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的国家思想首次进入韩国是1890年代。其思想是经由日本和中国来的。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介绍了伯伦知理的理论——国家有机体论,该理论对当时韩国的知识分子起了很大的影响。民族主义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韩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且形成了以民族主义为根底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可以说"救亡"精神和民族主义促进了韩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三岛由纪夫在文学和现实中所采取的激进主义立场使其成为战后日本文坛的怪异鬼才,而这与他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密切相关.三岛由纪夫之所以产生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主要是由于自幼受到日本古典的熏陶和启蒙,因而在战后日本文化面临危机之时,他自觉地采用基于日本古典回归日本传统之方法,形成具有保守主义性质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并以此来维护日...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力量,对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德国,这个西欧近代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之一———文化民族主义的国家,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知识分子是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缔造者与倡导者;是文化民族主义向政治民族主义转变的主要推动者、宣传者;是反启蒙思想、强权主义的支持者。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一方面唤醒了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情绪,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另一方面又对德意志的民族主义及德国以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小学、初中(日本称初中为“中学校”)实施“生活单元”教育,始于1947年。可以说,采用“生活单元”教育方式和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日本战后第一次教育改革的主要标志,因此这一阶段在日本教育史上又被称为“生活单元”阶段。 日本开始实施“生活单元”教育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军最高司令部控制着日本的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生活单元”这种起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方式便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是贯穿闻一多思想始终的红线,体现了他在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改造过程中独特的思考和焦虑;自由主义也是其一生的追求,二者于冲突中调适。他这种融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于一炉的思想向不仅与近代知识分子桴鼓相应,而且和大多数现代知识分子同轭共轨。在其文艺创作、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中有多维的思想趋向和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6.
实用主义是与美国的社会实际真正结合在一起的土生土长的哲学,美国的历史使奋斗、创新、讲求实效等实用主义精神在实用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已经深深渗透到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成为美国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它对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深刻而巨大.作为美国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地位都非常重要的罗斯福新政,其推行过程中的指导思想、特点、性质等都鲜明地体现了实用主义的主导精神,但实用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结合决非偶然,它体现了实用主义在美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8.
清水义弘生于1917年,日本佐贺县人。194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社会学科,专攻教育社会学,曾任东京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日本教育社会学会第二任会长,是日本战后教育社会学的开拓者。清水义弘为探求解决战后日本的教育问题,从学前教育直到高等教育,都作过研究,著作也很多,除出版“清水义弘全集”(全五卷)外,他还监修了“现代教育社会学讲座”。但他研究的重点还是高等教育和学校组织。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形成了保守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占领结束后,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复活。这四种民族主义力量的消长制约着战后日本民族主义总的走势。在战后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民主主义的民族主义持续高涨,1960年安保斗争时达到顶峰。此后,在民族本位主义基础上尊崇传统、追求民族富强的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并且日趋强硬,直至今天。近年来,右翼极端的民族主义虽活动猖獗,但并没有取代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在目前日本民族主义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用具有大国主义、皇国史观、否认侵略战争等含义的“新民族主义”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民族主义并不全面。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提法,不利于正确认识日本的政治形势,也不利于采取恰当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午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民族主义情感的表达极为复杂。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表现出了一种被称为“反中国感”的思想情结。他们逆乎“时尚”,对“民族”乃至“爱国”的宣传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这种现象是由知识分子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关怀决定的。在潜意识的层面,他们是诚挚的民族主义者;但是在意识层面,他们的“世界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关怀却又异乎寻常。这一差异决定了他们在思想上力图超越民族主义,在感情上却始终割不断与“民族国家”的联系。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寻求鱼与熊掌兼得。中国知识分子未能做到这一点。但他们为此所作的积极探索,在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12.
战后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校公民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在战后日本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随现代化的进展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战后改革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主主义价值上,其目标是培养“有为的民主社会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公民教育的重点放在民族主义价值上,以培养“国家公民”为目标,强调国家意识和为国效力的精神;在成熟化社会时期,公民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驰骋于世界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尽管战后日本公民教育与其现代化建设基本适应,但是改善的余地仍然很大。  相似文献   

13.
姆士提出,实用主义方法是一种确定方向的态度,它不是看最先的原则、范畴,而是看最后的效果和事实。这种重效果思想对于冲击中国传统的重名轻效果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儒家的重名轻效果、重义轻利的思想导致了中国社会停滞落后。这种思维方式也是我们党犯“左”的错误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实事求是的实质是突破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重视实践效果,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相似文献   

14.
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从哲学上看,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解放思想,摒弃教条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抵制实用主义态度,立足于十五大报告提出的“三个着眼于”  相似文献   

15.
上原专禄是战后日本世界史理论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他试图通过创建世界史理论以树立日本国民的“主体地位”,从而解决战后日本所谓“民族独立”的国际地位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上原世界史理论的创建,某种意义上也是战后日本基于国际秩序变革,主动调整世界史认识的一种体现。该理论为破除战后日本历史研究和教育中的“西方中心论”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新保守主义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正式登场。1982年,民族主义意识强烈的鹰派保守政治家中曾根康弘上台执政,提出了著名的进行“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新保守主义的政治诉求。中曾根认为:“日本正处于战后重大转折期,在日本人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大胆触及过去意见纷纭或回避的问题,重新形成统一的看法,使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堂堂正正前进。”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主义成为世界政治思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透过《太平洋》等杂志的引介,"五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国际主义及国际联盟思想是战后国际政治的新兴势力,并可以成为中国建设民族国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与日本不无关系,文章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日本因素对孙中山民族主义信念的影响;日本因素如何影响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孙中山民族主义中济弱扶倾的精神和“恕道”精神与日本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原繁“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结主要体现在他的知性学术思想“共同体论”中。二战结束后,面对茫然若失的国民、百废待兴的日本,他提出了“天皇退位论”、“全面媾和论”,主张日本要承认对亚洲各国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要和包括中苏在内的世界各国“全面讲和”,不搞军事备战,要面向世界“永久和平”,建立“人类的世界共同体”等观点和主张,为战后的日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使日本迅速地走上了再生之旅。重新提及他的“共同体论”,对于今日与南原繁时代背道而驰的东亚格局和剑拔弩张的中日关系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图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剖析,文章认为,第一,对片面,偏狭的认识,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手段等方面的认识,自觉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是“邓小平理论”是以形成,完善的主观前提和内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逻辑结果,第二“邓小平理论”蕴含着一套既区别于“乌托邦”式的虚无主义,又与实用主义有严格界限的思维逻辑,它的根本特征即是“求本务实”,它具有坚实的历史性,科学的辨证性,深厚的实践性和丰富的创造性有机统一的鲜明特点,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理论”之关键就是要把握它的思维逻辑以及该思维逻辑的独特品质,自觉转变我们的观念,降低发展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