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活血复方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神经行为学和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夹闭缺血再灌注手术,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及神经细胞凋亡模型,并观察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HE染色光镜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病理形态改变,在缺血再灌注不同灌注时相TUNEL法检测神经凋亡细胞,并定量分析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变化,以及活血复方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行为学计分较假手术组为高;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出现退化、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术后6h皮质及海马细胞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升高。活血复方能有效改善大鼠神经行为症状,降低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增加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活血复方可以减缓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较好地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行为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红景天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与复方红景天高、低剂量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复制模型前7 d灌胃给药,1次/日,连续10 d。测定大鼠行为学指标及脑梗死比例;分离海马组织,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技术检测Bax、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横木行走实验评分升高,前肢握力下降,脑梗死比例增大(P0.01);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增多,Bax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复方红景天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大鼠横木行走实验评分、增加前肢握力,降低脑梗死的比例(P0.05);降低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升高抑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结论]复方红景天通过抑制海马组织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相关机制与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β-细辛醚和冰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β-细辛醚和冰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灌胃给药7d,每天1次,观察脑含水量、血脑通透性、耐缺氧试验、神经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调控的变化.结果:β-细辛醚和冰片能改善脑水肿;提高小鼠血脑通透性和耐缺氧能力;明显抑制大鼠脑皮质和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抑制BAX基因表达,增强BCI-XL基因表达.结论:β-细辛醚和冰片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姜泓  王玲 《陕西中医》2007,28(9):1261-1262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96只新生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葛根素治疗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组(HIB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按经典方法制作新生大鼠H IBD模型,并于脑缺氧缺血后6h,24h,48h,72h留取脑组织标本。观察各组新生大鼠海马CA 1区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及葛根素对HIBD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HIBD后6h海马CA1区凋亡细胞增多,24h达高峰,48h阳性细胞开始减少,凋亡细胞多位于病变较重的皮质的边缘内带和海马CA 1区;而假手术对照组仅偶见到阳性细胞;葛根素治疗组细胞凋亡的时程与HIBD组一致,分布极其相似,但海马CA1区的凋亡细胞数在24h后各时间点较HIBD组均明显减少。结论:葛根素可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对HIBD后的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p-Akt(Ser47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26只。按Zea Longa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电针组给予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治疗,每日2次,持续治疗3 d。采用Zausinger 6分法评价神经功能,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损伤,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Akt(Ser473)、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海马组织病理损伤较模型组改善;电针组海马神经细胞总凋亡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p-Akt蛋白、Bcl-2蛋白表达、Bcl-2/Bax比值较模型组均明显增大(P0.05,P0.01),Bax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小(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起到脑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益肾调督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益肾调督针法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应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益肾调督针法组予针刺百会、风府、大椎、命门及双侧肾俞、太溪穴,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针刺1次。应用Zea-Longa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应用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梗死情况,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JNK、p-JNK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升高(P<0.01),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排列散乱,核固缩、深染,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增大(P<0.05),凋亡神经元数量、JNK及p-JNK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调督针法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1),海马神经细胞形态改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缩小(P<0.05),凋亡神经细胞数目、JNK及p-JNK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益肾调督针法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下调海马区JNK和p-JNK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氧预适应及大花红景天预给药对缺氧小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缺氧组、缺氧预适应组、大花红景天口服液0. 67g/kg组、大花红景天水提物1、2、4 g/kg组。用低压低氧动物舱建立缺氧脑损伤模型,通过常压缺氧耐受实验、Morris水迷宫、TUNEL染色、透射电镜观察CA1区线粒体结构及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研究缺氧预适应和大花红景天对海马神经元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缺氧预适应组和大花红景天1、2和4 g/kg剂量组小鼠耐缺氧存活时间均明显延长。