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本院短期内分离的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物耐药基因和外膜蛋白基因opr D2携带情况,并分析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0月分离的对临床常用7类抗菌药物耐药或中介的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选出广泛耐药株和泛耐药株。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OXA、CTX-M、TEM、PER、GES、DHA、IMP、VIM、NDM、SPM、CARB和KPC)、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 A、rmt A、rmt B)、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Ⅱ、aac(3)-Ⅱ、ant(3″)-Ⅰ)及opr D2基因,PCR扩增阳性产物进行DNA测序,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3株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泛耐药菌10株。23株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的有OXA-1群、OXA-10群、TEM、PER、CARB、VIM、arm A、rmt B、aac(6')-Ⅱ、aac(3)-Ⅱ、ant(3″)-Ⅰ,阳性率分别为21.7%、39.1%、47.8%、87.0%、26.1%、4.3%、8.7%、47.8%、60.9%、52.2%、47.8%。opr D2基因阳性8株,阴性15株,基因缺失率达65.2%(15/23)。阳性基因与Gen Bank中已知序列同源性均大于99%。10株泛耐药菌的PFGE图谱分为4个型,其中主流型A型有6株,B型2株,C型、D型各1株,且A型、B型均来自烧伤外科。结论我院2012年10月分离的广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外膜蛋白opr D2基因缺失是其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存在多种耐药基因组合模式。同时我院发生了小规模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克隆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连续分离株的多种耐药基因的分布状况和耐药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1株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菌膜蛋白oprD2基因、Tn21/Tn501型转座子编码基因merA、Ⅰ类整合子编码基因qacE△1-SU11、16SRNA甲基化酶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catB、cm1A。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A、tetB以及小多药外排泵基因star-2。采用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该株铜绿假单胞菌未检出TEM基因和OXA-10基因,检出OXA-2基因,且伴有OprD2缺失;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阳性,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1阳性;耐氨基糖苷类基因aac(3)-Ⅱ、aac(6′)-Ⅰb、ant(3″)-Ⅰ、ant(2″)-Ⅰ阳性。未检出氯霉素耐药相关基因catB、cm1A和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A、tetB以及小多药外排泵基因smr-2。OXA-2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得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与美国核酸库已登录的OXA氨基酸序列比较,与OXA-21型最为接近,但仍存在二个氨基酸序列差别。结论我院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多种耐药基因,介导了细菌的多药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该院呼吸内科分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4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除GIM、SPM、VIM-1、VIM-2、CTX-M、aac(3′)-Ⅰ、aac(3′)-Ⅱ、ant(3″)-Ⅰ基因全部为阴性外,其余耐药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 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是呼吸内科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剂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地区引起临床感染的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耐药基因检出分布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中检出该菌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共分离出62株,所有符合条件的菌株均来自我院住院患者及社区门诊不同感染部位培养检测标本,剔除同一患者相同标本检出的重复菌。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该菌进β2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VIM基因、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62株该菌经PCR检测显示oprD2扩增检测呈缺失型、aac(6')-Ⅰb型、aac(6')-Ⅱ型AMEs、qacE△1-sul1型耐消毒剂、TEM型β2内酰胺酶等基因扩增阳性。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膜孔蛋oprD2基因为主)对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明显高于其他菌株、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与2种16SRNA甲基化酶基因型为主。多重耐药与非多重耐药菌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携带两种毒力基因菌株耐药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特点及多药耐药菌株毒力基因的携带与耐药性关系,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43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运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法对毒力基因exoS和exoU进行检测,对携带exoS(-)/exoU(+)和exoS(+)/exoU(-)两组菌株的耐药率进行χ2检验。结果共分离出1 000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痰液标本为主,为72.6%;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度最好,耐药率为9.6%,对头孢他定耐药率最高为42.2%。43株多药耐药菌株中以exoS(+)/exoU(-)基因型为主,有33株,占78.6%,exoS(-)/exoU(+)基因型有6株,占14.3%,exoS(-)/exoU(+)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耐药率均明显高于exoS(+)/exoU(-),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表现出多药耐药,且以exoS为主,虽然携带exoU的菌株所占比例较低,但其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ICU分离株耐药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自我院ICU住院病人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rnonas aoruginosa,Pa)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我们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PER、VEB、GES、CARB、IMP、VIM、SPM、GIM、DHA、FOX、MOX和oprD2),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Ⅱ,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检测淄博和青岛地区107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存在情况。 方法:用ATB系统鉴定Pa;PCR法检测分离菌株exoU、exoS、pcrV、exoT以及exoY 5种毒力基因。 结果:exoU和exoS 2种基因在分离菌株中相互排斥;黏液型与非黏液型Pa菌株5种毒力基因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淄博地区Pa毒力基因exoU阳性率高于青岛地区(P<0.01),exoS阳性率低于青岛地区(P<0.05)。 结论:exoU和exoS 2种基因可能占据相同的染色体位点,两者不能共存;Pa黏液型与非黏液型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相似;Pa毒力基因携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别。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重症监护室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耐药基因的检测情况进行研究。方法对重症监护室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细胞菌(Pae)在体外进行耐药检测,然后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其中的19株多重耐药菌株进行耐药相关检测,包括OprD2、GM 、SPM、VM及VEB。结果 OprD2基因的阳性率是100%;VEB的基因阳性率是10.5%;而对GM 、SPM还有VM并没有检测单基因阳性。