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门冬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0例糖尿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糖相关指标、胰岛素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5.66±1.09)mmol/L、餐后2 h血糖(9.80±1.9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40±1.15)%均低于对照组的(8.57±1.25)mmol/L、(15.43±3.09)mmol/L、(7.85±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胰岛素用量(32.78±5.50)U少于对照组的(41.08±6.33)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患者可取得较好的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苗志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72-227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口服降糖药(OHA)失效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改善。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4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为单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组,B组为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组。进行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分析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胰岛素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并对治疗成功组患者随访3个月。结果: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逆转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且吡格列酮组效果更明显,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短期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强化治疗OHA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得到进一步改善,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单用及分别与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93例,随机分为3组各31例: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口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控制血糖治疗。观察3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在控制FBG、2hPBG、HbA1c各项指标达标率方面均取得较好疗效,联合用药治疗组的指标达标率均高于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但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单用吡格列酮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结论吡格列酮单用能较好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格列美脲或二甲双胍合用在控制2型糖尿病的血糖方面则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合用组易发生低血糖不良反应,尤以吡格列酮与格列美脲联用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胰岛素)和联合用药组(胰岛素+吡格列酮),每组25人,疗程10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用量的变化,并记录低血糖反应次数.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但联合用药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单药组,且联合用药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两组低血糖反应次数无明显差异.结论 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组(Ⅰ组)与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组(Ⅱ组),每组各30例,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组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3次/d,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1次/d,两组均治疗14 d,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观察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β细胞分泌功能指数(HOMA-β)检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Ⅰ组和Ⅱ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HOMA-β分别为(6.0±0.9) mmol/L比(5.4±1.1) mmol/L,(7.4±1.9) mmol/L比(6.6 ±2.3) mmol/L,(6.2±1.7)%比(6.0±1.9)%,(1.11±0.32)比(1.01±0.35),(5.23±1.63)比(5.46±1.41),Ⅰ组和Ⅱ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治疗后HOMA-β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OMA-IR、HOMA-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血糖达标时间为(6.5±2.8)d比(6.2±2.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和Ⅱ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0% (6/30)比3% (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与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均能安全平稳控制血糖,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但甘精胰岛素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甘精胰岛素是使血糖安全达标的理想胰岛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胰岛素和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3例使用胰岛素增敏剂以外的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良而改为单独应用胰岛素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5倒)单用胰岛素,治疗组(28例)予胰岛素+吡格列酮,疗程均为12周。在开始和结束时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体重、甘油三酯。结果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明显,HbA1c水平则较低(P〈0.01),甘油三酯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体重较治疗前均增加,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T2DM用胰岛素治疗的同时加用吡格列酮,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更好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谢晓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71-2272
目的:观察使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肝功、肾功、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变化。方法:观察17例曾使用胰岛素联合一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差的病人,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前后之疗效。结果:加用吡格列酮后FBG、2hPG、HbA1C、胰岛素用量显著下降,肝功、肾功、血脂、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患者降糖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且无明显肝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曹春丽  张静  张红梅 《中国药师》2015,(10):1747-1749
