折手术患者41例,随机分为两组:自体血回输组20例,异体血输血组21例。其中包括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25例,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6例。术前查凝血指标,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装置回收、洗涤术野出血,于手术主要步骤结束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输血后2小时后再次采集血液样本检查凝血指标,并比较术前及术后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的PT、APTT、TT、INR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0.05。结论髋部骨折手术中给予自体血回输对患者是安全的,并不会导致凝血功能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 2020年1月27日~2020年2月29日,对本科收治的1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患者年龄68~83岁,平均年龄为(74.1±4.4)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殊时期,笔者围手术期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系统规范了从接诊患者、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的各个环节。结果 1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全部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为(44.2±7.4)min,术中出血量为(165.3±23.3)m L,术后引流量为(87.5±12.2)m L,平均住院时间为(12.9±0.7)d。患者住院期间无交叉感染,未出现疫情的播散,患者得到了安全有效的治疗。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需严格规范诊治操作流程,注意加强防护。在疫情特殊时期针对临床上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笔者采用了PFNA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手术操作时间短以及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患者住院期间无交叉感染,未出现疫情的播散,患者术后对于治疗效果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3年12月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其中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28人,动力髋螺钉组26人。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并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随访患者54例,随访时间为13~17个月,平均14.6个月。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评价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并发症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应用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下地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内固定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一种优先考虑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值的变化。 方法 选取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 例,分别在术后即刻与术后1.5~2年的骨盆平片上测量股骨近端几何参数(包括顶高距、偏心距、近端长度、颈干角),比较其术后即刻与骨折愈合后股骨近端形态学变化。 结果 患者术后即刻与骨折愈合后几何参数比较,术后1.5~2年所测量顶高距、偏心距、近端长度及颈干角均较术后即刻有不同程度的变小,其中顶高距变化值为(1.25±0.94)mm,偏心距的变化大小为(0.36±1.13)mm,近端长度变化大小为(3.25±3.06)mm,颈干角变化大小为(0.22±0.76)°,术后即刻与术后1.5-2年的资料比较,除顶高距、近端长度外(P<0.05),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应用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经股骨颈传导的应力作用导致近端受力解剖结构参数不同程度变小,可接受的几何结构变化值有助于维持内固定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Gamma 3髓内钉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粗隆间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4月武汉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7例粗隆间骨折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2~68岁。7例患者均是外伤导致的粗隆间骨折,骨折按AO分型,31A2.2型2例,31A2.3型4例及31A3型1例。初次手术至此次手术时间10个月~3年,平均17个月。7例患者均采用Gamma 3髓内钉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2.2 h,平均2 h。术中出血量350~520 mL,平均430 mL。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7例患者均获随访14~32个月,平均21.7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6.6~22.7周,平均17.3周。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内翻、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6例,良1例。结论 应用Gamma 3髓内钉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粗隆间骨折骨不连具有翻修成功率高的特点,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粗隆间骨折骨不连翻修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型假体加捆绑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于机体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骨水泥假体加捆绑治疗,治疗组给予生物型假体加捆绑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与机体炎症因子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内骨不连、髋内翻、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0.05)。所有并发症经过对症治疗后都好转。两组术后3个月的血清IL-6值都明显低于术前(0.05),同时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血清IL-6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05)。术后3个月经过调查,治疗组髋关节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优良率明显好于对照组(0.05)。结论生物型假体加捆绑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A2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8月~2013年4月对我院30例A2型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男12例,女18例,年龄74~98岁,平均年龄79.5岁。按AO分型:A2.1型20例,A2.2型4例,A2.3型6例。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入路,使股骨粗隆间解剖关系基本恢复,置入长柄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术后5~7天下床活动。结果随访12~24个月,骨折复位良好,患者生活能基本自理,优良率8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卧床时间,及早行患髋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切口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均应用小切口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切口5~7㎝,平均6.3㎝;手术时间50~80min,平均55min;出血量100~280ml,平均135ml。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时间为3.5个月;髋关节功能按高堂成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优11例,良19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小切口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