与缺氧组比较,缺氧预适应组和各药物组小鼠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能力明显改善。TUNEL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缺氧组小鼠CA1区神经元凋亡明显,缺氧预适应组和各药物组可显著抑制神经元凋亡。线粒体形态及膜电位检测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缺氧组小鼠线粒体损伤明显,MMP显著升高,缺氧预适应组和大花红景天1、2和4 g/kg剂量组可显著降低线粒体损伤和MMP。结论:缺氧预适应及大花红景天可通过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维持线粒体形态结构及降低MMP发挥抗缺氧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老年性痴呆(AD)模型大鼠海马与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慢性铝中毒法复制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左归丸低、中、高剂量组,另设空白对照组;用TUNEL法观测大鼠海马和皮质内细胞凋亡水平,光镜下计数阳性表达细胞。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和皮质具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而左归丸组的海马和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数减少,以中、高剂量组作用较强。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左归丸具有抑制AD模型大鼠海马皮质与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天参益智方(TSYZ)对AD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和抗氧化作用。方法以慢性铝中毒法复制老年性痴呆模型大鼠,用TUNEL法观察模型大鼠海马和皮质内细胞凋亡水平,并检测脑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和皮质具有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T-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而天参益智方治疗组海马和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数减少,T-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或P<0.01)。结论天参益智方具有明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其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可能是通过多个环节整体治疗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松果菊苷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松果菊苷(ECH)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ECH大剂量组、ECH小剂量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各组造模后24 h处死,取脑.应用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区神经细胞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胞核碎裂、溶解坏死等形态学改变,凋亡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ECH大剂量组和ECH小剂量组海马区凋亡神经细胞表达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 ECH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高原低压缺氧模型,研究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Ngb)表达及蕨麻乙醇提取物干预的影响。[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低压缺氧模型组、蕨麻乙醇提取物0.9、1.8和3.6 g/kg组,每组10只。分别按0.9、1.8和3.6 g/kg剂量将蕨麻乙醇提取物溶于1 mL 0.3%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每天于固定时间(8∶00)灌胃给药1次,正常对照组、低压缺氧模型组同时给予等体积0.3%羧甲基纤维素钠。连续灌胃14 d。各组大鼠在最后1次灌胃后1 h置于低压缺氧舱在海拔7 000 m低压缺氧12 h。缺氧结束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gb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定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检测皮质Ngb mRNA水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皮质Ngb表达量。[结果]低压缺氧模型组大鼠皮质Ngb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增加,胞浆、胞核均可见棕黄色颗粒状免疫反应阳性产物,海马各区未见Ngb表达;脑皮质表达Ngb mRNA及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蕨麻乙醇提取物3.6 g/kg组大鼠脑皮质中Ngb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低压缺氧可刺激脑组织表达Ngb,蕨麻乙醇提取物在低压缺氧时可通过促进Ngb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对持续癫痫幼鼠脑神经元损伤可能具有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美解眠诱发健康幼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发作。随机分组后分批处死。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变化。结果丹参治疗组幼鼠电镜下可见海马神经元较轻的超微结构病变和血清NSE浓度在发作后相同时点均低于持续癫痫组。结论丹参对持续癫痫幼鼠脑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持续癫痫幼鼠神经元损伤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能作为判断脑神经元损伤及其恢复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藏药旺拉提取物CE在Aβ25-35所致大鼠前额叶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大鼠前额叶神经细胞原代培养技术,采用Aβ25-35诱导建立神经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共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Aβ25-35模型组,CE高、中、低浓度预处理组(CE终浓度分别为10,1,0.1 mg·ml-1)和CE组(终浓度为10 mg·ml-1)。免疫组化法鉴定大鼠前额叶神经细胞纯度;镜下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细胞活性;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前额叶神经细胞中微管蛋白β-tubulin Ⅲ蛋白的形态结构及表达。结果培养的大鼠前额叶神经细胞纯度达95%以上;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CE预处理组神经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24 h的CE高、中浓度预处理CE发挥着对Aβ25-35所致大鼠前额叶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MTT法显示CE中高浓度预处理组细胞活性(0.783,0.667 3)比模型组细胞活性(0.603 8)明显升高(P<0.001或P<0.01);TUNEL法显示CE10 mg·ml-1高浓度预处理组细胞凋亡阳性率(11.1%)明显低于模型组细胞凋亡阳性率(32.1%)(P<0.001);CE10 mg·ml-1高浓度预处理组微管蛋白β-tubulinIII结构正常,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结论藏药旺拉提取物CE对Aβ25-35所致大鼠前额叶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其维护神经元中微管蛋白β-tubulin III的正常形态及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艾灸生成物对SD大鼠脑神经系统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艾灸生成物组、中剂量艾灸生成物组、高剂量艾灸生成物组、高剂量艾灸生成物恢复组。低剂量艾灸生成物组、中剂量艾灸生成物组、高剂量艾灸生成物组,艾灸生成物与纯净气的浓度比分别为0.4:2.0、0.8:2.0、1.6:2.0,每天暴露4 h,每星期5次,持续60 d;高剂量艾灸生成物恢复组经60 d高剂量艾灸生成物刺激后,在空气中自然暴露21 d作为恢复期。