结论在重症监护室中,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有多重耐药基因,这是菌株出现多重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云浮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检测,并进行测序。结果 25株铜绿假单胞菌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大于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0%、32%、24%、28%和24%,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SHV、DHA-1、PER和IMP-9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2%、12%、8%、12%、12%和12%,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毒力基因exoU与exoS携带情况、耐药特征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6—2017年临床分离CR-PA 54株,PCR扩增exoU和exoS毒力基因,比较exoS~+exoU~-株和exoS~-exoU~+株间耐药率差异及其分离患者临床特征,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菌株间亲缘关系。结果 54株CR-PA中,exoS和exoU基因阳性株数分别为38株和13株,其中exoS~+exoU~-、exoS~-exoU~+、exoS~+exoU~+和exoS~-exoU~-型分别为37株、12株、1株和4株。exoS~-exoU~+株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于exoS~+exoU~-株(χ~2=7.734,P0.05;χ~2=4.274,P0.05)。30株CR-PA可聚类,exoS~+exoU~-型株居多(32.4%),集中分布于ICU和神经内科。结论本院exoS~+exoU~-型CR-PA临床分离率高。与exoS~+exoU~-型相比,exoS~-exoU~+型CR-PA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5年1-6月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及其同源性,明确该菌在ICU流行情况,为合理的院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2015年上半年ICU通过不同途径检出的126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所有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5年1-6月ICU进行2次院感监测,从护士手、换药车及监护室门把手的物体表面检出4株铜绿假单胞菌且均为敏感株;110例ICU住院患者中,共检出12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在18例ICU住院患者中检出多重耐药株38株。38株多重耐药株及4株院感监测检出菌株同源性分析可以分为5组(A~E),以A、C、D这3个克隆型为主,院感监测检出菌株均为B克隆型。4例患者检出多个亚型感染。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形势在ICU比较严峻,院感监测检出菌株未存在暴发流行,住院患者间存在多克隆株交叉流行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同时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酶。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金属酶筛选出8株(16%)阳性。结论本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oprD2基因与金属酶(MBL)在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天津地区3所综合医院临床分离6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以2-巯基乙醇(2-MPA)为酶抑制剂,在MH平皿上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协同敏感性检测,并用PCR检测MBL基因和oprD2基因。结果60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中,2-MPA方法筛选出15株(25%)MBL阳性;以PCR方法检测,22株(36.4%)oprD2基因阳性,19株(31.7%)产生IMP-1型MBL,未发现VIM-2与IMP-2酶,7株IRPA同时含有IMP-1和oprD2基因。结论IMP-1为天津地区IRPA产MBL的主要类型,也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测,并对耐药基因进行测序。结果3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耐药率是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ant(3″)-Ⅰ、aac(6′)-Ⅰ、aac(6′)-Ⅱ和aac(3)-Ⅱ基因阳性率分别为21.1%、39.5%、28.9%、31.6%和21.1%,未检出aac(3)-Ⅰ基因;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TEM-1、DHA-1、PER-1和IMP-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2.1%、18.4%、10.5%、7.9%和31.6%,未检出CTX-M-9基因和VIM基因;另外OprD2基因缺失率达60.5%。结论广州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中国16个城市28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牛素耐药情况、产金属酶情况及同源性.方法 收集中国16个城市28家医院2006年7月到2007年7月临床分离的我国医院内病原菌耐药监测(NPRS)所保留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654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同源性;Etest法进行金属酶表型筛选;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金属酶基因型,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al time RT-PCR)检测金属酶的转录水平.结果 共筛选出27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株,其中259株为耐药株,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7.5%(245/654)和28.0%(183/654).27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菌株中金属酶表型阳性率6.55%(18/275),金属酶基因型阳性率8.73%(24/275).6株金属酶基因型阳性而表型阴性菌株的金属酶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18株金属酶表型阳性菌株(Z=-2.335,P<0.05).259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PFGE分属89个型,24株金属酶基因型阳性菌株来自6个城市,分为9个PFGE克隆型.结论 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未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大范围单克隆株流行.产金属酶不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整合子情况,了解其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croWlkway-96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PCR法对临床分离的120株亚胺培南耐药和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检测。结果12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81.7%(98/120)、Ⅲ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7%(2/120),未检出Ⅱ类整合子;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21.3%(17/80),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整合子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并且前者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结论I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与其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60株化脓性链球菌毒力基因存在状况及毒力基因携带模式。方法 60株化脓性链球菌分离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的病灶部位拭子标本。采用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侵袭性酶毒力基因(hyl A、spe B、endo S)、超抗原毒力基因(sme Z)、免疫逃逸毒力基因(sic)及黏附素毒力基因(prt F1)等6种毒力基因,并基于阳性检出模式进行毒力基因分类。结果侵袭性酶spe B、endo S基因和超抗原sme Z基因检出率均达100%,hyl A检出率为50%,sic检出率为23.3%,prt F1未检出。根据毒力基因检测结果,60株化脓性链球菌可分为4种类型,检出hyl A、spe B、endo S、sme Z等4种毒力基因有29株(48.3%),检出spe B、endo S、sme Z等3种毒力基因17株(28.3%),检出spe B、endo S、sme Z、sic等4种毒力基因13株(21.7%),检出hyl A、spe B、endo S、sme Z、sic等5种毒力基因1株(1.7%)。结论临床分离化脓性链球菌侵袭性酶spe B、endo S基因和超抗原sme Z基因检出率均达100%,推测其可能是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导致感染灶局部炎症和坏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