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政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它关注的焦点是在后传统社会人们怎样生活的问题,因而是一种新型政治。吉登斯生活政治的构想包括超越匮乏型经济、对话民主、生态伦理与生命伦理以及非暴力化社会四个方面。生活政治关注身体、性和自我问题,因而是离每个个体最近的政治。  相似文献   

2.
吉登斯民主视野中的情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登斯把其"交往理性"应用到情感领域中,提出了"情感民主"的理念。建立情感民主既是现代性的需要,又是积蓄坚持和恢复传统的动力和压力的结果。人类爱的情感经历了三步曲:激情之爱、浪漫之爱和融汇之爱,融汇之爱是迄今为止情感民主的最理想形式。吉登斯倡导要通过变革,实现亲密关系向纯粹关系、信任关系的一系列转化,以达到情感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亲密关系变革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3.
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救国救民 ,这是男权社会制造的让女性自我沉醉、自我欺骗的政治神话 ,是让女性放弃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世代仿效、复制的毒素。女性要确立自我的主体位置 ,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必须戳穿这种篡改、利用女性的叙述话语的假面 ,建立女性自己的身体叙述学。然而 ,建立女性身体叙事是一条布满迷雾与陷阱的道路。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到铁凝的《麦秸垛》、毕淑敏的《女人之约》 ,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女性文本清晰地展示了建构女性自主权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儒家主张认知活动有其身体之基础,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而且功能性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强调"自我"是意志之方向的决定者,肯定"自我"是自由的主体,而且肯定规范源于主体之意志。"化"和"养"是儒家身体哲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先秦儒家常在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社会平治的语境中,使用"化"这个词汇。在"养"这个功能性概念的使用上,孟子与荀子各自代表一端,孟子的"养气"工夫着重于从"自然"中转化出"文化",荀子则是强调以教化力量、以"文化"矫治"自然"。  相似文献   

5.
刘晓丽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18-124+150+160
人类世的显著特征是在“人类能动性”视野下,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对地球产生的不可逆转之影响,以及“身体”与“社会”在“归化”和“社会关系重塑”的双重变化之间再次交替。在此影响下,身体的边界不断扩展,身体正在转变为一个与技术、文化和社会交织的物质网络,这一特征引发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的转向,即身体—环境、身体—技术,以及物质—话语三个主要向度,这三个向度同时触及了身体的重新定义对当代艺术创造性发展的拓展之维,以及身体政治的有效性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引导之维,它们共同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的面向。  相似文献   

6.
对于儒家来说,身体不是一种私人性的生理肌体,它是一种关系中的功能性存在:既是展示真理的感性符号,又是示敬作则的礼仪之具;既是交通天人的媒介,又是承续族类之永恒的结点.通过对身体的敬持与统筹,儒家将他们作为道德个体的当下生存系连于宗族的延续、天道的永恒.在经由"以身体之"的"学"与"习"而自我敞开、自我装饰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把身体当作了"自我成就"的工具,而且作为了"神道设教"的圣器,作为了向天道献祭的牺牲.  相似文献   

7.
李宸 《天府新论》2023,(6):36-43
不是“自我”拥有身体,而是身体拥有“自我”。这是我们在返回孔子的“身体观”时,首先需要澄清的一处认识。尽管“自我”与身体之间的界限在“子曰”之中经常是模糊的,但是作为人自身所是的那个德性化身体,却极易被“自我”所遮蔽。因此,确切地说,“修身”并非对身体本身施加某种操作,而是解除“自我”对身体的遮蔽,让人的德性化身体能够显现出来。德性化身体以自反性的三重机制,在“自我”发挥效力之前,就已经源始地把人与世界联结起来。  相似文献   

