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2019年6月收治的64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结合留置鼻饲管法,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观察两组吞咽功能恢复效果,干预前、干预后4周吞咽功能评分、营养状况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3.75%,与对照组75.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中文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与同期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9.38%,与对照组31.2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任务导向训练结合间歇经口管饲法,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间歇经口管饲在伴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至胃管饲,观察组采用间歇经口管饲,干预4周后,观察两组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结果 干预4周后,观察组ALB、Hb、体重水平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腰围长于干预前,且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吞咽障碍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间歇经口管饲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间歇性经口管饲法对管饲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因脑卒中引起吞咽功能障碍而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经口管饲进食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留置胃管进食法。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1个月后的营养情况、管饲并发症、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估。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营养状况改善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腹泻、焦虑不安、便秘、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接受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经口管饲技术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保证患者营养,减少误吸等并发症,能有效恢复吞咽能力,提高患者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对痴呆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来院接受治疗的痴呆吞咽障碍患者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梳理分析病例资料,挑选出符合试验要求的100例进行入组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留置鼻胃管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接受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胃肠营养支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组间差异性。结果在营养状况方面,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MI、AMC、TSF、Hb、ALB、PA 6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吞咽功能方面,入院1 d时洼田饮水试验得分、VGF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0 d时观察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VG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活力"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营养法可有效改善痴呆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不仅促进了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而且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腕踝针联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营养支持干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2年2月如东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依据入院顺序予以依次编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予以持续经鼻滴注营养干预,观察组30例予以腕踝针联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营养支持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SWAL-QOL)表评分是(177.50±16.23)分,高于对照组的(136.68±15.91)分(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间歇经口管饲法营养支持干预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增强吞咽功能与改善营养状态,而且还能促进病人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患者。其中40例接受间歇管饲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接受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炎发生率和吞咽功能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吞咽功能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恢复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管饲结合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对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有重要意义,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对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康复科接收的100例进行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生存质量、自护能力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般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可以帮助气管切开后吞咽障碍患者改善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以及自护能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张艳丽  崔颖 《中国康复》2017,32(5):397-400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以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80例随机分为IOE组、IOG组和对照组(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每组各60例,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3组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IOE组和IOG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和IOG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OE组、IOG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OE组和IOG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IOE组和IOG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O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并且治疗过程中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患者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5例由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协同吞咽功能训练,干预14 d后分别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脑卒中引起的咽期吞咽障碍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间歇性鼻饲联合冰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及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间歇性鼻饲联合冰刺激训练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及误吸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后营养状况各指标均有所升高,吞咽功能各指标评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营养状况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吞咽功能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鼻饲联合冰刺激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态,提升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口腔置管结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9月入住本科室的3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按照医嘱给予胃管鼻饲留置饮食或给予间歇置管管饲法,并给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口间歇置管管饲法配合球囊扩张术,同时给予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治疗效果及肺部感染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口腔置管结合球囊扩张术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SSA评分、MNA评分、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后,两组SSA评分较护理前降低,MNA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优良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护理后,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提高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层管理的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某院收治的118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信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管理,试验组实施分层康复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干预管理。干预4周后对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状况及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6.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评分为(1.87±0.2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0.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体质指数(BMI)≥18.5 kg/m2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况,促进患机体功能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咽部冰刺激对脑卒中后病人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咽部冰刺激,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干预后2周采用临床护理用吞咽功能评估工具(CNSAT)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病人吞咽功能予以评估,并观察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吞咽功能变化、营养指标变化及吞咽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2周CNSAT、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2周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总蛋白(T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3%(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配合咽部冰刺激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病人护理中,可有效提升其吞咽功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艳琴 《全科护理》2020,18(11):1381-138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技术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IOE技术,比较两组病人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1个住院周期后观察组病人吞咽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IOE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吞咽功能,降低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辅以全营养型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并检查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Hb)、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TP、ALB、Hb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更系统化、科学化,是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间歇口-胃管饲法在吞咽障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实施同步吞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训练中营养支持途径行间歇口-胃管饲法,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留置胃管营养支持.45 d后比较两组患者对不同管饲法的接受程度,同时进行各项营养指标的测量和吞咽功能的评估.结果 实验组对管饲法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营养指标及吞咽功能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间歇口-胃管饲法是一种吞咽障碍患者依从性良好,能有效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吞咽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间歇经口置管至食道管饲法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2例,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长期留置鼻饲,观察组予间歇经口置管至食道管饲。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情绪状态,营养状况采用血清总蛋白数值、血清白蛋白数值及体重指数评估,情绪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数值及体重指数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数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数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HAMD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经口置管至食道管饲法能兼顾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情绪状态,可在保障患者营养的前提下,改善患者可能存在的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间歇口-胃管管饲法对脑卒中后行吞咽障碍治疗患者吞咽功能、营养水平、生活质量、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入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其中观察组采取间歇口-胃管管饲法,对照组采取持续鼻-胃管管饲法,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变化情况,比较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情况,并统计治疗期间置管成功情况(一次成功、二次成功、插管失败)及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消化道出血、鼻腔黏膜损伤)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MI、HB、TP、ALB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GF评分、WHOQOL-BREF量表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行吞咽障碍治疗患者使用间歇口-胃管管饲法,可保证营养供给,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对于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余欢  李娟  邹敏 《护士进修杂志》2022,(24):2258-2264
目的 探讨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联合穴位电刺激法在老年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住院老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组(IOE组)、穴位电刺激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诊疗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IOE组加用IOE法,穴位电刺激组加用穴位电刺激方法,观察组采用IOE联合穴位电刺激方法,4组患者均干预4周,收集分析干预后各组患者在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生存质量、吸入性肺炎4个方面的变化。结果 (1)吞咽功能。摄食量评估及症候改善情况:观察组结果均优于其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2级患者比例观察组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3、4级患者比例,对照组、IOE组和穴位电刺激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吞咽功能评定:观察组和IOE组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和穴位电刺激组。(2)营养状况及(3)生存质量2项观察组均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对照组和穴位电刺激组均高于观察组和IOE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