正常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艾灸生成物干预,常规饲养60 d。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小脑病理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超微形态。结果各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小脑细胞病理形态无明显差异,海马超微结构形态无明显差异。结论艾灸生成物对大鼠脑神经系统形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基苯酞(dlNBP),dNBP和lNBP对脑缺血后皮层和纹状体中以及低糖低氧和NMDA刺激后培养的胎鼠皮层神经元中胆碱乙酰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堵塞起始处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胎鼠皮层神经元以低糖低氧培养基培养造成低糖低氧模型;胆碱乙酰化酶活性以分光度法进行测定。结果:脑缺血后缺血区皮层和纹状体中胆碱乙酰化酶活性分别下降了61.3%和58.4%。dlNBP,dNBP和lNBP(10和20mg·kg-1,ip)于脑缺血后5和60min给药2次皆可显著提高脑组织中胆碱乙酰化酶活性。dlNBP,dNBP和lNBP(0.1~10μmol·L-1)对低糖低氧及NMDA刺激后神经细胞中胆碱乙酰化酶活性也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结论:dlNMP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后动物的学习记忆功能可能与其对胆碱能神经功能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陈泽斌  袁芳  梁凤霞  王华 《中国针灸》2004,24(5):347-350
目的:证实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为针刺效应物质的探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先以"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大鼠脑组织提取液行大鼠腹腔注射,再采用颈动脉引流法脑缺血再灌注造模,脑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脑片缺血性病理变化,进行顶皮质Ⅰ区Ⅴ层幸存神经元计数.结果:在3个时间段F组幸存神经元密度均显著高于C、D、E 3组(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脑组织提取液具有明显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七皂苷Rg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BDNF mRN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Rg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 ic factor,B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药物治疗组(100 mg/kg)和阳性药物对照组(尼莫地平,1 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3、5天随机取4只大鼠处死后取出脑组织。提取脑组织的总RNA,进行RT-PCR扩增BDNFmRNA特异性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并测序。以倍比稀释后的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模板,使用Taqm an探针法对BDNF mRNA进行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中BDNF mRNA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及阳性对照组相比,三七皂苷Rg1组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的神经缺失症状,并在各时间段均能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组织中BDNF mRNA的含量(P<0.05)。结论:三七皂苷Rg1通过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脑组织中BDNF mR-NA的含量,促进脑组织内BDNF蛋白的合成,BDNF与其特异性受体TrkB相结合,产生相应的效应分子而对缺血神经元起保护作用,从而发挥其对脑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脑舒通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24h后断头取脑,HE染色观察大鼠皮层区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脑皮层中微管结合蛋白-2(MAP-2)、微管蛋白亚型(β-tublin)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大脑皮层内皮层区明显水肿,组织结构疏松;MAP-2、β-tublin表达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心脑舒通胶囊能明显减轻皮层区神经细胞水肿;增加缺血侧大脑皮层内MAP-2、β-tublin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脑舒通胶囊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程度,保护受损的脑组织,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组织MAP-2、β-tubl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刘北忠  张静  杨俊卿  周岐新 《中草药》2008,39(9):1351-1355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铝过负荷致大鼠慢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AlCl3(Al3 ,400mg/kg)ig大鼠,建立铝过负荷致大鼠慢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并在每次铝给予4h后,小檗碱(100mg/kg)ig大鼠;观察大鼠行为学、组织病理学、生化酶学、单胺氧化酶-B(MAO-B)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铝过负荷能明显导致大鼠被动回避性学习记忆能力和空间识别能力障碍、海马神经元损伤,使其脑组织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显著降低,而胆碱脂酶(AchE)活性显著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MAO-B活性与MAO-B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小檗碱能明显改善铝过负荷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障碍,明显减轻铝过负荷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损伤,明显阻遏铝过负荷大鼠海马组织ChAT与SOD活性的降低、AchE活性与MDA水平的增高、MAO-B活性及其mRNA与蛋白表达的增加。结论小檗碱对铝过负荷致大鼠慢性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除了与抗氧化应激损伤有关外,尚与增强胆碱能神经元功能与多巴胺神经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两侧颈总动脉夹闭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灌胃给药地黄饮子连续7 d。末次给药后,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Longa评分和Berderson评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测观察大鼠颅内血管变化,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组织、血清的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地黄饮子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行为学Longa评分和Berderson评分(P<0.05,P<0.01);增宽大鼠颅内血管直径(P<0.05,P<0.01);改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降低大鼠大脑皮层以及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P<0.05,P<0.01),增加大脑皮层以及血清中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含量(P<0.01)。结论地黄饮子可能通过纠正脑缺血后体内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状态,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组织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