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分期为T3N0M0前列腺癌患者22例,行经直肠超声引导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靶区最小周边剂量为140~160 Gy,尿道剂量<400 Gy。中位粒子数74颗(26~90颗),中位粒子活度1.55×107 Bq(1.30×107~1.85×107)Bq。11例行去势手术,11例行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5年无生化失败生存率为70.6%,总生存率为81.8%。2例于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出现生化失败,1例在术后90个月出现生化失败,重新给予内分泌治疗。粒子植入治疗后1级、2级尿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9.1%,1级和2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7%和9.1%,1例出现4级直肠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内分泌治疗T3N0M0期前列腺癌创伤小、疗效好,可以考虑应用于不愿接受外放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利用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技术治疗T2N0M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SBRT治疗的30例不适合手术T2N0M0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8.4个月。1、2、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2%、92.2%和80.6%,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5.7%、95.7%和83.7%,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0.2%、54.1%和40.6%,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4.4%和94.4%,区域控制率分别为84.2%、72.1%和54.1%,远处控制率分别为84.6%、72.4%和64.3%。20例患者出现1级放疗相关不良反应;5例患者出现≥2级的放射性肺炎;1例患者出现4级放射性肺炎。结论 SBRT治疗对不适合手术的T2N0M0期NSCL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CT引导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LRR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接受CT引导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LRRC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利用三维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计算肿瘤靶区需要粒子数目、活度和剂量。每颗粒子活度14.8~29.6 MBq(中位25.9 MBq),植入粒子数目33~137颗(中位74.5颗)。术后即行CT扫描进行剂量验证,处方剂量120~160 Gy,实际剂量D90 75.91~159.32 Gy(中位119.77 Gy)。对患者进行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5.2个月(4.2~35.0个月)。肿瘤控制总有效率50.0%,其中完全缓解率13.3%,部分缓解率36.7%。1和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0.0%和8.0%。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66.5%和32.9%,中位生存期21.5个月。疼痛缓解率95.2%,并发症发生率20.0%,主要为1、2级皮肤和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尿频、尿急和排尿困难)。结论 CT引导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创伤小、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局部复发性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手术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初步研究。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肿物及下颌下腺切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未行扩大切除术或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手术后结合手术前CT检查所见、肿瘤位置、大小及手术后病理学分型确定靶区,处方剂量90~110 Gy。全麻下按治疗计划将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区。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计算局部-颈部控制率和远处转移率、生存率。结果 32例患者植入 125Ⅰ放射性粒子1 394颗,人均43颗,术后验证D90V100均满足治疗需要,周围重要器官如舌、颌骨、脊髓均在耐受剂量以内。随访15~126个月,平均随访64个月,5例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4例死亡。3年和5年的局部-颈部控制率分别为93.1%和87.9%,总生存率分别为93.3%和84.5%。未发现张口受限、放射性龋齿、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行手术切除肿物及下颌下腺,术后联合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CPT) 辅助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转移或复发胸壁恶性肿瘤的剂量准确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31例转移或复发胸壁恶性肿瘤患者接受CT引导CPT辅助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资料。术前制定治疗计划,处方剂量(PD)110 Gy,术中在CT引导下应用CPT辅助进行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术后立即扫描CT观察粒子位置分布,进行剂量验证。比较手术前后D90D100V90V100及粒子数量之间的差异。术后定期复查胸CT,与术前比较肿瘤变化,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随访至2016年7月。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手术前后D90D100V90V100及粒子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适形指数(conformal index,CI)为0.951±0.13,靶区外体积指数(external index)为6.5%±0.9%。术后6个月,完全缓解(CR)25.8%(8/31),部分缓解(PR)51.6%(16/31),肿瘤稳定(SD)6.5%(2/31),肿瘤进展(PD)16.1% (5/31),有效率(CR+PR)77.4%,局部控制率83.9%(26/31)。随访过程中有13例患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未予特殊处理。结论 CT引导下应用CPT辅助放射性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胸壁恶性肿瘤可保障术前计划在术中得到执行,从而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而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81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比较肿瘤局部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1、2、3、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9%、45.7%、40.5%和30.9%,1、2、3、4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0%、76.1%、73.9%和69.8%。放疗前X射线病变长度、病变局部T分期、临床分期、食管GTVD95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T1+T2期与T3、T4期比较,临床Ⅰ+Ⅱ与临床Ⅲ、Ⅳ期比较,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0期与N1、N2期比较,除局部控制率外,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Ⅲ期与Ⅳ期之间除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2=2.03,P=0.155),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8、4.26、3.96,P值分别为0.020、0.039、0.045 )。结论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四分类法是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比较理想的分期方法,能较好地预示放射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6年间收录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或术后辅助放化疗的N2期1 2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的有627例(手术+化疗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放化疗的有581例(手术+放化疗组)。