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患儿病毒病原感染流行情况,为临床诊断ARI患儿提供病毒病原学依据。 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取温州市儿童医院2813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深部分泌物用直接荧光免疫快速检测7种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流感病毒A(influenza virus A,IVA)、流感病毒B(influenza virus B,IVB)、及副流感病毒1、2、3(parainfluenza virus,PIV-1、2、3)。 结果 1)2813例标本中病毒病原检测阳性例数为568例(20.19%),其中RSV检出率最高11.55 %(325/2813)。2)病毒检出率在≤1岁和~3岁组最高。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3在各年龄组间病毒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41.01、48.64、46.28,P<0.01)。3)ARI病原体中检测的7种病毒不同季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毒的检出率与年龄、季节有关系,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温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诊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398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咽部脱落细胞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流感病毒A型(the influenza virus type A,IFVA)、流感病毒B型(the influenza virus type B,IFVB)、副流感病毒1型(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1,PIV1)、副流感病毒2型(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2,PIV2)和副流感病毒3型(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PIV3)7种常见病毒抗原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9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阳性91例,检出率为22.86%。其中最高为RSV 37例(40.66%),其次为PIV3 19例(20.88%)、IFVB 14例(15.38%)。急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阳性率分别是46.67%(14/30)、40.00%(20/50)、26.67%(40/150)、18.42%(7/38)、7.69%(10/130)。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率逐步下降(P0.05),≤1岁的病毒感染率最高,为26.52%。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冬春两季好发。[结论]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是RSV,病毒感染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治疗中应谨慎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重庆儿童医院住院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07年1月共2 365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儿,抽取鼻咽部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分析比较常见呼吸道病毒临床表现.结果:病毒的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季节有关系.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PIV)3型与婴幼儿哮喘发作有一定关系,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和PIV3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引起有先天性心脏病、气管软化和先天性气道发育畸形等基础病患儿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腺病毒(Adenovirus,ADv)可引起幼儿哮喘发作.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RSV与PIV3在7种常见病毒中是引起重庆地区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主要病毒病原.除RSV与婴幼儿哮喘关系密切外,PIV3与婴幼儿哮喘也有一定的相关性.ADV也是重庆地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但无严重临床表现.ADV还可引起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A型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南南部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者呼吸道病毒抗原特点及流行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海南南部地区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3 256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患者9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包括嗜肺军团菌血清Ⅰ型(LPN)、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COX)、肺炎衣原体(CPN)、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VA)、乙型流感病毒(IVB)和副流感病毒(PIV)的Ig M抗体。分析病原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患儿各病原检出率、各病原季节分布及其致病情况。结果 3 25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检出病原体阳性1 596例,总阳性率为49.0%,其中MP和IVB阳性率较高,分别为25.8%、11.7%。不同性别病原体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女性患儿感染MP、IVB和PIV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患儿(P0.01)。在不同年龄组中,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以1~3岁组最高(58.4%),其次为3~6岁组(54.8%)。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率以冬季组最高(54.3%),其次为秋季组(53.6%)。冬季组MP和IVB阳性率明显高于春季和夏季组(P0.05),且冬季组IVB阳性率明显高于秋季组(P0.05),秋季组IVA阳性率明显高于春季、夏季和冬季组(P0.05)。在不同疾病组中,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均以MP和IVB多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M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支气管炎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和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组(P0.05)。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以1种病原体感染为主,共880例(27.0%),2种病原体感染患儿573例(17.6%),≥3种病原体感染患儿143例(4.4%)。结论海南南部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MP、IVB和IVA多见,不同年龄组患儿病原体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各自的季节性及疾病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相关性。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实验组(67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和对照组(73例哮喘缓解期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实验组51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76.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32例,检出率47.8%,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7例(10.4%),腺病毒(ADV)5例(7.5%),流感病毒A(IFA)3例(4.5%),流感病毒B(IFB)2例(3.0%),副流感病毒Ⅰ(PIVⅠ)1例(1.5%),副流感病毒Ⅱ(PIVⅡ)1例(1.5%)。对照组12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16.4%。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9例,检出率12.3%,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2例(2.7%),腺病毒(ADV)1例(1.4%),流感病毒A(IFA)、流感病毒B(IFB)、副流感病毒Ⅰ(PIVⅠ)、副流感病毒Ⅱ(PIVⅡ)均未检测到。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有密切相关性,RSV是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毒。  相似文献   

6.