摘 要 目的: 探讨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未达标的初诊2型糖尿病加用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血糖未达标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联合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变化及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别。结果: 联合治疗1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下降幅度优于吡格列酮组(P<0.05),但FPG下降幅度小于吡格列酮组(P<0.05)。吡格列酮组空腹胰岛素水平下降及HOMA-IR的改善优于沙格列汀组(P<0.05),沙格列汀组治疗后BMI无改变(P>0.05),吡格列酮组治疗后BMI增加(P<0.05);两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或吡格列酮均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沙格列汀更适合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对患者血糖指标及HbAlc指标的影响。方法:对本科室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观察,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胰岛素组和联合组,每组各75例。胰岛素组采取胰岛素治疗,联合组采取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对比不同方案对血糖的控制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使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胰岛素组(P0.05);联合组低血糖发生率1.3%较胰岛素组4.0%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提升患者血糖及HbAlc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用磺酰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时的降血糖作用,观察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和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对283例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7mmol/L≤空腹血糖<13.0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吡格列酮30mg组与安慰剂组治疗随访6次共12周.结果于12周时,试验组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较基线值分别平均下降了1.1和0.4mmol/L(p<0.001);餐后血糖分别下降了1.5mmol/L和0.3 mml/L,p<0.001;HbAlc分别下降了0.7%和0.4%(p<0.01).试验组空腹胰岛素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均分别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试验组HOMA-IR降低(p<0.01).结论12周的临床观察显示,对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和双胍类)治疗控制不佳者联合应用吡格列酮(30mg/日),代谢控制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安全性和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达到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初诊为2型糖尿痛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8例、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0例、预混胰岛素组3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12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以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8.0mmol/L出院。出院后坚持原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3个月后停止所用治疗并连续监测1个月血糖,每周测3次FPG、2hPG,如1个月内有3次或以上FPG≥7.0mmol/L或2hPG≥10.0mmol/L视为治疗失败,否则视为治疗成功。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入院后第2天和3个月随访期结束时空腹测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抽血查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e)、三酰甘油(TG)、空腹C肽(FCP)、C.反应蛋白(CRP),口服75g葡萄糖粉后2h抽血查2hPG.餐后2小时C肽。统计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成功缓解率并分析影响成功的因素。结果治疗后总成功率为73.9%。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成功率为82.1%(23/28);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为80.O%(16/20);预混胰岛素组为61.1%(22/36);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为83.3%(10/12)。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成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与预混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FPG、2hPG、HbAle、TG、CR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治疗前BMI、FPG、FCP、TG、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98±4.68)、(56.79±7.65)岁,(25.03±2.46)、(28.16±2.09)kg/m2,(11.89±2.61)、(14.75±2.75)mm01/L,(1.85±0.70)、(0.88±0.54)ng/mL,(1.05±0.68)、(2.41±0.84)mm01/L,(8.19±0.74)、(10.62±1.19)mg/L,P〈O.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进行胰岛素治疗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1;/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或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3个月、胰岛素泵2周强化治疗较预混胰岛素治疗3个月的缓解率高。患者年龄、BMI、FPG、FCP、TG、CRP可能成为胰岛素治疗能否成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黄连素治疗前后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RBP4)的变化。方法20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仍然不能达到良好控制者,予黄连素片0.9g/a口服治疗共16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测定空腹血糖(FBG)、TC、TG、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RBP4水平。根据公式分别计算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2DM患者予黄连素治疗16周后BMI、WHR略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TC、TG、FFA、HbAlC、Fins、RBP4、Homa—I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6.4±1.7)mmol/L比(7.5±2.0)mmol/L,(5.2±1.4)mmol/L比(6.0±1.5)mmol/L,(1.6±0.4)mmol/L比(2.0±0.6)mmol/L,(1.1±0.3)mmol/L比(1.4±0.4)mmol/L,(6.5±1.0)%比(7.2±1.1)%,(2.7±0.9)mU/L比(3.8±1.2)mU/L,(11.4±1.7)μg/L比(15.3±2.9)μg/L,0.9±0.3比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黄连素能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可能通过减少脂源性细胞因子RBP4的分泌而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3.
李颖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10-231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1型糖尿病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在甘精胰岛素不改变用量前提下,给药时间由22:00调整到18:00前后,比较时间调整前后3 d患者空腹血糖( FBG)、早中晚餐后2 h血糖(2hPG)和午餐前血糖的变化情况、门冬胰岛素的用量及午餐前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甘精胰岛素调整用药时间后,患者午餐前血糖调整至理想水平,FBG(7.28±2.13)mmol/L比(8.33±2.20)mmol/L、午餐后2hPG下降显著(8.61±2.59)mmol/L 比(9.70±1.75)mmol/L(U=2.425、3.034,均 P<0.05),早餐后2hPG (8.27±2.02)mmol/L比(8.56±2.33)mmol/L和晚餐后2hPG(9.54±1.55)mmol/L比(9.61±1.75)mmol/L变化均不明显(均P>0.05);门冬胰岛素早餐前用量减少,午餐前和晚餐前用量增加;午餐前低血糖事件显著减少(χ2=4.105、5.005,均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在不改变甘精胰岛素用量情况下,给药时间由22:00调整为18:00,可平稳降低空腹血糖,减少午餐前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将60例新诊断的T2DM患者随机分成2组;胰岛素组30例,胰岛素+吡格列酮组30例。观察12周。在开始和结束时测定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记录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情况。