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岩斜部脑膜瘤手术治疗中引起不良临床后果的可能危险因素,探求平衡于良好术后生存状态与低复发进展之间的理想手术策略。 方法与对象:回顾性分析57例2002至2006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岩斜部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预后因素分析内容包括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评分及复发率。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探求可能的危险因素。平均随访时间34月(10-67月)。 结果:58%患者获得手术全切。一例患者因术后颅内出血死亡。在随访评估时,67%患者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同时26%患者改良Rankin评分升高。2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12.3%患者发生影像学证实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42个月。19例术后残留或复发患者在接受放射外科治疗后肿瘤未进一步进展。肿瘤粘连程度、血供及与周围血管神经包绕关系与术后改良Rankin评分升高密切相关(p=0.0002;p=0.0051;p=0.0009),并且肿瘤的粘连程度能显著影响肿瘤的切除范围(p=0.0029)。术后出现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是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包绕关系(p=0.0004)。 结论:术中发现的肿瘤的各种性质,尤其是肿瘤的粘连程度对界定术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及不良改良Rankin评分人群有重要预测作用。术前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仔细个体化评估外加相对保守的手术方式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经颅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5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颅显微手术技巧,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S impsonⅠ级切除者8例,其余均Ⅱ级切除;术后视力改善28例,视力无变化15例,视力恶化2例。大型肿瘤术前视力显著下降者,术后视力多恢复不理想。结论:鞍结节脑膜瘤经颅显微手术治疗需要根据肿瘤大小及其生长方向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术中须仔细辨识和保护鞍区重要结构,提高手术技巧是改善肿瘤切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前颅窝底巨大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4年间我科收治的21例前颅窝底巨大脑膜瘤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经过及预后情况。结果:所有病例经影像学检查,并行显微手术治疗,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切除)18例,近全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除1例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17例,无改善者2例,加重者1例。术后随访复查头颅MRI,肿瘤全切除组病例未见复发,近全切除有2例复发。结论:前颅窝底巨大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根据肿瘤部位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前颅窝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与颅底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及颅底重建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嗅沟区(32例)和鞍结节区(37例)二组,不同部位的肿瘤选择相对适宜的手术入路,术中尽量全切肿瘤,必要时行颅底重建术.结果 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该组Ⅰ级切除9例(13.04%);Ⅱ级切除50例(72.46%);Ⅲ/Ⅳ切除10例(14.49%),12例患者术中行颅底重建术.肿瘤全切除85.51%,次全切除14.49%,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部位有关,嗅沟区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93.75%).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及侵袭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适时予以必要的带蒂帽状腱膜或骨膜瓣进行颅底重建,可达到较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技巧,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小脑幕脑膜瘤32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小脑暮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处理.结果在32例中,手术全切除肿瘤27例(84.37%),次全切除5例(15.63%).在未全切除的5例中,3例肿瘤与侵蚀颅内静脉窦,2例肿瘤与脑干、血管及颅神经紧密粘连或受肿瘤侵犯有关.结论:选择好手术入路和运用好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小脑幕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颧颞入路对中颅底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中颅窝脑膜瘤 9例 ,颅咽管瘤、脑膜肉瘤及神经鞘瘤各 1例 ,采用颧颞入路手术 ,取下颧弓以扩大中颅窝底视野。对肿瘤长入后颅窝者 ,切开小脑天幕 ,切除天幕下肿瘤 ,对向前颅底及眶内生长者 ,以扩大的颧颞眶入路手术。结果 中颅底肿瘤全切 6例 ,次全切 3例 ,大部切除 3例。肿瘤残留与肿瘤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脑干受浸润有关。结论 颧颞入路可有效地适用于中颅底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颧颞入路对中颅底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中颅窝脑膜瘤 ,颅咽管癌、离膜肉瘤及神经鞘瘤各1例,采用颧颞入路手术,取下颧弓以扩大中颅窝底视野,对肿瘤长入后颅窝者,切开小脑天幕,切除天幕下肿瘤,对向前颅底及眶内生长者,以扩大的颧颞眶入路手术。