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时刻与时间等概念,既是《年、月、日》单元中的知识重点,又是该单元中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教师除利用学生已有的时间方面的知识和借助有关实物、图形与教具充分揭示并讲清其知识本质之外,还应努力加强其巩固练习的教学。下面是第二课时中巩固练习教学的设想。一、演习操作练习。 1.教师要学生拿出自己课前用硬纸制作好的钟面,标出1~12时的序码,讲清这种钟面是怎样用12时记时法记时的。然后增标出13~24时的序码,讲清它是怎样用24时记时法记时的。  相似文献   

2.
对于“24时记时法”这节课,我们见到的大多数课堂都是老师说个不停,学生忙个不停。何至于此呢?通过教学观察,我们发现,除教师组织的教学素材零乱、教学结构散乱、教学主线模糊外,对这一课所涉及的知识本身的把握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教学不等同于讲知识,但教学一定是以知识为载体,围绕着知识主线展开的。不能清晰地理顺知识脉络,必然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障碍。那么.在“24时记时法”教学中需要理清哪些知识线索呢?  相似文献   

3.
蒋玉琴 《江苏教育》2012,(16):35-37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这部分知识初看之下,的确密密匝匝,让人眼花缭乱。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是两种不同的表示一天时刻的方法,课本上给出的两种记时法的概念,只不过是数学学科世界的一片风景,是经过很多人长期努力逐步凝结而成的风景。笔者试着以"24时记时法"一课的教学来阐释如何  相似文献   

4.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有关时、分、秒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24时记时法。主动探索24时记时法的规律,发现并理解12时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12时记...  相似文献   

5.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语言。各学科教学语言有一定的共性,但受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的影响,不同学科的教学语言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试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与知识特点出发,探讨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以期为历史教师更好地...  相似文献   

6.
"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大"的本质是指向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导"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下面以"记时法"为例谈谈"大问题"的设计与处理。一、研读文本,设计"大问题"备课从研读文本开始。对于"记时法",我们认为学生是有一定知识背景和经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宿晓燕 《成才之路》2011,(12):28-28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感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把握整体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那么历史学科如何以“整体史观”为指导,围绕学科主干知识,把握中心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梳理知识、理解问题,并使之网络化呢?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学科分散式教学,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明显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同学科虽然外在表现为知识体系架构不同、描述语言不同、应用领域不同,但实际上不同学科在语言构造及其功用上都具有共性。同时,不同学科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语言特色。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性语言知识教学,而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  相似文献   

9.
沈伟云 《课外阅读》2011,(6):146-147
笔者从不同学科、初中小学、生活与科学、科学内不同知识、不同章节等方面阐述了“衔接”教学,从而来加强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介:"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角度切入,先后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意义讨论、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构建、教学方法选择与使用、记忆方法探究、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开展多样化地理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全面而具体地探讨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策略,进而优化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成效,促进地理学科作用充分发挥,并为全面深化学科内容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等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知道应该遵守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3.
浅谈知识结构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教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是化学教学目标之一。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观点,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认识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有意义的、并相互关联,结构越来越完善的认知结构。从学生学习单个知识点到知识不断积累、知识点组合、再到学科的不同层次上,在一定条件下,知识结构可转化为认知结构。而在学科层面上,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对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具有关键作用。本文试从学科知识结构出发,浅谈其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介:"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  相似文献   

15.
地理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学科,其中涉及的信息、知识等非常广,且具有复杂性,这些地理信息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对学生而言,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而言,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进行有效整合教学。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难度,利于地理学科整合教学。一、进行整合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元祥  李新 《教育研究》2021,42(9):39-49
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科想象是一种"意象性的认知",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基于感知理解、思维过程、已有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加工而建构意象的学习活动,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基于形象思维建立新的图像表征并建构意象的一种综合学习能力.学科想象具有形象性、意义性、超越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充分表达学科知识的多维属性和价值,充实学科知识与个体认知之间的"间隙",是学科想象建构的前提;统觉感知、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是学科想象生成的过程;而意义建构与经验超越则是学科想象的归属.想象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科想象力的教学活动.实施想象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克服机械训练,通过深度教学把知识带回来,促成学生与知识的生动相遇,让学生真正获得"强有力的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投入,培养学生学科观察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让深度学习可见;通过增强知识学习的关联性,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让课堂充满画面感.  相似文献   

17.
领域知识是当前认知学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表明,领域知识在个体认知中能增强工作记忆能力,提高信息预测能力,帮助形成认知技能和增强元认知监控等。领域知识研究具有向学生学习和学科教学迁移的价值与意义,并由此构造学科领域知识研究的理念。学科领域知识研究是领域知识研究的学科教学化,是领域知识的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范畴,体现如下:在学科内容组构方面,可以对学科单元知识改组形成由学理内容、认知过程和问题条件三类知识组成,具有完整性、交互性和动态性特点的学科领域知识组块;在学科教学方面,通过组构式和补充式两种教学策略改进学科内容,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科研究方面,开展学科领域知识的知识表征研究和探讨学科领域学习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科学化教学模式,将其用于高中生物教学,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生物知识探究动力,改善生物课题教学氛围,激活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生物属于一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不仅要记住学科领域的知识点,了解很多生物知识的概念定义,还需要学生理解生物知识的意义和关联性,包括生物知识系统中的构成和与其他生物知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建立钟面上只有1至12的生活经验与24时记时法记时方法之间的矛盾。笔者把田径跑道上的跑步情境迁移到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发现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20.
正一、PCK:一种新兴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L.舒尔曼(Schulman)于1986年提出的。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舒尔曼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外,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不同兴趣与能力,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进行组织、调整与呈现,使其有效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定位于"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之间的交叉之处,其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