分析并比较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研究的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1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8.3%、44.9%;手术+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0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9.9%、46.5%;两组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T1期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085,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G分期、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15.236、7.039、4.841、10.155、11.192,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后分析发现,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1期NSCLC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364,P<0.05),而T3~4期的亚组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4.486,P<0.05);针对病理亚组倾向性匹配后发现,非腺癌亚组中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亦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6.279,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提示,术后放疗的加入是影响N2期肺非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7.300,P<0.05);但肺腺癌亚组患者倾向性匹配后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肿瘤特异性生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改善T3~4期或者非腺癌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而对T1期术后辅助放疗选择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2.3±12.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1.3%±8.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为106.2 Gy。1、2、3、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86.5%、56.6%、42.4%、31.1%。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1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2.3%、38.7%、20.3%、13.7%。病灶直径≤4 cm或>4 cm是预测总生存率(χ2=4.621,P<0.05)和无进展生存率(χ2=7.548,P<0.05)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其他脏器原发肿瘤肺转移且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CTRISI或联合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腮腺区复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经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24例复发腮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临床Ⅳ期。定期随访,观察并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复发肿瘤患者,随访时间4至59个月。6例局部控制失败,10例患者死亡。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9.3%,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8%和31.5%,1年、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0%和69.4%。无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结论 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复发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为可选治疗方式,局部控制率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共面模板(co-planar template, CPT)辅助CT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脊柱转移瘤质量控制与近期疗效。方法 12例原发肿瘤经病理学明确诊断,影像学改变符合脊柱转移瘤特征,患者共有16个病灶。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 PD)80 Gy,粒子活度(1.48×107~2.59×107)Bq(0.4~0.7 mCi),CPT辅助CT引导下将植入针按术前计划穿刺并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术后即刻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剂量评估。随访复查CT判定瘤体直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随访时间为3~29个月。同时给予疼痛分级,评判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6个病灶全部穿刺成功植入粒子。植入后剂量验证显示肿瘤靶区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209.21±37.16)Gy,D90为(115.29±7.87)Gy,D100为(76.59±5.53)Gy,V90为(99.30±0.51)%,V100为(98.06±1.15)%,适形指数(CI)0.981±0.012,靶区外体积指数(EI)0.012±0.007。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30.47±4.83)Gy。靶区和脊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与术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病灶完全缓解(CR)18.8%(3/16), 部分缓解(PR)62.5%(10/16),疾病进展(PD)6.25%(1/16),疾病稳定 (SD)6.25%(1/16),有效率(CR+PR)81.3%;疼痛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7例,轻度缓解2例;生存期11~39个月,中位生存期24个月。所有患者脊髓无放射性损伤发生。结论 应用CPT辅助CT引导可以按照术前计划控制粒子植入的位置和放射剂量,达到治疗肿瘤、并发症少、患者可耐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Brachytherapy》2020,19(1):81-89
Objective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T-guided radioactive 125I seed implantation as a salvage treatment for locally recurrent head and neck soft tissue sarcoma (HNSTS) after surgery and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Methods and MaterialsFrom December 2006 to February 2018, 25 patients with locally recurrent HNSTS after surgery and 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 were enrolled. All the patients successfully underwent CT-guided 125I seed implantation. The primary end points included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and lo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LPFS). The secondary end points were survival (OS) and safety profiles.ResultsAfter 125I seed implantation, the ORR was 76.0%. The 1-, 3-, and 5-year LPFS rates were 65.6%, 34.4%, and 22.9%, respectively, with the median LPFS of 16.0 months. The 1-, 3-, and 5-year OS rates were 70.8%, 46.6%, and 34.0%, respectively, with the median OS of 28.0 months. Furthermore, univariate analyses showed that the recurrent T stage and histological grade were prognostic factors of LPFS, whereas only the histological grade was a predictor of OS. The major adverse events were skin/mucosal toxicities, which were generally of lower grade (≤Grade 2) and were well tolerated.ConclusionsRadioactive 125I seed implantation could be an effective and safe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locally recurrent HNSTS after failure of surgery and radiotherapy. Recurrent T stage and histological grade we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acy.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通用共面模板(以下简称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对肺癌术后局部复发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植入前、植入后剂量学符合程度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通用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38例。术前进行预计划,处方剂量110 Gy。术中验证结果与术前计划的剂量参数匹配周边剂量(MPD)、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10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100)、适形指数(C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均匀性指数(HI)进行配对t检验。