8.
刘文 《学术界》2007,1(4):140-144
身体与自我是不可分割的;身体在自我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社会、个体自我不仅与身体直接相关,与身体疾病以及两性关系也有着重要关系.身体上的疾病其病根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也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和调控,是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外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在吉登斯看来,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动力,它在驱动人类创造历史、打破枷锁的同时,也带来了晚期现代性的意外风险与灾难,生活政治则是其根本的超越之道。而中国独特的解放政治境遇决定了其特定的现代性矛盾,只有依循生活政治路径,实现国际与国内生存方式的自主转变以及对话民主的积极推进才能最终重构中国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味象勾联着食味,触发身体的生命活动,必然引发身体审美。语符化的文本生活是虚拟化的饮食味象生活,文本审美在实现虚拟化的社会实践的同时,使个体身体走向社会身体。文本审美的味象体验需要身体的参与,这就使其回到身体自身,从而又实现了身体的自我确认与个体生命的自我张扬。味外味之象指向生命本源,故身体审美就是体验本源身体,体验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1.
戴唯信 《天府新论》2021,(5):96-105
儿童在数字时代表现出相对于成人的生存性优势,然而数字时代的去身体化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儿童的身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儿童从知觉中感受主体性,从身体的体验与经验进行思考,从身体互动中感受丰富多样的情感关系。数字时代的符号化漠视儿童的身体感受,数字媒介的冷认知监视并操控着儿童的离身思维,数字身份的隐匿使儿童情感变得易怒而冷漠。儿童回归身体意味着唤醒儿童身体意识与知觉之真,平衡数字体验与生活世界之美,重塑数字身份情感与责任之善,如此儿童方能回归于鲜活、灵动的主体自我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思想史中,身体之思是理解先秦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参照系.就先秦身体之思而言,它包括贵身论、身体构成论和处"身"理想三个层面.从主体性哲学视域看,先秦身体之思这三者分别映衬的是先秦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的三个精神侧面,即:自我确认、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将身体研究上升到其理论的核心位置。①她们反对已经异化的身体概念,主张回归自然本真且生动活泼的身体,从身心合一而非身心分离的高度去思考自我和身体。她们详尽审视了二元思维的弊端,在对其批判和超越中,试图消解传统的主体概念;认为身体并非只是被支配和利用的客体或肉体,它更是主体之全部,从而在解构先前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独特的身体话语和全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身体哲学。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世纪以来,实践层面的身体美育迅速升格为热门话题,但相应的理论建构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和摇摆。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身体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育是身体—主体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远超越它的边界;当身体美育概念获得恰当评估时,一种以“身体—主体”为关键词的新型伦理学(包括体育伦理学)就会应运而生。由于将美育如其所是地领受为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困扰人们的二元论图式被反思和解构,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被当作三种分立的活动,而是被纳入整全的身体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  相似文献   

15.
身体写作是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的一种复杂的文学现象。身体写作与意识形态之间发生纠葛,呈现出身体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作家通过身体来关注政治,表达自己的政治吁求,表现出身体政治化的倾向;通过身体来思考哲理,表现对宇宙、生命、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出身体哲理化的倾向;通过身体来追逐经济利益,身体成为潜在的商品,表现出身体消费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正>身体自我是自我的基础,是自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自我的了解推动我们对身体自我的认识和关注,是个体对与自己身体范围内有关的各方面的认知与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体育专业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应充分提高对身体自我概念的认知水平,提高对自己身体的满意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思想史中,贵身论是先秦身体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它包括以身体为本和惜生之情两层涵义。作为先秦思想家们的一个根本信仰,贵身论是先秦时代人神易位的文化巨变和生命忧思的成果,反映出先秦中华民族人文觉醒过程中对人的主体性和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的自我确认。  相似文献   

18.
杨秀芝 《云梦学刊》2012,33(1):87-89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身体美学也是由男性的历史之手制造并且是符合其男权中心主义需要的,这种男性的美学表现出对病弱女体的偏爱。新时期女性作家重构了女性身体的美学范式。这一美学重构是通过女性身体的健美与男性身体的丑弱对比.以新的眼光设置女性身体描写的空间来实现的。当代女性作家通过对女性身体形象的重塑,传达出女性建构新的自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人通过身体来理解自我存在,身体标明了人生命的时空范围,铭刻了社会文化书写意义,展演了权力的管制效用。人类救赎史表现为灵肉分离并战胜身体的人性净化史,在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的建构中,在理性知识的制裁中,身体基本处于灵魂、真理、道德所宰制的卑贱地位,身体成为规训化的身体。经由文明教化与社会建构,身体转变成了标示许多主流价值符号并具自我控制的理性化身体。福柯的身体政治技术学,让我们看到一个以规训身体为特征的规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正是在对身体的规训过程中,权力的秘密、社会的秘密和历史的秘密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20.
刘赛 《阴山学刊》2009,22(6):102-105
网络社会是二元交织的社会,它打破传统意义身体与自我的统一性。而在网络游戏这个超真实的虚拟生活场景中,游戏角色凭借鼠标和键盘沟通了自我,身体得以延伸与投射。体验与沉溺、抽离与支配,使得网络游戏成为身体解放和规训的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