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贫困地区建设是推进我国区域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影响和制约该区域和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基础薄弱、经济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贫困地区必须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立足实际,制定和创造有利于贫困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不足、增收困难、社会保障不足、农民话语权缺失、组织化程度及科学文化素质低。问题的主要诱因是农民未能掌握农村核心生产要素所有权及其收益、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出和农民职业化严重滞后。有效治理农民问题必须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提升农民待遇;坚持中国特色"三化"道路;加大对农民和农村的投入;推进农民组织化。  相似文献   

3.
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和政策方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当前中国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本文将首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介绍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现状,然后从应对农村经济战略转型和市场竞争、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为农业发展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等几个方面论证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必要性。文章的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组织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农民组织的组织途径以及农民组织化的实际效果是促进"三农"发展的现实需要。利用10省调查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组织途径、组织效果两个维度实证分析农民组织化的实践建构。结果表明,农民组织途径建设滞后、组织效果不理想,农民组织的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乐观。在各类农民组织中,经济组织的影响力最大。促进农民组织化发展,需要提升农民组织的质量,还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借鉴老牌发达国家(美国)的先发城镇化经验和新兴市场国家(印度)的滞后城镇化历程的启示,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推进机制、实现机制以及与工业化的关系等方面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进行比较,提出西部城镇统筹发展的五点对策,以此指导当代西部健康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并藉此推动中国西部城镇化模式"本地化"研究方面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理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体系,通过理论分析,全面系统地阐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实践逻辑和世界意义。研究发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在坚持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基础上,立足贫困现实,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坚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扶贫开发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紧密衔接原则,开发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重点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最终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人民共同富裕的发展态势和过程。研究认为,马克思贫困治理理论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基础,立足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基本前提,着力消除贫困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价值追求,把准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总体架构。在改革开放推进中逐步形成,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实践逻辑。而其世界意义在于为全球减贫治理贡献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促进全球减贫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如何有效地进一步推进西部村民自治的发展,是西部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其中,特另q重要的是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商品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为西部村民自治建设上新台阶提供足够的经济动力与经济支持;必须大力加强西部农村法制建设,逐步将村民自治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为西部村民自治发展再上台阶提供法治保障;必须注意对西部农村宗族因素的控制和引导;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农民流动对村民自治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部资源富集农村农民收入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国富民穷”,成为这类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体制和制度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网络体系,基础薄弱和发展能力不足所致。只有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移的现实背景下,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新型农民是顺应我国社会转型和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农民、知识农民和现代公民。新型农民的培育应注重四个方面的建设:营造留住农村人才的有利环境;加大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农民组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民组织化是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内部推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外部拉动力,只有将这两种力量有机结合,才能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最大程度地提升。本着要素整合、因地制宜、效率与效益、公平合理等基本原则,分别构建东部地区以双动力整合为重点、中部地区以农民组织化向农业产业化过渡为重点、西部地区以建设农民合作组织为重点的我国各区域农民组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化形式、完善法律建设保护相关主体合法权益、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引导扶持涉农产业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等推进联动机制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