结果 中颅底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切除3例,肿瘤残留与肿瘤侵犯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脑干受浸润有关。结论 颧颞入路可有效地适用于中颅底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巨大脑膜瘤术前栓塞及手术切除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 12例巨大脑膜瘤脑血管影像学特点和临床手术治疗资料。脑膜瘤经MR检查发现分别位于前颅窝底、岩部、矢镰旁等处 ,最大直径 5 .6cm~ 9.6cm。所有肿瘤均由多支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分支供血。经选择性血管内途径 ,应用颗粒、明胶海绵、丝线等材料进行栓塞治疗。栓塞后 5~ 8天手术切除。结果  4例肿瘤为完全栓塞 ,8例为部分栓塞。肿瘤全部切除 ,病理证实为脑膜瘤。术中出血量为 30 0~ 10 0 0ml不等。术后MR检查肿瘤完全消失 ,临床症状消退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巨大颅内脑膜瘤供血丰富 ,手术切除前应用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 ,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经颅眶入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TM  An YZ  Shi JT  Zhang JL  Li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6):2559-2561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保护眶尖部血管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颅眶入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患者临床资料,首发症状为视力障碍13例,其中失明6例,突眼8例。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15例肿瘤(扁平型)包绕视神经纵行生长呈现“双轨征”,其中5例侵犯颅内;6例肿瘤(结节型)呈类圆形无“双轨征”,均局限于眶内。术后随访2月至6年。结果肿瘤全切15例,部分切除6例,17例患者动眼神经及18例患者外展神经术后功能保留;2例早期手术的小型肿瘤患者患眼视力被成功保留,分别随访4年及5年均未复发。随访肿瘤复发2例(均为大型肿瘤)。结论早期手术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有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保存眶尖部其他神经血管的优点,部分患眼的视力亦可保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显微镜直视下手术切除10例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嗅沟脑膜瘤3例,蝶骨嵴脑膜瘤、中颅窝底脑膜瘤、桥小脑角脑膜瘤各2例,颞叶天摹脑膜瘤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3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术后2个月全部病人症状改善.9例获随访、2a脑膜瘤复发1例.结论选择好手术入路和运用好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提高颅底脑膜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诊断及其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8年10月~2005年10月间诊治的65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桥小脑角脑膜瘤临床表现类似听神经瘤,本组肿瘤全切12例,近全切32例,部分切除21例,术后?刀53例.术后颅神经功能改善41例;无改善或加重24例,其中死亡2例.40例随访3个月~15年,34例恢复良好,6例死亡,5例复发.结论桥小脑角脑膜瘤依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多可早期定位与定性诊断;术中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术后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双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例鞍区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的手术要点和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者5例,其余均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9例,视力无变化1例,视力恶化1例;术后短暂性轻度尿崩5例.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均为术前双侧视力显著下降且病程超过3年者.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经双额底前纵裂入路对鞍背和三脑室下部、海绵窦均有良好暴露.术中严格遵循先断肿瘤基底或离断基底大部后再在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之间的潜在蛛网膜间隙、蛛网膜束带分离切除肿瘤是提高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颅底大型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显微手术治疗的21例前颅底大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本组21例中,Ⅰ级切除16例(76.19%);Ⅱ级切除3例(14.29%);Ⅳ级切除2例即行脑膜瘤次全切除(9.52%)。肿瘤全切除90.48%,次全切除9.52%。无手术死亡,随访6~24个月,无复发。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底大型脑膜瘤,术中保护重要神经与血管、处理好受累的颅底骨质和脑膜,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颅窝脑膜瘤的诊断要点、手术入路及术中注意事项等。 方法 回顾性分析 手术治疗的42例后颅窝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9例,近全切22例,部分切除 11例,术后行r-刀治疗25例,术后神经症状改善27例,无改善8例,加重及出现新的颅神经障碍3例,死亡3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有5例肿瘤复发。结论 后颅窝脑膜瘤全切除率偏低,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根据肿瘤不同位置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后颅窝; 脑膜瘤 ;显微外科  相似文献   

15.