目前已证明[1],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流感病毒A (influenza virus A, IVA)、流感病毒B(influenza virus B,IVB)、及副流感病毒1、2、3(parainfluenza virus,PIV-1、2、3)、人冠状病毒、鼻病毒等。为了解温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提供本地区病原学资料及病原流行情况,笔者对本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rratory infection,ARI)患儿鼻咽深部分泌物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抗原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彭州地区295例住院患儿呼吸道病毒检测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295例住院患儿的鼻拭子进行腺病毒(adenovirus,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I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IB)和副流感病毒1、2、3型(parainfluenza 1、2、3,PIV1、PIV2、PIV3)7种病毒的检测,分析各种病毒检测情况。结果295例患儿病毒总阳性率34.58%(102/295),阳性率最高为 RSV(20.68%)。<1岁、1~3岁、3~7岁和≥7岁组病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7.25%、30.92%、27.27%和15.7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中以 IB 感染为主,阳性率分别为11.11%和16.00%,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患儿中以 RSV 感染为主,阳性率分别为40.00%和30.00%。结论彭州地区最常见的住院患儿感染病毒为 RSV,且7种病毒在不同年龄、不同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具有不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实验组(367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和对照组(403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实验组239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65.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154例,检出率42.0%,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31例(8.4%),腺病毒(ADV)25例(6.8%),流感病毒A(IFA)11例(3.0%),流感病毒B(IFB)9例(2.5%),副流感病毒Ⅰ(PIVⅠ)5例(1.4%),副流感病毒Ⅱ(PIVⅡ)4例(1.1%)。6个月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67.5%。RS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对照组60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14.9%。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39例,检出率9.7%,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11例(2.7%),腺病毒(ADV)5例(1.2%),流感病毒A(IFA)3例(0.7%),流感病毒B(IFB)1例(0.2%),副流感病毒Ⅰ(PIVⅠ)1例(0.2%),副流感病毒Ⅱ(PIVⅡ)0例(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有密切相关性,RSV是引起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毒,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重庆地区住院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致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共19 452例呼吸科住院患儿,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出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的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流感病毒A(influenza virus A,IVA)、流感病毒B(influenza virus B,IVB)及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回顾性分析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资料及2009年病毒致病情况。结果:(1)各病毒阳性率分别为RSV 29.23%、ADV 3.98%、IVA 2.54%、IVB 0.47%、PIV1 1.94%、PIV2 0.25%、PIV3 9.83%。(2)RSV感染高峰在每年12月、1月,其次为11月、2月。PIV3及ADV感染在4~7月多见。(3)不同性别(?字2=75.014,P=0.000)、年龄(?字2=1 011.396,P=0.000)及季节(?字2=1 070.282,P=0.000)病毒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09年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炎及喉气管支气管炎患儿中RSV、PIV3 及IVA为其病毒病原感染前3位。在上呼吸道感染中居前3位的病毒病原为ADV、IVA及PIV3。(5)在4 810例肺炎中,重症肺炎268例,病毒阳性率为 60.07%;重症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160,P=0.000)。结论:(1)病毒仍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中RSV仍居于首位,PIV3次之,再次为ADV。(2)RSV感染秋冬季多见,ADV及PIV3以春夏季多见。(3)病毒感染与性别、年龄及季节有关。(4)在下呼吸道感染中,RSV、PIV3及IVA为主要病毒病原,在上呼吸道感染中ADV、IVA及PIV3是主要病毒病原。(5)重症肺炎病毒阳性率高于普通肺炎,重症肺炎组RSV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ARI)的病原分布。方法对1692例ARI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1692例患儿检测阳性565例(33.4%),所检出的病毒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528例(93.5%),副流感病毒3(PIV3)20例(3.5%),腺病毒(ADV)11例(1.9%),流感病毒A(IFVA)4例(0.7%),流感病毒B(IFVB)2例(0.4%)。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炎阳性率(47.9%)最高,支气管肺炎和肺炎次之(32.1%)。<6个月和6个月至1岁的患儿感染率较高,1~3岁的患儿检出率次之,>3岁检出率最低。结论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谢国栋 《安徽医学》2013,34(11):1685-1686
