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和手部手术很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可辅助定位目标神经,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腋路臂丛神经的结构和周围相应的组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目标神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本文从定位技术的发展,探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正>腋路臂丛麻醉是前臂及手外伤常用麻醉方法,操作简单、安全,近年来依据腋鞘理论[1],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腋动脉周围的[2]腋路臂丛麻醉研究逐渐增多,据此我们分别应用神经刺激器及超声引导行腋动脉周围注药腋路臂丛麻醉,并对2种麻醉方法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胡贵萍  吴登友 《贵州医药》2007,31(5):428-429
周围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可以为外周神经阻滞提供客观的定位依据,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包括臂丛神经阻滞在内的各种阻滞技术[1,2].对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单点PNS法并不比其他方法更优越[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侧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法在腋路臂丛阻滞中应用的麻醉操作时间和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每组各50例:每组又都分为动脉搏动清楚和不清楚亚组。实验组在同侧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盲探技术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结果实验组麻醉优良率为86.00%,对照组优良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搏动清楚时两组在优良率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搏动不清楚时两组在优良率和麻醉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法在腋路臂丛阻滞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尤其在遇到动脉搏动不清楚患者时,应用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引导腋路臂丛阻滞可以提高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并减少麻醉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7.
邓志杰  郭志华 《中国药师》2017,(6):1078-1080
摘 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上肢手术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n=40,采用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和神经刺激器组(n=40,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超声引导组阻滞完全率为97.5%,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65.0%;阻滞不全率则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5.0%,也显著高于神经刺激器组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时间、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神经刺激器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神经刺激器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效果优于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黄必君  李晓辉  李正涛 《贵州医药》2010,34(10):918-918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刺激器在周围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日渐成熟。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定位指标,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近来我科开展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由于是盲探式操作 ,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主诉 ,故临床上常有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我院自 1999年 10月以来使用周围神经刺激器和 Stimuplex针行6 6例臂丛神经阻滞的正确定位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6例 ,男 48例 ,女 18例 ;年龄 3~ 6 5岁。 ASA ~ 级 ,均行上肢或肩部手术 ,其中合并脑外伤 4例。1.2 麻醉方法 :病例主要由实习医生或进修医生在高年住院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采用肌间沟法或腋路法 ,肌间沟法以锁骨中点上 3cm为穿刺点 ,腋路法以腋动脉最强搏动点定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有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1%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的最小容量.方法: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若干例,分为若干组(组数根据临床进展决定),每组1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到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器引出相应的肌肉运动,确认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定药量.第一组容量为每点10.0 mL(10.0 mL组)上述局麻药的混合液.分别观察10例患者四条神经阻滞的效果,如果10例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二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减半,为每点5.0 mL(5.0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三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再减半,为每点2.5ml(2.5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的完善率不能达到100%,则第三组患者的容量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容量的中位数,即每点7.5 mL(7.5 mL组).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相邻容量组之差小于等于0.5 mL,得出最小容量为止.观察并记录麻醉操作时间,不同容量组四条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结果:10.0mL组、7.5 mL组、6.2 mL组及5.6 mL组各组10例患者阻滞均完善.5.3 mL组和5.0 mL组10例患者各有2例患者麻醉后30 min阻滞效果未达到手术要求,在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行第二个臂丛神经阻滞后完善.不同容量的各组麻醉操作时间相似,平均麻醉操作时间为8.4 min.每条神经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神经点有效神经阻滞局麻药的最小容量为5.6 mL.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自制一根用于将直型静脉留置针金属针芯尾部与神经刺激器负极连接的导线。选择60例臂丛神经阻麻醉下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留置针组和神经刺激器专用针组,每组30例,均采用肌间沟人路穿刺。记录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用于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前臂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阻滞情况、运动及感觉阻滞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前臂手术患者的麻醉优良率、首次阻滞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同神经的感觉阻滞评分、运动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前臂手术中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好的麻醉阻滞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复杂上肢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祯庆 《江苏医药》2005,31(9):708-708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麻醉方法。但在病情复杂的上肢手术中,因臂丛神经的解剖及所支配的区域不同,单一臂丛阻滞导致阻滞不全。本旨在探讨肌间沟和腋路联合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改善单一臂丛阻滞路径的固有缺陷。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袁东 《海峡药学》2016,(2):193-194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患者能够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上肢复杂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其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联合组(30例),其中两组患者用药量相同,对照组患者在较高浓度下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患者在较低浓度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麻醉后10、40 min,术毕10 min阻滞效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增加药量的基础上,麻醉阻滞率大大提高,麻醉效果好,且并不增加麻醉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臂丛肌间沟两点法阻滞麻醉和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在急诊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急诊就诊拟行手外伤手术的儿童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肌间沟组和腋路组,每组44例。肌间沟组采用臂丛肌间沟两点法进行阻滞麻醉,腋路组采用臂丛腋路两点法进行阻滞麻醉。对两组患儿麻醉参数、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腋路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和完全阻滞时间明显优于肌间沟组(P〈0.05);腋路组麻醉有效率95.45%较之肌间沟组患儿93.18%(P〉0.05);腋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明显低于肌间沟组的18.18%(P〈0.05)。结论臂丛腋路两点法阻滞麻醉在急诊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达到急诊小儿麻醉快速、安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断臂及断指再植手术在我院多采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由于再植手术的时间较长,传统的单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往往失效,又得采取别的麻醉方法,这就造成了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以及经济上的损失。我院近3年来对这一类手术采取留置套管针行腋路臂丛神经连续阻滞的麻醉方法,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臂丛阻滞主要有4种方法:肌间沟、锁骨上、锁骨下和腋路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相比,在锁骨水平的臂丛神经阻滞可以麻醉全部上肢远端末梢神经,而不需要再单独的进行肌皮神经的阻滞。锁骨上法其独特的解剖结构是它的优点,在锁骨上水平,神经丛是聚在一起的,所以在此用单点法注射就能起到非常快的起效[1]。解剖上来讲,锁骨下法几乎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是可行的。它理论上具有锁骨上和腋路两者的优势:具有神经丛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和布托啡诺两种药物对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行手部手术拟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D、B组,每组3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前5 min,D组开始输注地塞米松(负荷量8 mg+维持量1 ...  相似文献   

20.
徐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20-421
断指再植手术往往手术时间较长,通常需要持续、可靠、有效的麻醉方法和良好的术后止痛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选择3种不同入路,比较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手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