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马克思提出的"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是对旧哲学中"抽象的人"的扬弃和发展,将人的生存放在历史之上考察人及其实践活动,马克思具体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在社会关系中进行交往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个人。这对于扬弃以往错误的社会历史理论,把握唯物史观和人类历史基本规律,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江涛  胡远培 《现代妇女》2014,(12):I0103-I0104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具有马克思哲学的特性,不断被发展和丰富,及对现实具有重的指导意义,是构成马克思哲学的重内容。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各交往主体之间交往形式有了新的变化,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又有了新的内涵和求。本文在结合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思想脉络及国内外对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内涵和特征,从而概括出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有着把脉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的侧重和依赖不断加深,主要体现在于网络花费的时间和金钱的数量逐年递增,随之产生的是虚拟财产的纠纷不断增多,现实中已出现大量关于虚拟财产的诉讼,在虚拟财产方面我国法律仍存在许多空白。而本文旨在以虚拟财产的继承为视角来探析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虚拟财产继承与用户协议的冲突,并通过对目前虚拟财产继承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丽 《公关世界》2024,(5):59-61
本文以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专业为例,探讨了职业院校虚拟仿真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研究表明,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对接岗位规范、资源整合、校企合作融入等方面的建设是推进职业院校虚拟仿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议,旨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资助实践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究解决贫困资助实践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办法,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资助工作实践研究方向,旨在探寻更有利的资助工作方法,促进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致力于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视域中的人是区别于抽象人的"现实的个人",也有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进行了意义层面的丰富言说,并指出"现实的个人"理论是马克思真正的理论起点。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现实个人的物质性存在、实践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以及历史性存在来论述人的存在的现实性。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语境中人的现实性存在指的就是以社会为依托,实践为目的并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创造历史的人。  相似文献   

7.
邱霓 《职业时空》2009,5(7):102-104
通过分析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指出存在的弊端,提出以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学科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改革的依据,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从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革新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编写实践课程教材、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解读表面上来看大相径庭,实则具有相同的内核,都是从二元对立的观念论切入,排斥现实进入自身体系,正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批判的"解释世界"。马克思用"现实的人"代替"抽象的人",对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解答,以社会为方法论切入,为改变世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理性看待核心价值观实践主体和现实环境的改变是理论宣传工作的前提,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民大众认同的传统文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社会为本,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价值导向,以群众的社会实践方式,把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通过宣传教育升升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实践行为,提升实践主体的理论自信和行动意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同时,网络中的虚拟财产随之进入我们的生活中。网络虚拟财产依存于网络空间,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而虚拟财产所具有价值性能为人所支配,在现实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虚拟财产的交易,同时也出现很多种虚拟财产的纠纷,需要我们予以解决,对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我国虽然对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对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能够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相适应。本文将立足于现状且结合我国国情,阐述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切实维护广大民众的网络权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经济向着产业化的发展,随之网络虚拟物品也走向了商品化。存在于网络世界的网络虚拟财产呈现成千上万的形态,不是单一固定的。但是大体可以分为二种:一是广义的虚拟财产,即一切存在于特定网络虚拟空间内的专属性的虚拟财产:二是狭义的网络虚拟财产,特指具备现实交易价值的网络虚拟财产,只包括那些网络玩家通过支付费用取得、并具有在离线交易市场内通过交易获取现实利益的可能性的虚拟品。本文仅对狭义的虚拟财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网络虚拟财产是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财产形式,它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价值。但是目前我国的《继承法》并未将其纳入继承范围内,而因虚拟财产引发的争议日益频繁,因此加大对网络虚拟财产继承的法律保护是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网络虚拟财产的内涵、法律属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继承法范围的构想,旨在为网络虚拟财产的继承问题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价值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实践中一个普遍、基本的内容,具有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人的价值问题是价值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以价值的实践说为依据,立足人的世界本身,在充分认识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去认识人的价值。在承认和坚持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价值的逻辑前提下,理解人的价值的实质,理清人的价值的主体,把握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及其关系,探究人的价值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孙晓芙 《现代交际》2011,(8):207-207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运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虚拟实践教学的平台和模式,对于激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因社会问题而生,社会工作以解决社会问题而存。现实的中国社会呼唤社会工作,中国的社会工作需要在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求得发展。上海浦东十多年的社会工作实践探索就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6.
赵健 《职业时空》2009,5(8):68-69
将科学发展观理论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提高就业率为目的,高校必须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实用型人才。在确保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应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学会如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相似文献   

17.
优势视角下的社区矫正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明伟 《职业时空》2008,4(9):227-227
优势视角的发展是随着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发轫于帮助有需要的人的专业,长期以来社会工作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的问题。它是以问题为核心,社会工作者在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对案主进行帮助时,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社会工作者曾经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去寻找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障碍、缺陷及所受到的伤害,忽略了人类面对这些问题所具有的本能的补偿和转换性反应即人的抗逆力。而优势视角则提供了“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新模式”,那就是社会工作者不应该常常用病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每一位案主,应该帮助他们去挖掘和发挥存在于身上的潜力和优势,帮助他们找到成就感,转移他们对问题的过度注意力,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会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逐渐消失,这样才会以更人性化的手段达到助人目的。  相似文献   

18.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产生开始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并在发展中显示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的以及现实的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颜锦 《职业时空》2008,4(9):69-70
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相关岗位技能和创造性需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就必须有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支撑。由于新本科院校基础薄弱,要跟上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应该摈弃传统的实践教学理念,强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在此,我们根据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依托本科院校现实基础平台,构建一个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香酥 《职业时空》2010,6(5):92-93
法学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法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忽视。我们必须立足现实,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为本位,走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核心,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系统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