王磊  王安睿  李亚捷  谷震  戴成国 《吉林医学》2010,31(12):1630-163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对21例经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1例患者中肿瘤全切(SimpsonⅠ~Ⅱ级)14例,次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12例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恢复,6例视力无改变,3例患侧视力下降,3例偏瘫,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详细的术前准备和准确手术入路的选择,术中出血的良好控制和血管神经的细心保护,适度切除肿瘤,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并发性反应和辅助治疗是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背景:虽然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已经被报道近20年,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对于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入路仍然作为传统的首选入路,由于解剖研究的熟练以及显微镜、显微器械的发展,作者对该入路在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临床价值、适应症、治疗策略的改进进行了临床研究及总结分析。 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于2004年到2010年采用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尖入路的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25例病人,对入路的选择及改进、相关解剖的研究、器械应用、肿瘤显露及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25例病人都在颅神经及脑干功能监测下采用该入路,其中滑车神经部分包绕14例,完全包绕但在小脑幕起始段可以显露的有8例,完全包绕3例。沿颞骨从岩骨尖的前部到岩上窦乳突部切开小脑幕6例,从岩骨尖后部19例。肿瘤全切17例,此全切7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新出现的或原有颅神经损害加重16例,暂时性失语5例,一过性偏瘫5例,颅高压6例其中2例行去骨瓣减压,本组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应注重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手术入路应该根据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向周围组织侵袭程度、病人的年龄及术者的经验来制定。选择肿瘤的次全切和/或术后放疗而不是一味追求肿瘤的全切是合理的手术策略。另外,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至关重要。同样,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于神经功能保护有同样重要作用。同乙状窦前入路相比,该入路有微侵袭、术后效果较好等优点,然而,该入路的不足可以通过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导航行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神经导航行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I~II级)18例(69.2%),次全切除6例(23.1%),大部分切除2例(7.7%)。术后12例视力明显改善,2例患侧视力转差,2例偏瘫,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 结论 积极控制减少肿瘤出血、使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技术、适度切除肿瘤和预防血管痉挛,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神经导航;显微外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导航行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应用神经导航行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8例(69.2%),次全切除6例(23.1%),大部分切除2例(7.7%).术后12例视力明显改善,2例患侧视力转差,2例偏瘫,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结论 积极控制减少肿瘤出血、使用神经导航辅助下的显微技术、适度切除肿瘤和预防血管痉挛,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相关因素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94例经病理证实为脑膜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性别?年龄?术前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术后KPS评分?手术切除程度?肿瘤形状?大小?部位?瘤周边界?瘤周水肿?骨质改变?钙化?脑膜尾征?CT增强扫描?病理类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级别?肿瘤形状?部位?大小?边界?瘤周水肿程度?CT增强扫描?肿瘤病理类型?有无钙化与脑膜瘤术后复发有明显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级别?肿瘤形状?部位?边界?瘤周水肿程度?CT增强扫描和肿瘤病理类型是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手术切除级别?肿瘤形状?部位?边界?瘤周水肿程度?CT增强扫描和肿瘤病理类型可作为预测脑膜瘤术后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尽可能彻底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脑膜瘤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齐晏  李月  李宗平  杨旭  张烨 《西部医学》2022,34(10):1547-1551
目的 探讨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8年2月~2021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5例囊性脑膜瘤患者的基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者纳入发生组(55例),未发生癫痫者纳入未发生组(50例)。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纳入可能影响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的多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的患者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占46.67%,其次四肢无力、头痛伴四肢无力、癫痫症状表现突出,分别占17.14%、12.38%、12.38%。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者占比52.38%,未发生癫痫占比47.62%;两组患者年龄、病灶位置、肿瘤直径、肿瘤切除情况、瘤腔出血、术中皮层或血管损伤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位置、肿瘤直径、围术期预防用药、肿瘤切除情况、瘤腔出血、术中皮层或血管损伤情况均是导致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OR>1,P<0.05)。 结论 年龄、病灶位置、肿瘤直径、肿瘤切除情况、瘤腔出血、术中皮层或血管损伤情况均与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情况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囊性脑膜瘤患者时,针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囊性脑膜瘤患者,进行提前干预,旨在降低囊性脑膜瘤患者术后癫痫发生风险,促进良性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