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活体供肾移植的数量在部分医院已经超过尸体供肾移植,但其安全性、优越性、手术技巧、其所面临的伦理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回顾总结同期完成的活体供.肾移植及尸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分析不同肾脏来源的肾脏移植术后疗效.方法:收集2006-01/2008-03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接受活体供肾移植的65例受者、接受尸体供肾移植169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肾脏来源受者的性别、年龄、HLA位点配型、手术情况、术中和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免疫抑制方案、肾功能恢复情况及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对照研究,进一步明确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意义.结果与结论:65例活体供肾移植手术均获成功,人/肾1年存活率为100%;尸体供肾移植手术成功,2例因术后3个月出现脑出血等非感染并发症死亡,6例在术后1年内因重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人/肾1年存活率95.26%.两种不同来源的肾脏移植在并发症以及人/肾1年存活率等指标上活体供肾移植优于尸体供肾移植.活体供肾移植等待时间短,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移植肾存活率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PRT)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是一种有效方法,而急性排斥反应(AR)又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可发生任何时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最多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1],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肾移植的成功率及人/肾存活率.我院自1994~2007年共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302例,术后1个月内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4例,发生率达27.8%.77例成功逆转过来,逆转率达91%.现将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亲属活体问肾移植数量明显增加,供肾者的安全性及亲属活体供肾的移植质量受到日益重视.目的:总结40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泌尿外科在2007-06/2008-08共完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40例,回顾分析供、受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同期随机抽取尸肾移植40例,将亲属活体间肾移植受者与尸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所有供者手术时间仅1.0~2.0 h,供肾热缺血时间15 S左右,冷缺血时间1.0~2.0 h,围手术期间未发生外科及内科并发症.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快,前3 d尿量500~1 000 mL/h,1周左右血肌酐水平均可降至正常.随访至今,所有供、受者均正常生存,移植肾功能均保持在正常范围.活体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尸肾移植.开放切取供肾手术时间短、热缺血时间短,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谢续标 《中国临床康复》2009,(44):M0001-M0001
临床上不断增长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和供肾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活体供肾移植的广泛开展逐渐成为移植界关注的新焦点。活体供肾移植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DGF发生率、人,肾长期存活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尸体肾移植,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5.
背景:近几年随着各项移植法规相继出台,中国做为器官移植大国,发展迅速,除了尸体肾移植外,活体肾移植亦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夫妻供肾做为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活体移植,在器官移植界占据着重要地位。目的:观察夫妻间供肾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疗效。方法:郑州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2008-10/2010-09进行夫妻间供肾移植11例,同期尸体供肾肾移植83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者均采用供肾静脉与髂外静脉端侧吻合,供肾动脉与髂内动脉端端吻合,输尿管-膀胱乳头式吻合,隧道包埋。免疫抑制诱导方案采用甲基泼尼松龙,基础免疫抑制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三联免疫治疗,根据血药谷浓度调整他克莫司或环孢素的用量。移植后6个月内进行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移植后的肾功能恢复及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等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夫妻肾移植组优于尸体肾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夫妻间肾移植由于移植前准备充分,肾脏缺血时间短及夫妻间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相应的免疫耐受,其疗效优于同样无血缘关系的尸体供肾移植。  相似文献   

6.
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肾移植术后耐激素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配型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环孢菌素A(CsA),FK506等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是,严重排斥反应的发生仍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重要因素。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71%,其中耐激素性排斥反应约有20%[1]。我们近5年来诊断和治疗12例  相似文献   

7.
李容  刘玲  谷波 《华西医学》2006,21(4):831-83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观察、护理及其作用。方法:对我院82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的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的有56例,不明显者26例。74例急排逆转。伴有并发症者46人次,其中8例移植肾破裂,修复成功5例,3例摘除移植肾;1例并发高血压脑病患者死亡;其余各例均好转。结论: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密切观察和仔细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急排及其并发症。对不典型的急排患者更应加强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8.
背景:肾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及各种移植肾病变是移植肾失功能的常见原因,但对移植肾予以准确评估往往非常困难,活检仍是目前的主要手段.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出现合并症时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方法:对72例移植肾进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72例中发生急性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35例,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移植肾急性药物毒性损伤10例,慢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6例,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4例,慢性移植肾肾病3例.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75%以上.移植肾穿刺活检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提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对肾移植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2000-01/2007-01收治的再次肾移植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统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析影响存活率的因素.首次移植肾失功的原因包括排斥反应17例,输尿管梗阻1例,血栓形成3例(肾动脉、肾静脉、肾内静脉各1例).再次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76%/62%,76%/53%和59%/42%.使用和未用抗体诱导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3%和33%,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1年肾存活率分别67%和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是否超过40岁及距离首次肾移植的时间是否超过6个月均与1年肾生存率无关(P>0.05).21例患者中发生排斥反应11例次,发生率52%.其中超急性排斥反应3例,发生率14%,3例群体反应性抗体均为阳性,分别为10%,15%和22%,立即切除移植肾继续血液透析治疗;急性排斥反应8例次,发生率38%,经过激素冲击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6例,发生率29%,其中4例经血液透析后肾功恢复.受者年龄和距离首次移植时间与移植肾存活率不存在明确关系,采用抗体诱导治疗和选择群体反应性抗体阴性受者有利于移植肾的存活,移植后用药应选择肝毒性小的免疫抑制剂,当首次移植肾完全失功时为避免出现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应切除失功肾.  相似文献   

10.
背景:活体供肾肾移植关系到供受者双方的生命,要求手术确保供受者安全,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为保证供者的安全,如何选择供肾的切取方式十分关键.目的:总结 37 例经背腰十二肋切口亲属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经验,评价其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移植泌尿外科 2007-06/2008-08 完成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患者 40 例,其中 37 例采用经背腰十二肋小切口术式切取亲属活体供肾,回顾分析供、受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同期随机抽取尸肾移植 40 例,将亲属活体间肾移植受者与尸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37 例手术均成功,供肾切取手术时间仅1.0~2.0 h,供肾热缺血时间约 15 s,冷缺血时间 1.0~2.0 h,术中出血不多,围手术期间未发生外科及内科并发症.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快,1 周左右血肌酐水平均可降至正常.随访至今,所有供、受者均正常生存,移植肾功能均保持在正常范围.活体.肾移植受者在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时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尸肾移植.提示经背腰十二肋切口开放切取供肾手术除了有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短等优点外,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质量高,术后人/肾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