术后第6个月按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判定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完成粒子植入治疗,术前计划、术后质量验证剂量:MPD为(222.7±26.2)、(227.7±29.8)Gy,D90(130.8±13.6)、(134.8±12.8)Gy,D100(106.4±10.6)、(110.7±11.8)Gy,CI(0.75±0.06)、(0.74±0.04),EI(22.7±5.8)%、(24.3±4.8)%,HI(36.8±4.7)%、(37.2±5.3)%,心脏平均照射剂量为(19.3±7.2)、(21.3±6.8)Gy(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8~98个月)。中位生存期21个月(95%CI 7.4~34.6),2年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和局部控制(LC)的发生率分别为47.4%、39.5%和83.5%。结论通用模板辅助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局部复发可以较好地在术中实现术前TPS计划目标,取得良好疗效,是一种微创、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治疗不可手术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20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接受同步放化疗的503例非手术ESCC患者。其中, 同步放化疗联合尼妥珠单抗组(联合组)69例, 单纯同步放化疗组(同步放化疗组)434例, 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两组患者进行1∶2匹配, 最终得到可供临床分析的患者共168例, 其中, 联合组61例, 同步放化疗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总生存曲线和无进展生存曲线, 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同步放化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2%vs. 71.0%, χ2=4.33, P=0.037);联合组的疾病控制率(DCR)与同步放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vs. 91.6%, P>0.05)。联合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为28.07个月, 1、3、5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联合化疗治疗肺上沟癌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影像及病理证实为肺上沟癌的患者36例,其中鳞癌26例,腺癌10例。粒子植入后1周行化疗,具体方案为第1、8天静脉给予1 000 mg/m2吉西他滨,第1天静脉给予顺铂75 mg/m2,连续4个周期。125I粒子在化疗间期植入,中位粒子数43,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粒子中位活度0.7 mCi (2.59×107 Bq),范围0.68~0.82 mCi (2.52×107~3.03×107 Bq)。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观察生存率。结果 靶区瘤体周围处方剂量mPD (118.7±7.2)Gy,D90(126±4.7)Gy,D90> mPD。术后6个月胸部CT显示,完全缓解(CR)11例,占30.6%;部分缓解(PR)19例,占52.8%;疾病稳定(SD)5例,占13.9%;疾病进展(PD)1例,占2.8%;总有效率(CR+PR)为83.4%,共30例。1、3、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83%和67%,中位局部控制时间56.8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1%、56.7%和36.8%,中位生存期38个月。结论 化疗联合组织间近距离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肺上沟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联合支气管镜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心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因医学原因不可手术的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29例。所有患者先于支气管镜引导直视下行大气管内肿瘤粒子植入,再行CT联合模板引导经皮穿刺肺门部肿瘤粒子植入,后期序贯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化疗4周期。选用125I粒子活度18.5~29.6 MBq,处方剂量120 Gy,术前及术后行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观察肺不张再通率、剂量验证满意率、气促指数改善情况、生存时间(OS)、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结果29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气管镜及CT引导粒子植入,术后质量验证满意率为93.1%。术后2、6、12、18和24个月肺不张再通率达到93.1%、89.7%、78.6%、76.2%和60%。患者治疗前的气促指数为(2.8±0.8)级,治疗后气促指数为(1.4±0.9)级,治疗后呼吸困难、乏氧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改善持续时间为5~28个月。中位随访20个月,中位生存期21个月。与粒子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气胸、咳血、咳嗽、发热及粒子移位,无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CT联合支气管镜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再通率高,可以迅速改善临床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PurposeTo evaluate the short-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mmunotherapy with sintilimab combined with 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BAI) chemotherapy/drug-eluting embolic (DEE) bronchial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BACE)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Materials and MethodsTe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SCLC were treated with sintilimab plus BAI/DEE-BACE between December 2019 and November 2020 and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version 1.1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response. The local tumor control duratio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were estima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analysis.ResultsAt 30 days after the last multimodal treatment, complete response, partial response, and stable disease were recorded in 1 (10%), 7 (70%), and 2 (20%) patients, respectively, for an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f 80% and a disease control rate of 100%. No patient experienced progressive disease. The median duration of local tumor control was 8.0 months (95% CI, 6.2–9.7 months). The median PFS and OS were 11.0 months (95% CI, 6.9–15.1 months) and 8.0 months (95% CI, 5.5–10.5 months), respectively. Two cases of Grade III adverse events related to medications were reported.ConclusionsSintilimab combined with BAI/DEE-BAC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SCLC appears to be safe and feasibl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BAI/DEE-BACE, the addition of immunotherapy may improve surviv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和评价数字化外科技术用于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深部肿瘤的精确性、适形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2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疗的头颈深部肿瘤患者。治疗前基于CT图像设计插植针和粒子位置。根据治疗计划构建数字化定位模型将计划的插植针位置精准导入至手术导航系统,并根据患者面部外形轮廓和插植针位置方向设计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术中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模板核准就位,在导航系统的可视化针道、实时插植针位置和模板导向孔共同引导下进行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CT检查验证插植针与粒子的位置,并计算实际靶区剂量分布,观察术中及术后是否出现血肿、疼痛、感染、穿刺点不愈合、肿瘤细胞种植等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均在数字化外科技术引导下完成插植针穿刺和放射性粒子植入,实时可视化引导效果佳,插植针、粒子与治疗计划中的位置、数目相符,空间分布均匀。术后剂量验证D90范围为83.7~131.0 Gy,平均107.5 Gy;V100范围为89.6%~99.3%,平均94.6%;V150范围为40.2%~58.9%,平均47.8%。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数字化外科技术,将手术导航系统与3D打印个体化穿刺引导模板结合共同引导插植针穿刺和125I粒子植入,提高了近距离放疗的精确性和适形性,在头颈部近距离放疗特别是深部解剖结构复杂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