目的对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多病原联合检测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629例患儿进行呼吸道病原检测。结果流感病毒B型(IVB)感染多见于秋冬季节;流感病毒A型(IVA)、MP感染多见于冬春季节;HI感染多见于夏秋季节。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AV3)、副流感病毒(PIV)及肺炎原体(cP)、嗜肺军团菌-1(LPSl)、肺炎克雷伯杆菌(KP)和季节的关联度不确定;夏季病原体总检出率比其他三季要低。IVB感染以3—12岁为高;MP、IVB感染则以6~12岁为高;HI、IVB感染以3~12岁为高;RSV、AV3、IVA、PIV及CP、LPSl、KP与年龄关系无法确定。结论IIT对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杭州市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流行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杭州市儿童医院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的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病原依次肺炎支原体MP(20.72%),流感病毒B型INFB(15.03%),流感病毒A型INFA(7.05%),副流感病毒PIV(5.47%),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99%)。病原检出率7y~14y最高(94.92%),1m~1y最低(21.28%),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m~1y最常见RSV、MP(?2=0.619,P=0.431)。1~3y、3~7y、7y~14y年龄段均最常见MP,其次INFB,但同年龄段MP和INF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次分别为?2=5.931,P=0.015;?2=6.176,P=0.013;?2=13.475,P=0.000),且各年龄段之间MP(?2=16.452,P=0.000)和INFB(?2=38.142,P=0.000)各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月病原检出率依次10、11、9月最高(?2=1.974,P=0.370),5、8、7月最低(?2=0.955,P=0.624),各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1月MP检出率最高,其次INFB,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7.450,P=0.000),且在各月之间MP(?2=30.849,P=0.000)和INFB(?2=62.776,P=0.000)各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P夏秋季节(6-11月)高,INFB秋冬季节(1-2、9-12月)高。此外,RSV、INFA、PIV均为秋冬季节高。结论:常见呼吸道病原依次MP、INFB、INFA、PIV,MP趋于小龄化,婴儿及低龄儿童是肺炎防治重点人群,建议适龄儿童每年接种相关疫苗,临床应结合年龄、季节等进行综合判断病原并及早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东云浮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常见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防控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 19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部拭子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Ⅰ(PIV1)、副流感病毒Ⅱ(PIV2)、副流感病毒Ⅲ(PIV3)、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193例标本中,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标本382例(17.42%),其中RSV阳性率最高,为12.18%(267/2 193),其次为IFA(1.37%)和PIV3(1.37%)。不同年龄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不同,0~月、6~月患儿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5.27%和21.26%。不同季节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不同,冬天最高为30.47%,其次为春天(18.4%),且各季节最主要检出病毒均为RSV。结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云浮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主要病毒病原体为RSV,且易在1岁以下婴幼儿中流行,好发于冬春季;随着年龄增长,总体病毒检出率下降,且呈一定的季节性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呼吸道病毒谱,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哮喘急性发作儿童114例和其中处于缓解期儿童18例。以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其进行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1-4型(HPIV1-4)、肠病毒(EV)、人偏肺病毒(hMPV)、博卡病毒(BOCA)的检测。得出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呼吸道病毒谱。比较不同年龄、伴或不伴发热、急性发作程度轻、中、重各组之间病毒总阳性率和各病毒检出率的差异,分析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各分组间的关系。结果 114例急性发作标本中共检出呼吸道病毒80例(70.2%),18例缓解期标本中共检出呼吸道病毒2例(11.1%),两组呼吸道病毒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标本当中,RV感染45例(39.5%),RSV感染17例(14.9%),HPIV3感染12例(10.5%),其他病毒感染34例(29.8%),混合感染23例(20.2%),以RV+RSV混合感染最常见。0~3岁组RSV检出率为25.0%(9/36),高于≥3岁组的10.3%(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EV检出率为18.2%(6/33),高于无发热组的2.5%(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总阳性率(89.5%)和RSV检出率(36.8%)在哮喘急性发作中度组中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RV是首要病原体,RSV会加剧哮喘发作的程度。临床需做好预防工作,防止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患病率正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1-2]。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人们认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的的重要诱发因素,而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感染在哮喘的发病中不如上述两种病毒常见,故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近年来,传染性极强的甲型流感出现了爆发流行的趋势,尤其是2009年甲型H1N1流感席卷全球,人们对哮喘发作与流感病毒感染有了新的认识,其基础研究也有诸多新的进展。现将二者的关系、发病机制、诊疗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引起北京丰台地区人群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方法:RT-PCR法检测腺病毒、冠状病毒、偏肺病毒;nested-PCR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PIV)、鼻病毒、肠道病毒及博卡病毒;Real-time PCR检测甲型流感病毒(IVA)(包括甲1型、甲3型、新甲流型)及乙型流感病毒(IVB)。结果:227份标本中,共有111份标本为病毒阳性,阳性检出率为48.90%。病毒阳性标本中流感病毒检出率最高,为61.26%,并以IVB为主,其次为甲3型IVA。PIV位居第二,以PIV1型为主,其次为PIV4,均为聚集性爆发。冬季的病毒检出率较其他季节高,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毒检出率较其他患者高。