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从1986年至今,对00多例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中,根据体外反搏的机理,灵活运用临床心理学,扩大了体外反搏的适应证,提高了体外反搏的疗效. 一、体外反搏治疗前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心理护理:体外反搏治疗前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正确诱导患者的心理转化,是体外反搏治疗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体外反搏疗效的基础。体外反搏前病人能否很快达到心理适应,与病人的患病经历有关,据此可分三种类型,一是以往接受过治疗,且疗效较好的病人;或密切接触经过反搏治疗的患者;此类病人有接受到治疗并可治愈的真实感觉,再次接受反搏治疗可能有良好的、较快的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组(30例),早期康复组(32例),体外反搏组(30例),对照组(31例)。应用Bobath疗法、Carr的运动再学习和体外反搏治疗,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简式FugI-Meyer评分(FMA),BartheI指数评定(MBI)为观察疗效指标。结果: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组疗效明显优于早期康复组、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和体外反搏治疗,两种治疗联合应用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院体外反搏治疗各种疾病80例,共1120例次。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0例,男44例,女6例。年龄48—79岁。眼、耳部疾患30例。冠心病是心身疾病。因此,在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我们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及认真做好每项操作外,还重视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目地是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体外反搏治疗。提高、巩固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近、远期疗效。一、体外反搏治疗前的心理护理体外反搏是近十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方法。本组患者绝大多数是在职干部、离休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因此,在治疗前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如: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原理?这种治疗有无副作用及痛苦?针对这些主动介绍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5月1日~2021年5月1日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患者473例,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比较分析患者在进行体外反搏治疗前后的心排血量、6 min步行距离、生理健康类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以评估体外反搏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437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为多病共存状态,体外反搏治疗后,心排血量、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将体外反搏治疗用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可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范帼英 《天津护理》1998,6(3):98-99
我院在采用WFB-Ⅳ型增强体外反搏仪对心、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根据体外反搏治疗机理.并运用临床心理护理,扩大了体外反搏(ECP)的适应症。自1992年1月开始,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试用体外反搏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体外反搏并发心律失常24例分析王天慈体外反搏时诱发心律失常很少报道。我院274例用体外反搏治疗的患者中,发生心律失常2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86年3月~1994年5月应用体外反搏治疗274例患者,其中24例在反搏中出现心律失常,发生率8.8%...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各期肾脏二维图像变化及与肾段间动脉血流频谱的关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金春香,许广波,赵德才本文通过检测高血压病各期肾脏二维图像和肾段间动脉血流频谱,探讨了不同分期肾脏二维图像的改变规律;肾脏二维图像的变化与段间动脉血流频谱的关系。资料和...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脑控制 WFB- IV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对 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体外反搏治疗 ,对治疗前后尿 AER、尿β2 - MG及血糖等指标的观察 ,结果发现上述指标都有明显下降 (P <0 .0 1 ) ,临床症状好转 ,说明体外反搏治疗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疗效。并就体外反搏的治疗护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方法:将7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反搏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组接受6周常规药物治疗,反搏治疗组接受6周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C反应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1%,体外反搏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常规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水平与治疗前无差异,而反搏治疗组治疗结束后,血清TNF-α、IL-6、CRP和hsCRP水平分别较治疗前下降了(23.79±6.35)%、(34.51±4.44)%、(38.36±7.13)%、(37.93±5.12)%.结论:冠心病患者经过体外反搏治疗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下降,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的疗效可能与其对炎症反应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彭婉仪  邹彦芬 《中国康复》1999,14(2):123-124
体外反搏作为一种康复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其治疗效果与接受治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全面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本文对55例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调查与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疗效。三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7年2~12月行体外反搏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6~75岁。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3例,脑梗死《例,脑溢血后肢体偏瘫16例,肾缺血致高血压1例,血管神经性头痛18例,血管神经性耳聋1例,冠心病心绞痛2例。1.2治疗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体外反搏治疗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进行体外反搏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病情比较,实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提高冠心病患者对体外反搏治疗的依从性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12.
钱孝贤  吴伟康 《新医学》1999,30(1):9-10,57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冠心病患者和34名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并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余西 《山西临床医药》2009,(21):493-494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单纯接受药物治疗)、Ⅱ组(药物+体外反搏),Ⅱ组患者每日体外反搏1次,每次1h,连续12天为1个治疗周期,休息3~5天,又开始下一个治疗周期连续做3次治疗周期为一个疗程,反搏压力为0.35~0.45kg/cm2。结果:两组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Ⅱ组比Ⅰ组心电图心肌缺血明显改变(P<0.05);Ⅱ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需要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体外反搏疗法在治疗冠心病上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体外反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永安  罗玉凤  冯毅  刘仁毅 《临床荟萃》1999,14(22):1030-1031
体外反搏(ECP)是一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除用于冠心病治疗外,临床上也广泛应用于脑、肾、眼、耳科等部分疾病。ECP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报道较多,但结果不完全一致。现报道一组采用无创性心阻抗法测ECP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体外反搏患者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47.88岁,最小29岁,最大62岁。其中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19例,其余分别为脑栓塞、突发性耳聋、视网膜动脉栓塞等疾病11例。1.2 方法患者仰卧于反搏床上,WFB-V型反搏机。每天反搏1次,每次1小时,4周为1疗程。首次与末次反搏时,采用心阻抗四电极法于反搏前、中、后各测一次心阻抗。疗程中,不  相似文献   

15.
体外反搏治疗帕金森病30例临床观察杨桂花(南昌市第三医院体外反搏室,南昌330009)我院1989年9月~1996年12月试用体外反搏治疗帕金森病,收到一定的效果。本文仅对单用体外反搏治疗或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再进行反搏的30例进行总结。1方法与结果1....  相似文献   

16.
王肖群 《全科护理》2011,9(21):1892-1893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和治疗护理。[方法]用T-ECT/TI型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治疗冠心病病人198例,每日1次,每次45 min,12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或2个疗程。[结果]体外反搏能提高动脉舒张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器官组织缺血,提高冠心病病人治疗依从性,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治疗时的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是体外反搏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对脑梗死偏瘫患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3例急性脑梗死患随机分为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组(30例),早期康复组(32例),体外反搏组(30例),对照组(31例)。应用Bobath疗法、Carr的运动再学习和体外反搏治疗,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简式FugI-Meyer评分(FMA),BartheI指数评定(MBI)为观察疗效指标。结果: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组疗效明显优于早期康复组、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和体外反搏治疗,两种治疗联合应用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冠心病患者和34名正常人血清中VEGF水平,并观察冠心病患者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过程中及反搏后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含量(272±142)ng/L明显高于正常人(122±30)ng/L,P<0.001。在体外反搏治疗第一疗程末患者血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但在随后的两个疗程中VEGF又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仍低于反搏前水平。结论:本研究从VEGF的角度发现体外反搏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并对VEGF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体外反搏治疗脑血栓形成的实验室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反搏是近年来治疗脑缺血性疾病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作用的机理被认为是提高缺血部位的血液灌注。血管内皮细胞与血栓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机械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如何,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评价反搏前后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探讨脑血栓形成患者体外反搏康复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和治疗护理.[方法]用T-ECT/TI型增强型体外反搏器治疗冠心病病人198例,每日1次,每次45 min,12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或2个疗程.[结果]体外反搏能提高动脉舒张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器官组织缺血,提高冠心病病人治疗依从性,反搏期间病人无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对治疗冠心病效果良好,治疗时的护理和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是体外反搏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