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灾害对湖北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小锋 《灾害学》2007,22(2):109-113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劳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机械化水平、自然灾害等。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主要自然灾害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C-D生产函数深入分析了自然灾害对湖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未来稳定湖北省粮食生产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粮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丽  安萍莉 《灾害学》2011,26(1):48-53,59
分析了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台风灾和农业病虫害、草害、鼠害8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计算了其造成的历年粮食减产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2020年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不同自然灾害对我国各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旱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在黄淮海区、西北区等;涝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等;风雹灾风险区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青海;台风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农业病虫害风险区集中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分布在华南沿海区和西南区等;而霜冻灾、农业草害、鼠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的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我国粮食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损失强度的关系,建立了产量易损弹性系数模型,并用产量易损弹性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对自然灾变的承受能力进行了评价,较好地解释了我国近十几年来农业自然灾害频繁,但粮食产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指出产量易损弹性系数模型也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生产中关于自然灾害的易损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江苏省粮食灾损量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括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自然灾害对这两个因素均有影响。根据灰色预测理论,提出了一个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评估模型,利用实际粮食产量资料,对江苏省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灾损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近30年来江苏省自然灾害粮食灾损明显,粮食灾损率年际间波动较大,农业生产的减灾投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刘明亮  陈百明 《灾害学》2000,15(4):78-85
从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出发,通过粮食产量的时间趋势项与波动项与波动项的分解,探讨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区域差异,并分析了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于受灾状况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风险主要受耕地生产潜力、播种面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政策保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甘肃省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在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类风险因素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应是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然灾害对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敏  王慧军 《灾害学》2014,(1):115-119
利用1985-2010年统计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河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种自然灾害对河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人口、受灾面积对河北省1985-2010年粮食产量影响较强,风雹灾受灾未成灾率,粮食风雹灾成灾率、粮食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对河北省1985-2010年粮食产量影响较强。提出稳定和提高河北省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以保证河北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脱钩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脱钩理论,对全国和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的19个省(市、区)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时段来看,全国粮食生产和自然灾害之间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19个省(市、区)粮食生产和自然灾害之间均表现为耦合的关系,其中湖北、浙江、广东表现为负向耦合关系,其他省(市、区)表现为扩张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系统论出发,阐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着重阐明了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脆弱性及其最易变化和最难以捉摸的气侯要素在脆弱的粮食生产系统中的作用,提醒人们要增强灾害意识,注意灾害的调查研究,以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水旱灾害对我国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乃璋  白婉如 《灾害学》2002,17(1):91-96
水旱灾害首先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粮食产量的大幅减产还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研究自然灾害不仅要注意因灾损失的自然因素,同时要联系造成灾害的社会、经济、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进行自与非自然因素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上海社区灾害和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小时  沈荣芳 《灾害学》2002,17(4):72-75
首先分析了社区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和部分人为事故及其成因,并对社区灾害特点作了说明,然后对上海市社区灾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评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列出2000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了2000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对1990-2000年与1980-1989年两个时间段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和特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灾害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农业灾害统计作为认识和分析农业灾害问题的主要环节,对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农业灾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灾害统计工作中主要存在的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统计规范性差、统计方法落后和统计组织管理不完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2年我国十大极端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祝昌汉  张强  陈峪 《灾害学》2003,18(2):74-78
2002年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特别是在1999-2001年连续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了较大范围的干旱。另外,暖冬、高温、暴雨洪涝、低温阴雨以及暴雪等影响也较大。本文利用我中心气候业务系统所得资料,对我国极端气候事件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5.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变化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侯亚红  刘文泉 《灾害学》2003,18(3):34-38,90
在生态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波动很大。本文在介绍脆弱性的有关定义和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评估方案的基础上,对1997年的脆弱性状况做了初步评估,并利用有关GCM预测结果,估算了有关灾害指标的可能变化,对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进行了预测,其评估方法和预测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峪 《灾害学》2002,17(3):65-70
2001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干旱,台风,暴雨,沙尘暴,高温,冻害,雪灾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干旱尤为严重,各种气象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较大损失,本文就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煤矿生产人为事故性灾害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凌海梅  任晓崧 《灾害学》2002,17(1):52-55
本文针对我国煤矿生产领域频发安全生产事故的状况,系统地分析了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提出了减少减轻事故的对策统。  相似文献   

18.
试析1920年湖南瘟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湘容 《灾害学》2001,16(3):65-69
1920年湖南省省多事之年,兵灾、水灾、疫灾同时并发,有如雪上加霜,本文从是年湖南瘟疫产生的原因、特点、后果及防治各方面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天灾与人祸互为因果,不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和科技是无法战胜瘟疫的。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中国大陆震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列出2003年中国5级以上地震目录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的地震灾害评估资料,总结了2003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主要数据和特性;最后,列出了1990-2003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的相应数据,并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整理了1928年甘肃救灾档案资料《甘肃省民国十七年各县灾情一览表》,通过提取该档案中的被灾地域、灾民人口、灾情状况等数据,建立以县为基本单位的灾情指数的方法,复原了我国近代历史时期一次重大旱灾——1928年甘肃旱灾的受灾地区和受灾情况。复原结果表明,甘肃省此次旱灾灾情最严重地区为该省的中东部,而该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受灾相对较轻。在成灾时间上,春季该省中东部地区就形成旱灾的中心,并且该中心在夏季和秋季一直存在,形成了罕见的春、夏、秋三季连旱连灾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