结论:IVB是冬春季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原,冬季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上呼吸道感染是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741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了解2003-2004年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在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为临床提供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741例住院确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抽取其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病毒即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Ⅱ、Ⅲ、流感病毒A、B。结果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的总阳性率与季节、呼吸道疾病、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冬季、毛细支气管炎、29 d至6个月婴幼儿病毒检出率最高,春季、上感、3岁以上儿童病毒检出率最低。在7种感染病毒中,以RSV占首位,阳性率为87.3%,其次递减为副流感病毒Ⅲ、腺病毒、流感病毒A。其中RSV在0~6个月、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检出率最高,3岁以上、上感儿童检出率最低;腺病毒常见于夏季、上感、3岁以上、女性儿童;流感病毒A则多见于夏季、上感儿童。结论通过检测儿童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毒病原,不仅可对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防止滥用抗生素。对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者,还可通过季节、疾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来鉴别病毒病原,必要时应进行病毒抗体或病毒血清学检查,以便治疗和预防,降低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2011年1~12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ALRI患儿共2 796例,采集每例患儿血清标本1份,应用斑点试验芯室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结果:(1)总的病毒阳性检出率40.98%(1 146/2 796例),其中<1岁、~3岁、~6岁和>6岁组分别为43.45%(604/1 390例)、40.94%(488/1 192例)、26.79%(45/168例)、19.57%(9/46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P=0.000)。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IV、RSV、PIV、ADV。(2)IV和ADV流行季节在夏秋季,RSV、PIV在冬春季。(3)<1岁、~3岁、~6岁和>6岁年龄组病毒阳性患儿中检出2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的比例分别为10.50%、9.56%、3.57%和4.3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0.05)。结论:病毒是引起儿童ALRI的重要病原,此次研究显示IV、RSV、PIV是感染的主要病原,其感染存在季节特征;混合感染检出率为9.59%,多见于<1岁儿童,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14岁以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科住院患儿非细菌病原体感染情况。 方法 收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12月呼吸道感染儿科住院患儿724例的血清标本;其中婴儿组(0~1岁)339例,幼儿组(>1~3岁)188例,学龄前组(>3~6岁)131例,学龄期组(>6~14岁)66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对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se,MP)、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i,COX)、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腺病毒(adenovirus,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NFB)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parainfluenza virus,PIVs)共9种呼吸道病原体血清IgM抗体联合检测,对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 724例患儿检出呼吸道病原体血清IgM抗体阳性病例273例,总阳性率为37.71%,共检出MP(29.70%)、INFB(5.80%)、RSV(4.56%)、ADV(0.55%)和PIVs(0.14%)5种病原体。混合感染阳性22例,占阳性病例的8.06%(22/273)。男患儿与女患儿血清IgM抗体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但2组MP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患儿血清IgM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27.14%、53.19%、54.20%、48.48%,其中MP、RSV及INFB 3种病原体在4个年龄组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冬季总阳性率最高(50.00%,102/204),INFB则在春季流行。 结论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患儿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且MP、RSV和INFB 3种病原体感染具有年龄和季节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住院儿童病毒病原谱。方法:以1168例ARI住院儿童鼻咽拭子为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B)、肠道病毒(EV)、冠状病毒(CoV)、人偏肺病毒(HMPV)、人博卡病毒(HBoV)、鼻病毒(RHV)以及副流感病毒1、2、3、4(PIV1、2、3、4)。结果:病毒检出率为42.6%,以RSV(17.6%)最常见。≤0.5岁年龄段患儿病毒检出率略低于0.5~1岁年龄段患儿,其余年龄段患儿病毒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RSV、PIV3的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HBoV、HMPV检出率均在0.5~3岁年龄段患儿最高,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季病毒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冬季,不同季节间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fA以夏季检出率最高,RSV、PIV1均以冬季检出率最高,EV、HPMV均以春季检出率最高,CoV以秋季检出率最高峰,与其他三季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ARI住院患儿常有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RSV。年龄越小越容易感染病毒。冬春季为病毒感染高峰季节,不同病毒高峰季节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