胰岛素+吡格列酮组胰岛素用量比胰岛素组减少20%[(38.2±9.5)u/d,vs(48.0±10.8)u/d,P〈0.05],HbA1c水平和低血糖发生次数亦均低于胰岛素组(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人胰岛素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治疗;治疗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早晚餐前5min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的FPG、2hPG、HbA1c的控制情况及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FPG、2h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较对照组低,且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的母婴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可靠,对母婴结局有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老年糖尿病患者75例,按照血尿酸(UA)水平分为高尿酸组(HUA)39例和正常尿酸组(NUA)36例,对两组的BMI、腰臀比(WHR)、血UA、TC、TG、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HUA组TG、TC、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NUA组[(3.39±1.28)mmol/L与(1.39±0.77)mmol/L、(6.61±1.53)mmol/L与(5.15±1.57)mmol/L、(4.28±1.26)mmol/L与(2.364±1.23)mmol/L、(0.85±0.54)与(0.53±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9、2.012、2.175、2.009,均P〈0.05)。(2)老年糖尿病患者血UA水平与TG、TC、LDL.C及HOMA.IR呈正相关(r=0.327、0.335、0.321、0.331,均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UA水平与多种因素相关,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索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周建敏  郭文建  于荣强 《中国医药》2013,8(9):1222-1223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高血压伴有代谢综合征患者56例,完全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28例)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组(28例),替米沙坦组给予替米沙坦80mg/次,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次,1次/d.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观察.监测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 h Ins)、TC、TG、HDL-C、LDL-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2hPG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后FIns、2 hIns和HOMA-IR均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ns:(12.1±2.4) mIU/L比(16.6±2.7) mIU/L,2 h Ins:(66±4)mIU/L比(80±5)mIU/L,HOMA-IR:(3.1±0.9)比(4.3±1.0),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后FIns、2 h Ins和HOMA-IR分别为(16.7±1.9) mIU/L、(81±6)mIU/L和(4.4±1.1);2组治疗后FIns、2 h Ins和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前后TC分别为(5.53±0.37)、(4.39±0.26) mmol/L,TG分别为(3.3±0.6)、(2.2±0.4) mmol/L,LDL-C分别为(3.5±0.6)、(2.7±0.6)mmol/L,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后TC、TG、LDL-C分别为(5.56 ±0.37)、(3.3±0.5)、(3.5±0.6) mmol/L;2组治疗后TC、TG、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米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具有改善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葛根素联合奥扎格雷钠对老年糖尿病并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老年糖尿病并脑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奥扎格雷钠加氯化钠注射治疗,观察组使用葛根素联合奥扎格雷钠加氯化钠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和神经功能欧洲卒中评分(ESS)、日常生活能力( ADI)量表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ESS评分和AD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空腹血糖(FPG)[(5.4±1.2) mmol/Lvs.(6.5±1.6)mmol/L]和餐后2h血糖(2hPG)[(9.3±1.3)mmol/L vs.( 10.6±1.7)mmol/L]控制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葛根素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糖尿病并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王莉 《中国医药》2014,(7):1017-1019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NAFLD患者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口服罗格列酮4 mg,1次/d;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0.5 g,3次/d;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及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0%(42/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33/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重指数、肝功能(ALT、AST、GGT)、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OMA IR及FIN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2±7)kg/m2比(28±9)kg/m2;(36±7)U/L比(116±9)U/L,(29±7)U/L比(97±8)U/L,(27±6)U/L比(75±8)U/L;(4.0±1.1)mmol/L比(5.0±1.3)mmol/L,(1.3±0.7)mmol/L比(2.6±1.3)mmol/L;(9±4)mU/L比 (13±9)mU/L,(1.6±1.1)×103比(2.6±1.2)×103](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25±7)kg/m2,(71±9)U/L,(66±3)U/L,(62±6)U/L,(3.6±1.7)mmol/L,(1.8±0.7)mmol/L,(11±3)mU/L,(2.1±1.4)×1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够治疗NAFLD,通过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NAFLD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从而减轻NAFLD的肝损害,疗效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0.
周岩  迟丽屹  吴大方  宋菲菲 《中国医药》2013,8(8):1109-1111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完全随机分为艾塞那肽组(42例)和二甲双胍组(44例).艾塞那肽组给予艾塞那肽治疗(5 ~0 μg,2次/d),二甲双胍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500 mg/次,3次/d).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空腹C肽(FPC-P)、餐后2hC肽(2 h PPC-P),以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6周后,2组的FBG、2 hPG、HbA1c、BMI、TC、TG均下降[艾塞那肽组:(6.6 ±1.3)mmol/L比(7.6±2.1)mmol/L,(9.1±1.9) mmol/L比(16.6±1.4) mmol/L,(6.2±0.9)%比(8.2±1.7)%,(24.4±1.4) kg/m2比(28.0±2.3)kg/m2,(5.2±1.4) mmol/L比(6.6 ±2.1)mmol/L,(1.4±1.2) mmol/L比(2.6±1.6) mmol/L;二甲双胍组:(6.8±1.3)mmol/L比(7.6±2.1)mmol/L,(9.0±2.1) mmol/L比(16.9±1.6)mmol/L,(6.6±1.8)%比(8.4±1.9)%,(25.4±1.8) kg/m2比(27.9±2.5)kg/m2,(6.0±1.6) mmol/L比(6.7±2.4) mmol/L,(2.2±1.5) mmol/L比(2.8±1.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二甲双胍组比较,艾塞那肽组的BMI、TG、TC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低血糖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艾塞那肽可有效控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并且能明显降低BMI、TC、TG等代谢指标,改善胰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